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08 23:27 |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8-12-07 FB15版 | 查看:1375次
人物档案
陈松林,广东华兴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三级材料成分检验工、玻璃分析检验员,省鉴定中心聘为玻璃分析检验员考评员,2013年佛山市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
目前陈松林正着手准备,将自己研发出来的玻璃检测技术,申请为玻璃检测的国家标准。“玻璃制品行业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检测标准,倒逼企业、行业转型升级。”
位于南海狮山的广东华兴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每天有数以千万计的玻璃瓶生产出炉,运往全国各地。华兴玻璃占领着市场上15%的份额,因此又被称为“亚洲日用玻璃大王”。目前华兴玻璃年产各类玻璃容器接近300万吨,企业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后,作为产品质量的把关者,陈松林与他带领着的团队,6年来从未动摇。
“亚洲日用玻璃大王”的把关员
“别人把这些残次品当做垃圾。我们却把这些当做宝贝。”在检测中心,陈松林指着刚送过来的一批玻璃瓶样品说。
陈松林所在的检测中心,每天都要对公司总部以及各分公司的生产样品进行检测。一个看似完好的玻璃瓶,在高倍数检测仪器下,或许就会被发现一些细微瑕疵。发现瑕疵、解决问题,陈松林乐此不疲。
破瓶、气泡、结石……这都是玻璃制品在制作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为了掌握更先进、更高效的检测方式,陈松林曾两度赴日本研修玻璃技术,将所学所长,结合实际生产经验,他总结出的技术,已经推广成为华兴玻璃在全国各地检测中心的一套标准检测流程。
多年与玻璃品质“较真”,陈松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为企业带来了实打实的利好。据统计,陈松林总结出的玻璃检测技术,每年至少为公司有效减少五百万元报废金额和投诉经济损失。
有时候发现了问题,往往需要加班加点对问题进行排查,找出异常的原因。因为多花费一秒,生产线就要多耽误一秒,就意味着企业直接承担每秒产生的经济损失。
陈松林从未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因为在他看来,每排查出一个缺陷,并针对性地加以完善,就意味着华兴玻璃的制造工艺又往上再提升了一层。“再小的瑕疵,放大了就是质量的问题。再小的瓶子,放大了就是企业形象的问题。”陈松林坚定地说。
目前陈松林正着手准备,将自己研发出来的玻璃检测技术,申请为玻璃检测的国家标准。“玻璃制品行业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检测标准,倒逼企业、行业转型升级。”陈松林说。
探索玻璃瓶轻量化 成为市场领航者
玻璃制品因其结构、性质较稳定,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对比其他器皿,玻璃制品本身自重较大,作为产品,在长途运输中又极其易碎。正因如此,玻璃制品的运输成本往往占了企业成本相当一部分。
虽然业内已经将此“默认”为生产过程中必须的成本之一,但陈松林从未放弃过思考:能不能研发出一款玻璃瓶,既能保持其性能的同时,又能实现轻量化?
这个念头,不是没有被客户质疑过。“他们就觉得,你肯定是材料用少了,瓶子才会减重。这样生产出来的瓶子,品质能有保障吗?”陈松林回忆。
但从专业角度来说,陈松林以一个500克重的玻璃瓶举例,瓶身有诸多厚薄不均的地方,这些地方正是可以下工夫的。陈松林带领着团队进行攻坚,从温度、材料多方面着手,经过多次失败,最终将轻量化的技术摸索出来了。
“失败太多次了。”陈松林笑着说。每次出来一个样品,就会立刻拿到检测中心,经过陈松林一次次检测、反思、总结、改进,才将一套完整的玻璃瓶轻量化技术研发成功。“原料减少了,能耗自然减少;重量减少了,成本自然也降下来了。”陈松林笑着说。得益于此,如今中国南部,有40%的日用玻璃制品已经是华兴玻璃生产的轻量化玻璃瓶。
统筹:南都记者 田海燕 采写:南都记者 关婉灵 何国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