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02 22:37 | 来源:辽沈晚报 2018-11-21 12版 | 查看:10281次
下班回家后,杨景达还得照顾两个残疾孩子,为他们做按摩。本报记者 万 重 摄
每天送快递是杨景达的工作,为了孩子们,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本报记者 万 重 摄
本报记者 胡海林
核心提示
杨景达是本溪市一名普通的快递员,同时也是三胞胎孩子的父亲。因为早产的原因,在孩子两岁时,三胞胎中的老大、老二被诊断患有脑瘫,兄弟俩都是肢体、智力二级残疾。即使在经历两个孩子康复效果不明显、妻子离婚出走之后,这个在外人看来浸泡在苦难中的家庭,仍然在乐观的杨景达的带领下,自信并有尊严地生活着。杨景达对孩子们说:“你们和别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正值“双11”后派送的高峰期,杨景达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怕带着三胞胎中的老大大双耽误派送时间,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带着大双一起去跑快递。
11月17日下午,天透着寒意。在家略显无聊的大双,因为记者的到来而显得异常兴奋,尽管发音缓慢且不够清晰,但他总有说不完的话想和记者唠唠。
而后,二双、三双陆续放学回家,兄妹三人时而你追我逐,时而唱歌,家里的气氛很快就热闹起来。
“吉祥三宝”中的两个宝宝被诊断为脑瘫
杨景达出生在本溪农村,家境并不富裕,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他16岁就只身进城打工。在城里,他进过车间,下过工地,在饭店当过服务员,无论活儿多累多脏,都不会影响他的心情,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
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杨景达认识了同样能吃苦耐劳的女子马丹。马丹从小父母双亡,相似的境遇让两颗年轻的心很快接近。尽管马丹比杨景达大6岁,但两人不顾世俗的眼光,结成连理。
2003年,对杨景达来说可谓刻骨铭心。也从这年开始,他的人生掀起了几番大起大落。这年的3月26日,马丹突然被送进了医院,此时离预产期还有两个多月,她却出现临盆症状。咋办?医生提示,立即剖腹产。令夫妇俩惊讶的是,历次产前检查中,腹中都是双胞胎,而此时接产医生发现,除了两个男婴外,后面还藏着一个女婴。
初为人父的杨景达,原本欢天喜地做好了迎接双胞胎的准备,不承想又多了一个孩子,而且儿女双全,欢喜瞬时翻倍。但因多胎早产,最小的宝宝只有1.5公斤,3个小家伙一出生就住进了保温箱被特别监护,一住就是近一个月。
熬过了提心吊胆的日子,孩子出院后,一家五口搬进了本溪市溪湖区一个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3个孩子长得白白胖胖又爱笑,被邻里亲朋称为“吉祥三宝”。杨景达给他们取名业顺、业兴、业旺,暗喻他们今后平顺兴旺,不过,他更习惯叫3个孩子大双、二双、三双。
抚养孩子的重担让夫妻俩手忙脚乱,虽然生活略显拮据,但因3个孩子的到来,全家人都沉浸在幸福之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孩子1岁时,杨景达发现三双已经会冒话并扶墙走路,而大双、二双则什么也不会。孩子快2岁时,三双已经会走路并说连句的话,大双、二双却仍然没有这方面的迹象。夫妻二人带着两个儿子到沈阳、北京等地检查,诊断结果令他们犹遭当头一棒:脑瘫。
此后,两个儿子症状越来越明显,大双的双脚只能交叉站着,且脚后跟不能着地,二双的手很难伸直十指。为给两个孩子治病,夫妻俩花光了所有积蓄,并欠下一些外债,一家人很快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
倒骑驴上的风雨康复路
一个脑瘫孩子的成长,意味着需要有人24小时不间断地看护,意味着日复一日地进行康复训练,意味着长期持续的医疗费用支出……这些因素足以击垮一个普通家庭,更何况是同时有两个脑瘫孩子的家庭,但人前人后的杨景达从来没表现过退缩。
医生告诉杨景达,如果及时治疗并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孩子以后可以生活自理,如果不及时治疗,则可能瘫痪在床上一辈子。杨景达心想,即使不能治愈孩子,但怎么也得让孩子有生活自理的能力,于是他买来一辆倒骑驴,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之路。
