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24 11:4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2月22日 07 版 | 查看:705次
视觉中国供图
假如万事顺意,我们都乐于做个好人缘的“温和者”。然而遭遇不平、感到压力时,内心愤怒的你有何表现?
那些好像不会生气、没有脾气的人,内心是否和外表一样平静?感到愤怒时,他们是生生咽下了这口气,还是独具慧根,内外兼修?
是“死火山”,还是“休眠火山”?
我们身边都有不同性格的人。有人话多,有人话少;有人像刺猬一样犀利,有人像兔子一样温和。多数人更乐于和“一贯温和者”打交道,因为他们往往凡事隐忍、顺从,对别人的要求不拒绝、不反对,很少直接表达观点,也很少与人发生冲突。
他们通常被认为是好脾气的老实人,甚至被有些人视作懦弱可欺的“软柿子”,然而“兔子急了也咬人”的故事总是屡见不鲜。
总有激情犯罪的案例见诸新闻。去年夏天,浙江昆山市宝马汽车司机刘某与于某驾驶的电动车发生轻微刮蹭,争执间刘拿出长刀砍向于,反被于捡刀砍伤身亡。
几天后,河北省秦皇岛市又发生极端案件。一对老年夫妇称,吃了摊主赵某卖的西瓜后闹肚子,要求赔偿。在争吵第五天时,赵某将老年夫妇杀害,然后跳河自杀。
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身负压力的中年男子(于某父亲刚去世、儿子查出患淋巴癌,赵某的孩子身体不好),家人同事对他们的评价都是“老实、热情、乐观、人缘好”,谁也没想到他们会做出杀人的疯狂举动,就像温顺的兔子突然变成凶猛的虎狮,就像死火山突然大爆发——这时候人们才知道,那火山原先只是处于休眠状态。
这两个故事的结果很极端,但是主人公并不是典型的坏人或精神病人,而是我们生活中随时可见的正常人。同样,一贯温和者的小型火山爆发事件其实也总是以各种形式在我们生活中此起彼伏。
而且,相对于经常表露自己愤怒情绪的“活火山”,我们对一贯温和的“死火山”或“休眠火山”的愤怒爆发更没有预见性,了解也更少,它爆发往往令人猝不及防,对我们产生的冲击更为强烈。
作为有火山爆发危险的“一贯温和者”,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修炼自己;更多地理解“一贯温和者”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无法触碰的愤怒、不能直面的人际冲突
我们之所以称某人是“一贯温和者”,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极少生气、发脾气、表达愤怒。但他们真的是遭遇不平、备感压力也不会愤怒吗?
心理学认为,愤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四大基本情绪之一,是人人都有的本能反应,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不受侵犯、伤害以及获得尊重。“一贯温和者”作为人类,在一定处境下肯定也是会愤怒的。那么,我们为何看不见他们生气?他们的愤怒哪儿去了?
一般来说,愤怒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外显的愤怒,周围人可以明显感受到;另一种是内抑的愤怒,旁人就不那么容易察觉了——外表看起来还是很温和,但是内心可能已经接近沸腾、即将爆发。
“愤怒”有着非常不好的名声:人们习惯性地把愤怒和暴力、敌对联系起来。在传统观念中,群体生活非常重视人际关系,更是赞赏自我控制——而表达愤怒意味着失控。
我们从小就被父母、学校及周围人的态度教育:听话的乖孩子才是被喜爱、受欢迎的,发脾气是可耻的。一旦我们感受到内心的愤怒,就会产生内疚感。这种内疚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想把愤怒隐藏起来。
除了内疚,还有恐惧——对人际冲突的恐惧。“一贯温和者”大都认为愤怒是一种危险的情绪,相信表达愤怒会产生人际冲突,而这是他们非常害怕的——因为人际冲突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失去爱,而这是我们在孩童时最大的恐惧。
所以,为了避免人际冲突,他们从小就学会了把愤怒藏起来。那些深度的“一贯温和者”往往任人欺凌,也一言不发,谁也看不出来有火山爆发的迹象。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文化是人类压抑的根源。这些文化和教育形成的超我,压抑着我们的愤怒,让我们的潜意识拒绝承认自己的愤怒,拒绝表达愤怒。超我越强大的人,往往越不能接纳自己的愤怒情绪,愤怒就被压抑得越深。
对待愤怒,压抑、隐忍绝不是好方法。那些本来正常健康的愤怒情绪,因为不被接纳、未被察觉、不能以适当方式表达,在内心发酵、变形,反而成为破坏生活的力量。
老实人的隐性攻击
“一贯温和者”被我们视为好脾气的老实人,他们会尽量避免和他人产生正面冲突,几乎不会生气。即便当他们不赞成你的观点和做法,觉得受到压制和不公平待遇、对你有愤怒情绪的时候,通常也会表现得很友好。但是,他们真的不会进行反抗、攻击吗?
