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拥有中国国籍的美国医生(图)

发布时间:2009-12-14 23:1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2-05 | 查看:48712次

(中国好人网配图)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记者王思海 周婷玉)1972年l月24日下午,身患重病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凝视着千里迢迢从中国赶来探望他的好友,深沉地说:“乔治,我羡慕你!我羡慕你走过的道路,我常想,如果当时我也像你一样留在延安,我今天的境况将是怎样的呢?”

  这个被斯诺称为“乔治”的人,就是我国政府派往日内瓦为斯诺看病的中国医疗小组组长马海德。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的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马海德的幼年生活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有一年美国一个流行病很厉害,乔治一家人也都传染上了。那时候有一个美国的老医生,给他们家里治病,不但治病,而且还给他们带去很多好吃的。乔治的病被这位老医生治好后,他就想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医生,为穷人治病。

  1933年11月,刚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乔治听说在上海一带流行着一种东方的热带病。同情心促使他下决心越过重洋,到中国去为苦难的人民解除病痛。就这样,他告别母校,从瑞士直接来到了中国上海。

  乔治来上海后,很快开了一家诊所。遇到贫困的病人就以低廉的价格或者免费为他们诊治。他的做法引起了上海进步人士的关注,慢慢地乔治开始用自己的诊所为这些特殊人士提供方便。

  1936年,在宋庆龄的推荐下,两个外国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最高指挥部驻地。一个名叫埃德加·斯诺,另一个名叫乔治·海德姆。几个月后,斯诺完成对毛泽东等人的采访,离开陕北,之后写出了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乔治·海德姆自愿留在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军的卫生部顾问。

  一次偶然的机会,乔治有了一个中国名字。1937年,他跟随周恩来到宁夏工作,看当地大多数回族兄弟姓“马”,于是他把“海德姆”调过来成了“马海德”。从此,美国青年乔治变成了同志们亲切叫着的“马大夫”。

  同年,马海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工作中,他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解放区军民服务,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之后,马海德彻底留在了中国,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同时获得了一份美好爱情。他结识了中国姑娘周苏菲,并与之携手在革命道路上相依相伴了48年。

  马海德的中国国籍是与共和国同时诞生的,马海德深深地为自己成为新中国公民而自豪。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以新中国主人翁的姿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开拓和建设。

  马海德仍像战争年代那样,不脱离医疗业务,经常在医疗第一线为病人服务,坚持每周到北京协和医院去看门诊、参加会诊。当病人问他是哪国人时,他总是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

  卫生部成立专家局后,决定给外国专家涨工资,其中也有马海德一份,他拒绝领取。他说:“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专家。这钱我不能要。”他经常说:“不要因为我的鼻子高,就对我特殊照顾,我也是中国的一分子!”

  在之后的10年中,他带医疗队上山下乡,足迹遍布全国除台湾和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后来,马海德又把精力转移到医治麻风病的工作上。

  马海德去麻风病医院,从来不穿隔离衣,也不穿白大褂,还与病人亲热地握手问好,查病时总是多次复查,生怕误诊。碰上患者脚底溃疡,他还把病人的脚抱在怀里仔细检查。病人请他喝水,吃水果,他从不拒绝。

  就在马海德去世前的一个月,他依然念念不忘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他强忍着病痛,召集云南、贵州等省负责防治麻风病的工作人员开会,研究同国外合作的问题。在病床上,病危的他还要求妻子苏菲为他读各地寄来的有关麻风病的材料和信件。

  1988年10月3日,这位高鼻子的中国医生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国这块土地上,含笑走完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临终前,他满怀深情地对亲友们说:“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

(责任编辑:郭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