“因为每天都要去做康复训练,时间不太固定,所以只能辞掉早八晚五的工作。而在康复训练期间打些零工,再加上政府给办的低保,以此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杨景达说。
从家到康复训练中心的路有六七公里,其中有不少坡路。随着两个孩子越来越大,骑着倒骑驴上坡时,杨景达明显感觉到了吃力。在一段最长的上坡路上,路过的行人、出租车司机或附近的商贩,不时会过来搭把手帮着推,每每这个时候,杨景达都会领着孩子大声道谢,并告诉孩子:“这个社会好心人多,都在做着帮助他人的事。”
一个冰天雪地的早晨,为了尽可能不迟到,杨景达骑着倒骑驴加快了速度,却在离家不远的一个拐弯处连人带车翻倒。翻倒的瞬间,杨景达只顾伸手去保护孩子,身体却重重地磕在车身上,手和膝盖都磕破了流着血。两个孩子突然被抖落在雪地里,却玩兴大发,打起雪仗来,杨景达索性也与他们在雪地里玩了起来。“突然,我看见爸爸的手在流血,就说‘要不我们回家吧’,可爸爸在雪里擦了擦手上的血回答‘咱们不走回头路’,于是又带着我们继续赶路。这个场景我终生难忘,想起来都觉得特别开心。”大双说。
2008年,大双、二双做了跟腱延长手术后,可以勉强站立并扶墙挪动行走了。借助这个机会,杨景达在家一边训练孩子走路,一边培养他们的基本生活技能:洗漱、洗衣服、热饭菜……
在坚持四年多康复训练后,医生告诉杨景达,孩子可逆转的概率几乎为零,而且提升的空间有限。于是,杨景达更加侧重对孩子生活能力的训练,把康复训练也从机构搬回自己家。其间,妻子和杨景达协议离婚,但这并没打乱这个家按往常的节奏正常运行。
不懈努力换来孩子上学机会
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看着妹妹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大双、二双眼中闪过渴望的神情,让杨景达看在眼里,记在心底。
那段时间,三双成了两个哥哥的老师,一遍遍教他们认识生字和句子。遇到三双学业重的时候,杨景达也会亲自上手,拿起三双用过的旧教材,挑自己认识的字句教大双、二双两个孩子。
杨景达决定,等大双、二双康复得差不多,一定要把两个孩子送到正规学校学习。“我们这辈人就吃了没有文化的苦,他俩若没有文化,以后就更难在社会立足了。”
结束康复训练后,杨景达为两个孩子上学的事忙碌起来。2012年9月,杨景达带着两个孩子找到附近的小学,希望可以插班上学,但校方表示无法接受这样残疾的孩子。而后,他又带着孩子找到稍远的另一所学校,学校对孩子表示同情,但同样无法接收。
一次次被拒绝,杨景达并没有灰心,反而安慰孩子“肯定会有接收我们的学校”。其间,曾有所学校表示如果家长每天陪着上学,他们可以让两个孩子来试一试。但杨景达权衡,如果自己陪着孩子上学,家里就没有一点儿收入来源了,无奈只好放弃了这次机会。
普通学校行不通,杨景达就向特殊教育学校提出申请。经有关部门协调,大双、二双终于背起书包,走进了特殊教育学校。
每天早晨,杨景达5点起床为3个孩子做好早餐,而后将大双、二双送到公交车站,兄弟俩互相搀扶着坐公交车去学校。
杨景达一边工作,一边精心照料孩子,但难免有疏忽的时候。一次,大双在外面玩耍时被火堆点燃了鞋子,等杨景达听到哭喊声赶到时,孩子的脚已被严重烧伤,直到现在,大双的脚趾仍旧外翻畸形,连穿鞋都困难。也因为这次事故,大双失去了走进课堂上学的机会。
如今,三双已经上高中,二双也适应了特殊学校的生活,两人会在节假日期间,带着哥哥大双下楼散步、逛街、晒太阳,或者给他讲从书中看来的故事。一个女孩儿牵着两个男孩的温馨画面,在小区里成为一道风景。三双说:“要好的朋友都知道我家的情况,但我没觉得不好意思。我爸也说了,我们和别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带儿子送快递让他多接触社会
从三双上初中起,家里的开销逐渐大了起来,只靠打零工和低保已经远远不够,于是杨景达送起了快递。他说:“送快递时间相对固定,方便我照顾孩子,重要的是不拖欠工资。”
杨景达每派送一件快递收入0.9元,钱对这个背负了过多苦难的家庭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但无论多难,他都会默默承担这份重担,而不让孩子在学校受委屈。
一次,三双学校要收一笔学习资料费,可看到爸爸已经借钱给大双治脚,三双迟迟没敢张口。交款截止日的前一天晚上,三双才向爸爸提起交费的事。杨景达回答三双:“这不还有银行卡可以取钱吗?现在银行关门了,明天上班就去取。”
