发布时间:2019-02-27 16:54 | 来源:本溪网数字版 2019-02-27 04版 | 查看:1354次
本报记者 武佳琪
跨过那座横架在平山区桥头镇入口处的扶栏小桥,再往镇里向东走,便会看到一栋外墙包裹着水泥灰层的平顶房屋,垂直于马路行车方向的那面墙体,张贴着一块蓝色背景的广告喷绘布,上面赫然印着四个醒目的红字——“幸福之家”。
说起这“幸福之家”,那在桥头镇可是出了名的,2018年6月1日,这个半公益性质的养老院刚于该镇出现,竟一下成为了备受当地百姓关注的新鲜事物。听说镇上开起一家养老场所,且针对有养老需求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和贫困老人,可减收或免收一定的费用,有老人慕名选择了“幸福之家”。当然,刨除“幸福之家”能够提供的优惠条件,亦有老人是奔着老板娘周云美去的。在桥头镇,许多人都知道,周云美虽身有残疾,但是却身残志坚、聪颖能干、体贴善良,在镇里鲜有人选择创业致富的时候,周云美试着从一间面积不大的小批发部做起,后来又经营了该镇数一数二的饭店、旅馆、干调商店,直至开起桥头镇的第一家养老院。因周云美的经营思路步步都走在乡邻前面,她也由此获得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扶持残疾个体创业带头人称号。生活里,周云美朴实真诚,且处处为他人着想,同她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云美啊,人如其名,不仅人长得美,心灵也很美咧。”
2019年春节前夕,记者走进桥头镇“幸福之家”养老院,见到了大家口中“人美,心亦美”的周云美。她说起话来慢声细语,由内而外地散发着女性的温柔气质;她爱笑,笑起来时格外年轻漂亮,看上去并不像已经年逾五十之人;她做事认真负责,在照顾“幸福之家”的老人们时,细致入微、耐心十足,不论老人们有哪些需求,她都尽力满足;她爱心满满,常于生活当中默默地帮助他人,与周云美毫无血缘关系的智障弟弟“小伟”经她长达十余年的收养及照顾,不但性格愈发好了、人亦长胖了,他逢人便会说出那句心里话:“还是云美姐待我最好,姐在哪,哪就是家。”
在“幸福之家”这个布置着塑料绿藤和多彩假花的半公益性质的养老院里,周云美落座于一折叠桌前,她端起桌上的杯,抿了一口茶润润唇舌,随后,向记者讲述起她的故事……
她用坚强直面命运留下的痛
周云美也曾在缤纷的花间草间愉快地奔跑过,然而,那是她3岁以前的事情了。
1968年,周云美3岁,一次发烧打针,使她不幸落下终身残疾——小儿麻痹症。再次忆起当年事,54岁的周云美,眼中迅速噙满泪水,她抬手抹了抹从眼角溢出的泪,然后缓缓地开口说:“那天,我刚刚踏出诊室的门,母亲欲上前抱我,可是我的一条腿竟感到发软无力,待双脚再次触及坚硬的地面时,整个人已然站不起来了……”周云美出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母亲是当地棉纺厂的“五七工”,为给周云美看病,他们到处求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疗,周云美才像现在这样勉强可以行走。
命运留下的痛,一如那根刺进了肉体深处的冰冷钢针,伴随着岁月流逝,它看似已与血肉生长在一起,可不知何时,便会刺激着身体发出锥心疼痛。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周云美痛彻心扉,她无法再同幼时伙伴如初玩闹,只能看着他们相互追逐、快乐地奔跑。上学以后,全校仅周云美一人是肢体有残疾的学生,每逢体育课,孤独的周云美常常呆坐一旁,她是多么羡慕那些在操场上撒着欢儿的同学,她又是多么渴盼能够加入其中,但回归现实,这个在健康人看来极易实现的事,对于她来说已成奢望。刚上小学那会儿,学校距离周云美的家路途遥远,而当时的桥头镇,道路情况实属糟糕——尽是些坑洼崴脚的土路,雨后,积水便会悄然掩盖住路面的不平之处,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水坑,由于家里人实在挤不出时间接送周云美,因此,热爱读书的她,不得不独自往来于学校与家,期间,摔跟头、不慎跌入泥坑,或者是被路上的沙石刮伤身体等等,都是常有的事。不过,这些还不算最辛苦的,最遭罪的当属在数九寒冬之际“长途跋涉”到学校上课了。就读中学时,学校规定早七点半上课,住在周云美家一左一右的学生只需步行十几分钟便可到达目的地了,而行动不便的周云美为避免迟到、也为避免被他人看见自己摔倒,她每天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出发,踏上那段求知的路。周云美说:“冬天,我走进教室后,老师和同学们就会看到我满脸挂着白霜,他们都觉得我很坚强,其实,我是因为喜欢学习,才一直坚持的。”从小学到初中,周云美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迫于身体情况特殊,报考高中那年,周云美没有被校方接收,为此,她每日都心事重重地趴在自家窗口向外张望,张望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校的身影。
