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9 18:4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11月 | 查看:3713次
人物故事:
马静珍,上海知青,甘肃省国营八一农场退休职工。
她不曾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却周身散发着母爱的光辉,因为他将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一双领养的子女。对于先天大脑发育不良的养子,她五十年不离不弃,呵护有加;对于养女蓉蓉的到来,她满心感激,对其悉心抚育。
她出生在贫瘠而又动荡的年代,经历了“大跃进”和“文革”运动的洗礼,走过了艰苦的岁月。上天吝啬赐予她属于自己的一男半女,却将另一双无人照拂的孩子送入了她的怀抱。
1960年,作为上海知青的她,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来到了甘肃省国营八一农场。很快,她便和一块同来的上海知青喜结连理。但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十分的甜蜜,她和丈夫双方不知道什么原因,几年内一直没有生育。为了了却自己的做妈妈心愿,马静珍同志和丈夫多次协商后决定领养孩子,1970年6月他们抱养了一个小男孩,原以为这个小男孩的到来会给家庭带来天伦之乐,可事与愿违,在小孩5个月时,她发现自己孩子有点异常,她抱着孩子先后去原北京医院(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兰州陆、空军医院和省人民医院进行诊断,但是四家医院的诊断结果都一样——先天性大脑发育不良,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她潸然泪下,满腹的希望都化为乌有。面对这样一个悲惨局面,马静珍和她的丈夫想了很多,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劝她们放弃这个小孩,但是当她看到小孩那双明亮的眼睛和挥动着的稚嫩小手时,她的心颤抖了,她不顾周围邻居的劝阻和冷嘲热讽,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要照顾这个会一直瘫痪在床的孩子。就是这个抉择,让她的生活在40年中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给这个孩子喂饭、洗衣服、洗澡和处理孩子的大小便。五十年如一日,马静珍不抛弃、不放弃,付出了她能给予这个孩子的所有母爱。
1971年,她被调入甘肃国营八一农场东寨分场职工医院后,由于农场领导熟知她家情况,于是每天准许她在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分回家照看瘫痪的儿子,这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了她很大的帮助。那时农场只有一个奶牛,奶子供应也非常紧张,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马静珍每天坚持为儿子买牛年。由于儿子吃的很少,她不厌其烦,每晚醒来三次给儿子喂牛奶,有时她老家会寄来一些米粉什么的,也可以给儿子应应急。无论多远的地方放电影,她都会毫不犹豫地背着儿子去看电影,她想让儿子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就这样,一背就是十多年。
由于工作紧张,她试着把儿子送入托儿所,但由于管理人员无法尽心照顾,马静珍又把孩子接回了家,她托上海的亲戚为孩子购买了小收音机、儿童画册,每天坚持给儿子讲故事,想尽办法启发儿子的脑部发育。一次不经意间,她发现儿子爱琢磨收音机和录音机,于是,她不顾生活的艰辛,在丈夫出差的时候购买了一台游戏机。从此,儿子的生活进入了另一个空间,谁也想不到脑发育不全的他,竟然是一名游戏高手。
1974年,马静珍忍着生活的艰辛,再一次抱养了一个小女孩,真是福缘善庆。女儿蓉蓉的成长在精神上给了她和家庭很大的鼓舞和温情。抱养的女儿蓉蓉,随着时光的流逝,也逐渐长大了。可能是马静珍的善心得到了回报,女儿蓉蓉从小学习就很好,到后来上了大学,现在已经成家,在某建行工作,这也是马静珍作为母亲的一种荣耀。
这样的家境,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无形的折磨,但是对于眼前的马静珍来说,两个孩子的到来并没有给她带来丝毫的拖累。40多年来,马静珍始终以一名亲生母亲的身份照顾和疼爱着本不属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但是在照顾两个孩子的同时,她仍然时刻把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由于工作出色,马静珍几乎每年都获得“单位先进工作者”和“金昌市先进护理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她不仅在职时是这样,退休后她也没有忘记单位对她的照顾和关怀,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主动带领退休职工积极参与支部生活和单位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
生活的种种磨难并没有击垮马静珍这位平凡而坚强的母亲。她将这一切视为生命中最好的馈赠,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又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甘肃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