事实上,当时杨景达身上和银行卡里都没有钱。第二天一早,他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同事借钱,然后急匆匆地送到三双的学校。二双偷偷告诉记者:“这事我知道爸爸撒了谎,因为银行关门了还有24小时取款机,但爸爸回家永远都是乐呵呵的,从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
二双、三双都上学了,为了不让大双在家里发闷,杨景达决定带着大双一起送快递。无论是杨景达的同事还是周边的商户,都习惯了有这样一对父子搭档送快递的场景。
大双也乐意每天和爸爸一起在三轮车上颠簸,在父亲上楼送快递的时候,留下来帮着照看车辆和剩下的快件,或者打电话催客户取件。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对他来说都是有趣的。
杨景达说,自己要尽量多带儿子接触社会,多与人交流,等自己不在的时候,他们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但孩子终归是孩子,一次,杨景达上楼送快递,大双不小心启动了三轮车并剐蹭上一辆货车,这可把杨景达吓出一身冷汗。货车司机一开始怒气冲冲,但看到这个满脸愧疚、生活不易的父亲,便摆摆手说算了。
“其实,这世上还是好人多,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遇到这样的事情,杨景达总是不忘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在采访中,这个家中的每个人谈起自己的生活和对未来的向往,都没有抱怨,相反,脸上都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对此,当地一个爱心团队的成员陈燕也深有感触,她说:“接触过许多贫困家庭,唯独这个家庭的每个人眼里都散发出自信、乐观的光,让你坚信他们不畏困难。”
补记
不为往事扰
只愿余生笑
派送完最后一单快递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多,杨景达不停地向记者表达歉意。
说话间,二双的目光瞄到杨景达扶在腰上的手,不由分说便把爸爸拉过来按在床上,开始做起了按摩。大双用手机播放一曲舒缓的音乐,而三双则放下课本走进厨房,帮爸爸热起饭菜。小屋里,温暖的气氛股股升腾。
当记者询问三胞胎,他们眼中的爸爸是什么形象时,3个孩子各抒己见——踏实能干、乐观爆棚、做饭还不错、从来不打骂我们、本分顾家……而杨景达只是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听着。
甚至,3个孩子毫不避讳谈论父母的婚姻。大双、二双认为大人之间的感情很复杂,只要大人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作为孩子不应偏向任何一方。“其实,妈妈也不时过来看我们,我们并没觉得缺失母爱,我们生活得很正常。”
在杨景达家的一面墙上,贴着三胞胎年幼时的照片以及孩子们随意的涂鸦。其中有两处是三双自称乱写乱画的作品,字迹娟秀:“家庭——孝顺、和谐、幸福、快乐、分享”“只要你想重新开启你的人生,哪里都是起点”。或许,这正是47岁的杨景达和3个孩子内心的真实写照。
三双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小孩,希望以后能够考上大学,毕业后当老师,自己不会去很远的地方工作,这样可以方便照顾爸爸和哥哥,一家人继续快快乐乐地生活。
杨景达说:“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日子也一天天变好。现在有楼房住,收入也比较稳定,我已经很知足了。”
对于3个孩子的未来,杨景达有着不同的期许。“我会带着大双和二双多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希望他们可以尽早独立生活;对三双则希望她考上大学,将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拥有自己幸福的生活。”
“你真像孩子眼中那样乐观?”对于记者的疑问,杨景达坦露内心:“生活原本艰辛,何不笑着向前看,如果我不乐观、坚强而是萎靡不振,孩子们将怎么面对未来生活?再说这个社会已经很宽容,只要他们肯努力,就不会被抛弃。”
不为往事扰,只愿余生笑。这便是杨景达一家的快乐密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