中学毕业后,与周云美同龄的邻家孩子纷纷接替了父辈的岗位,唯独周云美迫于无奈才咽下这口闭门羹,这无疑让她的心灵再受重创。见小女儿接二连三的遭拒,母亲心疼地抚摸着周云美的头,“孩子,实在没有合适的地方,你就回家吧,爸和妈养活你。”母亲的话,让周云美感动不已,但从小就十分要强的她,还是决定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维持生活。在熟人的饭店打了一年短工,周云美刚好赶上一助残项目为残疾人安排工作,正因如此,她被分配到桥头镇加工厂,从事起零件生产工作。“我所负责的活儿劳动强度很大,并不适合女同志做,尽管上世纪80年代时,我的工资每月只有19元,但是能够每天挎着布兜进厂上班,让邻居知道我有工作了,我便觉得开心十足。”周云美说。厂子效益不景气的那几年,工人们总是被放假,直至该厂得到我市一大厂矿的扶持,这才接到生产任务——按照对方的要求制作铁床。因当时进厂的铁条品质较低,需人工将其砸平之后才可在下一道工序使用,所以,从未做过此类工作的周云美,常会把锤头给抡到手上,致使原本白净的双手,变得青紫一片,且天天都肿的跟猪手似的。体谅身有残疾的女同志做这项繁重的工作尤为不易,厂领导经研究后决定,将周云美调至传达室接听电话、发放报纸。相比之下,这比在加工车间要轻松许多。“白天,传达室内只有我和一名电工,电工师傅的作业量大,常到厂中接线,留我一人在屋里值守时,我总会被冷风摩擦物体发出的恐怖响声吓得不行。”就这样,周云美在加工厂坚持了几个年头,最终因厂子亏损停产,被迫回到家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周云美并没有被羁绊住,她反倒是想自己做成点事,为给家里争气,也为让其他人刮目相看。
创业之路无坦途,走便是了
上世纪80年代,桥头镇上的买卖人,数量极少。距周云美现今开设的养老院不远,过去并无房屋,而是连片的陡峭山砬,就在这山砬子底下,只有一个鹤发老人摆着地摊,卖些小商品什么的。渐渐的,镇子里面有了饭店,饭店扩建后,一间间耳房随之拔地而起,此时,决定创业的周云美看中了紧挨着饭店的那间40多平米的房屋,考虑到哥哥有好友在市内经营批发行,可以先行赊货给她,于是,周云美便在这个不大的房屋里钉上了货架,销售起烟酒糖茶以及日杂用品。第一笔创业资金,是周云美借来的,说心里话,她比谁都担心买卖赔本,不过怕归怕,她更愿意在经营过程中多多摸索,进而积累经验;货源,是自家亲哥帮忙联系的,为不拖欠货款,周云美每天早来晚走努力的卖货,力争按时还钱。过去,批发部上货并不如现在这般方便,没有专门的运输车辆定时送货。为解决这一难题,周云美想出个办法——拜托一位开车的亲友帮她往镇里带货。在周云美的批发部,每天营业后需要点货、摆货、卖货、计算盈利,定期的,还要麻烦友人跑趟市内帮忙上货,一个健康人经营起这样一家小卖部都十分辛苦,何况一名身有残疾的女子呢。表面上看,周云美是乡亲眼里待客热情、生意火爆的老板娘,可私底下,只有周云美自己知道,她曾为赚到钱高兴过,亦为赔钱、丢货上火过,在整理货架时,她常因站立不稳而重重地摔在地上。一次,大哥无意间发现了周云美腿上磕出的多处淤青,他立刻明白了什么,转身劝说周云美:“妹,要不咱不干了吧。咱家这么多人上班呢,家里的钱足够你生活的。”此时,聪慧的周云美看出大哥是打心眼儿里心疼她的,她安慰哥哥道:“哥,这些都是小事儿,你看,我这批发部挺挣钱的,镇上不少人都到我这来买东西呢。”说罢,周云美立刻起身招呼着几名前来购物的顾客。
就在这个小批发部为周云美积累下一定财富之际,正对着批发部的位置,建起了一间人字梁房屋,待其对外招租时,已对它观望许久的周云美又琢磨出一个好项目,“这么大的一间房,要是开饭店,一定不比镇里那家经营火爆的饭店逊色。”说干就干,周云美从亲友那里东挪西凑了一笔资金,如愿以偿地抢租下对面的瓦房,一番精心装修后,她经朋友介绍,雇来一位厨艺不错的师傅。2000年,周云美的饭店一经营业便吸引了大批食客光顾,人们选择这家店的理由,无非有以下几点:一是味道好,二是环境棒,三是服务优——不论夜里多晚有人点菜,周云美都给送餐。“那时生意真好,最晚时,饭店能够开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周云美回忆说。