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模]甘远志:他是媒体人的榜样(2图)

发布时间:2009-12-08 16:3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2-04 | 查看:2296次

甘远志同志(左一)生前在粤海铁路线写稿。新华社发

2004年9月8日,甘远志同志追悼会在海口举行。新华社发

(中国好人网配图)

  新华网海口12月4日电(记者 金敏)记者甘远志虽然在海南日报社工作了1095天,但发表的稿件却达到1051篇。2004年9月4日,甘远志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途中,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年仅39岁。他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海南,也感动了中国。

  甘远志出生于1965年,四川省广安县人,中共党员。在他年轻的生命背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实、勤奋、拼搏、奉献的足迹。

  1986年秋天,甘远志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南充日报一名记者、编辑。在嘉陵江边,他冒雨走访农家,为保护农民利益鼓与呼;狂风暴雨引发山体大滑坡后,他踩着松动的石块,采访抢险救灾的武警战士与干部群众;当“蚕茧大战”难分难解之时,他以敏锐的目光,以实情展示“粮经”双赢之路。报社团总支书记甘远志与年轻记者、编辑一起,白天采访,夜里探讨新闻写作创新,在报社兴起了变革文体之风。1992年,甘远志荣获南充地区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94年秋天,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甘远志调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世纪》周刊工作。徜徉在理论殿堂中的甘远志,在这里共发表了100多篇有影响的报道,《让国人了解WTO》《让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就业城乡大对流》《中国首次关闭一家银行》等,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汇编收集,在经济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2001年上半年,《新世纪》周刊“转轨”,准备转给一家企业主办,甘远志面临着一次人生的命运抉择。一家知名杂志社和一家大公司都表示可以提供优厚的待遇和不错的职位供选择,但甘远志却放弃了这两个职位,最终选择了应聘海南日报记者的岗位。

  海南日报社原安排甘远志在评论部当编辑,但他却反复向领导表示,在省报工作,重要的是要了解省情、了解基层,他执意要求去海南岛西部偏僻的东方市当驻站记者,两年后才回到报社经济编辑部工作。从驻站东方到分工跑经济新闻,为了给读者提供鲜活的报道,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洪水滔滔时,他在抗洪前线;非典肆虐时,他在药业生产第一线。以前少有记者问津的部门,却被他跑成“热门”,别的记者不愿跑的部门,成了他报道中最活跃的领域。

  当记者,就要为老百姓说话,这是甘远志很看重的一条原则。他说,党报记者应该是党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东方市检察院的一位干部垄断当地石料运输市场,甘远志得知这件事后,向市委书记做了反映,该市派出了专门调查组进行查处;私彩泛滥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大胆揭开了“保护伞”的秘密;当农机服务收费、中小学收费和农村供电收费乱现象初显的时候,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敲响了警钟。

  甘远志为人正派,清正廉洁。他常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新闻记者要是与采访对象扯不清楚,就丧失了独立和权威。”

  甘远志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对省情和分工行业的了解烂熟于心。同事们评价甘远志已迈入“厚积薄发”的境界。在海南日报期间,甘远志采访写作稿件1051篇,其中被报社编委会评定为好稿162篇。海南日报社总编室的同志说,平常缺头条时,有特殊报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甘远志。一个电话打给他,总不会让你失望。他储存的东西很多,我们喜欢称他“甘头条”。

  2004年1月至8月的200多天,甘远志采写了34个头版头条。在他去世前的7、8两个月,他刊发在一版头条的稿件就达16篇,占了全报社记者一版头条稿件的三分之一。

  甘远志因公殉职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出通知,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甘远志学习活动。今年记者节前,海南省记协设立了“远志奖”,鼓励全省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向甘远志学习。

(责任编辑:郭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