他们会否认自己有攻击性——有时这种攻击性是他自己也无意识的,但会通过消极的、间接的方式对人或观点进行“隐性攻击”,让事情的进展遭遇各种不顺利。
表面上取悦于人、没有和别人直面对峙,但是仔细看,他们背后有一个小小的手指在指向你。
·无意识的拖延者
你和他有一个约定,请他做件某事。即使心里并不情愿,但他不会说“我不想做”,而会像平时那样说“好的”,但之后会想各种办法使自己不用做。
比如,他适时地生病了、家中出了大事、路上发生了各种意外。关键时刻迟到、忘记带重要的文件,或者根本把这个约定给忘记了,有时候,他甚至会通过破坏自己的劳动成果来表达愤怒(比如犯一个大错,做好的PPT被误删除不能恢复)。
·温和的抱怨者
“一贯温和者”对他人感到不满时,不会选择正面冲突,但他们常常在背后抱怨,以悄悄释放愤怒。
他们和你表面上关系和谐,没有什么矛盾。但是你可能会从其他渠道听到他对你的不满。比如你的上司找你谈话,质问你为什么对这位下属如此苛刻,而你一头雾水,之前一点也不知道这位温和的下属对自己有意见。
·消极的冷战者
他对你的某种做法非常不满,很愤怒,但他不会与你争吵。而是用给脸色、沉默语、叹息等方式,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夫妻间的冷战就是最常见的例子。
看清自己的愤怒,走出“受害者”角色
·投射
很多“一贯温和者”从小在不允许发怒的环境中成长,或者从小父母一方或双方滥施愤怒,一贯温和者通常有强烈的“愤怒是不好的”信念。当他们对自己的愤怒进行压抑时,又很容易陷入“投射”的防御机制当中——将自己的愤怒投射到别人身上,导致对自己内心愤怒不自知,却认为是别人在对自己发怒。
荣格心理学认为,我们越不接纳某一个阴暗面,就越容易吸引拥有这个阴暗面的人。我们越不接纳内心的愤怒,就越会吸引愤怒的人,让对方把自己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比如我们会看到,很多一贯温和者找了个脾气火爆的伴侣,遇到愤怒事情的时候,由伴侣替他表达出来。
·受害者
在“一贯温和者”看来,和他人起冲突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冲突过程中,儿时遭受贬低、指责时产生的创伤痛苦很容易重新泛起,让我们觉得对方是魔鬼、迫害者,而自己只是别人愤怒的受害者。
但是事实上,人际冲突常常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的应对方式决定着事情的进展方向。比如,也许是你的愤怒、消极的“隐性攻击”激发了别人的怒火,而你只觉得强势的对方在压制你、迫害你。
只有从内心接纳自己的愤怒,诚实地向内观看,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情绪,摆脱“受害者”角色,承担起人际冲突当中相应的责任,慢慢变得更加勇敢。
直面人际冲突,建立更真诚的关系
“一贯温和者”大多选择把愤怒委屈地咽下去。但是这些咽下去的委屈,又会变成对自己不满和对对方的怨恨。怨恨就像冰一样,包裹住了愤怒之火,也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对方隔离开了。
在两性关系中,这种被称为“冷处理”的方式往往影响巨大。虽然避免了表面冲突,却无助于建立真正的真诚良好关系。如果你的伴侣是个“温和的好人”,从不表明自己的喜好、不提任何要求,从不与你争辩或者产生分歧、发生冲突,你也看不到他的愤怒忧伤快乐恐惧,你会感到满意吗?还是觉得很难和他建立亲密关系吧!
如果我们担心对方了解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受之后,会不接受、不喜欢、不尊重自己,只想把“最美”的一面展示在对方面前,那么,我们展示的只是一个毫无生机的情感隔离的冷漠者。
其实,冲突可以是建设性的、有益的。Clark Warrend在《冲突之利》中说到,“美好坚固的婚姻,一定是由两个真诚的人所组成的。当两个人全然真诚时,他们当然不可能对每一件事都有相同的看法,一定避免不了冲突。处理得好的冲突,就像一个往上爬的楼梯,能把你的婚姻引领到更好、更高的地步。”
许多研究表明,每对伴侣都会有不同意见、争论,决定婚姻满意度的不是争论的多少,而是争论的方式。
婚姻满意度高的伴侣往往直面冲突,认为意见不同的是正常、健康的,争论的过程让他们更多地聆听对方,了解对方,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有助于关系和谐。
学会温和地表达自我
愤怒本身是正常的情绪,是我们的一部分,它没有好坏对错。但是我们表达自我、表达愤怒的方式,却有好坏之分。
学会区分“情绪的表达”和“情绪化的表达”二者之间的区别。愤怒不等于咄咄逼人的敌对行为,更不是骂人、摔东西等任性妄为。
温和是一种很好的品质。感到愤怒的时候,学会温和地表达自我,既是争取自身利益,又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然而,“表面温和”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那可能只是我们从小养成的无奈的防御方式——为了避免人际冲突,而内心充满冲突。只有化解了内在冲突,我们才能修炼由内而外的平和从容,做到真正的温和。
张茵萍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