记者问:“关店这么晚,第二天几点开门呢?”周云美回答:“不论多晚闭店,我都会在第二天凌晨五点准时营业。其实,只要是开了门,就会有食客进来吃饭,为了多赚钱,起早贪黑地经营对我来说已成为家常便饭。”做餐饮行业,个中滋味包含其中,必要时,老板娘也得身兼数职。回首饭店营业的第一年春节,厨师放假回家去了,见后厨缺人,周云美便顶起“大厨”的位置。“正式上灶炒菜前,我会事先把沙子装入一个废弃的大勺,到后院苦练颠勺,毕竟,基本功对于厨师来说十分重要,但每次练后,我的两只手臂便又酸又痛。”周云美回忆说。一开始,不具备烹饪经验的周云美,炒出的菜味或咸或淡、或辣或甜,并不受客人喜欢,那时,她也经常被客人叫至桌旁解释。当得知周云美的情况,食客们深感她创业不易,于是,大家便不再计较,而是鼓励她继续努力。提及食客给予她的支持和理解,周云美满怀感激,她告诉记者:“以前,为减少饭店雇人的开销,我便自己做服务员,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我在给客人上菜时,因为行动不便,直接连人带菜摔到地上。你可不知道,站起来后,我羞得满脸通红,见我是一名残疾人,食客们立即将我扶起,并安慰着我‘别上火,洒掉的菜算我们的。我们知道你开店不容易,放心吧,我们会常来捧场的。’”
顾客的将心比心,令周云美感到心间发暖,想到那些曾在自己创业过程中,包容、帮助、理解、支持她的人,周云美感慨地说:“一路走来,我经历了不幸与坎坷,我感谢我的亲友、同学,以及一些陌生的好心人,是他们的帮助与鼓舞,让我拥有了同困难抗争的动力。我常常在想,等到我有能力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一定会倾力去管,尽力去帮。”
将爱心播撒给需要帮助的人
周云美为打拼事业使出的那股狠劲儿,让大家不约而同的将她视为女强人、“女汉子”,甚至是“拼命三娘”,回到平凡的生活当中,她的温柔、她的善良,以及她用行动带给他人的关怀和温暖,让人们又重新为她取了一个名字——“爱心天使”。
周云美这个“爱心天使”,并不辜负乡里乡亲为她取的名字:得知镇上一家卖煤户近几年的销售情况均不乐观,于是,周云美年年给他捧场,却从未让对方得知初衷;她坚持助残扶困,得到乡邻点赞;她热心公益,经常参与慈善捐款,为社会贡献着绵薄之力;她十年如一日坚持行善,用感恩之心传递着人间大爱。
上世纪90年代末,周云美在经营饭店之初偶然“捡”到一个来溪流浪的智障小伙,将其取名为“小伟”。小伟要比周云美小上十多岁,来时性格叛逆,常在受到他人欺负或者误解之后,从周云美的饭店跑到别处去,但没过多久,小伟还会自己再跑回来,因为他心里清楚,没有人会像周云美那般待他好了。作为回报,小伟也会帮助周云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方说打扫院子、掏炉灰,以及骑车接送周云美到镇上的市场买菜等,那辆载着周云美的自行车,后来被邻居们称作她的“专车”。人与人相处,难免出现“舌头刮碰到牙”的时候,当然,这对非亲非故的“姐弟俩”亦不例外,细数两人之间发生的摩擦,有时是因为小伟不太“顺气儿”,无故轰走了周云美店里的顾客;有时是因为小伟觉得自己被周云美误解,两人沟通不畅导致吵得面红耳赤。处在气头儿上时,周云美也曾说过“狠话”:“小伟,姐这留不下你了,不如,你去别人家吧。”可消气儿以后,两个人“你主动对我好一点,或者我先对你笑一下”,便会不计前嫌、和好如初了。在周云美与小伟相识的12年里,即使这个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不认识数字,对钱数的多与少亦没有概念,却唯独能把周云美的手机号码背得滚瓜烂熟,有人说:“以真心换真心,这是周云美做到了。”还有人说:“是周云美的无悔付出打动了小伟,遇见这样的好大姐,是小伟的福。”
施人于爱,是在对方需要时挺身而出,更是那悉心的陪伴与精心的照顾。在“幸福之家”,老人们餐餐都吃得丰盛、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赶上哪位老人身体突有不适,都是周云美忙前忙后、24小时进行陪护,她说:“我将养老院取名为‘幸福之家’,就是希望老人能够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把我和其他护理人员当作他们的儿女,只有家人间彼此付出、彼此感动,家才能够和谐幸福,只有我们把爱心播撒给更多人,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爱呵护。”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