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 创造奇迹 无愧青春(4图)

发布时间:2019-01-06 22:01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年01月05日 05 版 | 查看:2387次

本报记者 贺 勇  

 

  第一支青年突击队——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部分成员合影。

 

1954年6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北京的青年突击队事迹并刊发社论。资料图片

 

  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参与修建的北京展览馆。人民视觉

 

青年突击队修建人民大会堂。 资料图片

  开栏的话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

  从这一天起,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亿万中国人民,满怀豪情地开始了实现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从这一天起,无数的新事物被创造出来。这些从无到有,这些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无不凝聚着这个伟大东方民族的汗水与勤劳,蕴藏着中华民族的胆识和智慧。

  从众多“第一”的里程碑中,假日生活版遴选其中一部分,推出《新中国的“第一”》栏目,献给共和国70华诞。  

  1954年1月13日,北京建工胡耀林等18名团员青年,在北京展览馆工地举起了全国第一面青年突击队旗帜。

  65年来,从新中国十大建筑、亚运工程,到奥运工程、抗震救灾,再到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都刻下了青年突击队的光荣印迹。

  65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年突击队汇聚在青春的旗帜下,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凝聚成推动企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书写了一部催人奋进的辉煌篇章。

  挑选队员看重吃苦精神

  如今已87岁的徐金弟是全国首支青年突击队——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的成员。当年的18名队员,只剩两个人在世。那段火热青春积淀下的记忆让徐金弟至今难忘。

  “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可以说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徐金弟说。1953年,首都开始新建一批基础性工程。这些项目任务量大、工期紧、建筑工艺水平高,当时的建筑企业在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上很难跟上任务要求。当时负责工程的5名苏联专家曾因施工进度毫不避讳地批评中方管理、技术水平落后。

  1954年初,北京展览馆工程进入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又碰到了新难题——搭建展览馆工业馆拱顶支模。这个工程跨度32米,高22米,7个木工组没有一个敢接这个“活儿”。更关键的是,1954年的春节马上就要来了,大批工人要回家过年。

  工地给穹顶定的是478个工日,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一个苏联专家对工地分团委书记曹建华说,苏联在战争时间为了提高战斗能力和处理急难险重任务,成立了青年骑兵突击队,你们能不能搞一个类似的组织,来带动整个工程。

  曹建华把建议汇报给工地党委,获得同意后派人到各个班组抽调业务能力强、肯吃苦的年轻人。徐金弟和另外17名工友被整编到一起,党员胡耀林担任队长,22岁的放线工徐金弟担任团小组长,其他队员都是团员。“你们是工地上的佼佼者,你们一不唱歌,二不跳舞,最需要你们的就是吃苦精神。”至今徐金弟老人依然记得曹建华给他们做动员时的话。

  玩儿命干攻下道道难关

  胡耀林青年突击队成立后,第一场硬仗就是展览馆工业馆拱顶模板。在虚心向老师傅和技术人员学习后,他们接受了木工大队长的建议,将拱梁两边的模板截成两块安装,既节省时间,又便利了后续作业。

  “我们队里多数都是上海人,对北京普通话都听不太明白,不过我们还是学会了一句口头语——玩儿命干!”徐金弟说,当时他们一表态就说“玩儿命干”。大家每天同吃、同睡、同劳动。天一亮就开始干活,天黑之后才歇工,吃饭、总结时间就当成了休息。

  1月的工地上,风吹到脸上就像刀割。“我们身上甚至连工具袋都没有,所有工具全都揣在衣服和裤子兜里,实在放不下的就只能用手拿。当时冷到什么地步?光着手拿钉子,手都和钉子粘到一起。虽然工具简单,但凭着一股子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信念,我们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徐金弟说。

  经过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他们以181个工日完成了原计划用478个工日支工业馆拱顶大梁模板的任务。直到今天,这仍被很多人称作奇迹。原本对青年突击队有偏见的老师傅信服了,竖起了大拇指:“小伙儿们还真能干!”

  一代代青年脱颖而出

  在胡耀林青年突击队的启发下,北京建工集团又在工地上相继建立了瓦工、抹灰工、电气工、水暖工、混凝土工等多支青年突击队。这些青年突击队在生产中发挥了积极带头的作用,都以出色的表现超额完成了任务,赢得了社会广泛的支持和赞扬。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建工青年突击队打破了青年突击队“出大力、流大汗、人拉肩扛”的传统定位,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支管理型青年突击队。迈入新世纪,伴随着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进程,在地铁建设等新兴领域涌现出一批科技攻关型青年突击队,成为引领创新的青年品牌。

  时代在变,但青年突击队“艰苦创业,崇尚实干,善于学习,锐意创新,拼搏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始终不变!北京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樊军感慨地说,正是这种精神,彰显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在新时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秉承这种精神,青年突击队这面旗帜已经走出北京建工并跨出行业,遍布全国,在各条工作战线上高高飘扬。  

  与时俱进的青年突击队

  青年突击队就像一股春风,吹遍了北京建筑、市政以及其它行业,并迅速推向全国。到1954年12月,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团委在“重点试建,逐步推广”方针指导下,建立青年突击队650支,队员1.2万人。

  1992年,随着开始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层和劳务作业层逐步分离,青年突击队开始出现以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为主体的管理型青年突击队。管理型青年突击队的出现标志着青年突击队由传统的施工劳务作业向生产经营和管理转变,青年突击队长由具有优秀技能的普通工人向具有更高文化层次和更强经营管理才能的综合型人才转变。

  随着科技要求的提高,又出现了以项目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科技攻关型青年突击队。“张永奎青年突击队”共有队员20人,均为大中专毕业生,建队4年共研究和推广新工艺、新方法达百项,有28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北京市、总公司等各级奖项,科技创效2120万元。

  据共青团北京市委统计,截至目前,青年突击队慢慢从建筑行业扩展到制造业、公共服务业等领域。全市建筑、制造、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青年突击队数量已超过3000支,其中有100余支“标杆队伍”和300余支“优秀队伍”发挥着行业标杆和模范带头作用。

  (本报记者李昌禹、潘跃采访整理)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创造奇迹 无愧青春(新中国的“第一”)》)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