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新:七旬“乡贤”捐资千万反哺家乡 将落后村庄打造为美丽乡村(图)

发布时间:2018-07-08 19:1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12月 | 查看:2695次



人物故事:

  张广新,现年72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工程师,黄骅市广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历任黄骅市第二、三、四、五、六、七届人大代表,第四、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多年来,他带领广信建设集团坚持“健康、守信、图强、自然”的发展理念,成为了黄骅建筑业龙头企业。在做强企业的同时,张广新积极投身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黄骅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是这样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投入巨资,还用心血和智慧愣是将一个曾经垃圾密布、道路泥泞的村庄,打造成一个“美丽乡村”。黄骅市委书记亲自登门赠匾,上书“乡贤典范”。张广新的先进事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副书记赵勇作出批示:“请提升办会同宣传部大力宣传这个典型,激发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省委常委、宣传部艾文礼、常务副部长杨永山、副部长丁伟也做出了相关批示。 

  历经苦难,谱写一段创业诗篇 

  当年,初中毕业的张广新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上不了了,他只能跟着做泥瓦匠的父亲外出干活儿。 

  1964年的,张广新成为小堤柳庄村外出揽活儿的建筑队上的秀才。从瓦工开始做起,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张广新很快掌握了预决算、看图纸等技术活儿。而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也让他终生受益。 

  从小小的建筑队,到镇里的建筑公司,张广新一步步成长着。1999年,他终于将事业干到了城里。而他所带领的公司历经40年拼搏,现已成为黄骅建筑业的领跑者。公司连年被当地市委、市政府评为“纳税大户”“十佳企业”。张广新先后被评为“黄骅市创业功臣”“沧州市劳动模范”“沧州地区优秀企业家”“河北省建筑业优秀管理者”“河北省优秀建筑企业经理(董事长)”“黄骅市十佳企业家”等光荣称号。2月28日召开的黄骅全市三干会上,张广新和他的企业连获多个奖项,一时之间成为美谈。 

  从这个村庄出发,张广新用汗水与付出写下了一段壮丽的创业诗篇。 

  家族传承,学习与诚信不可少 

  张广新记得,当年自己的那三间土坯屋盖好后要抹地面,是用半袋子水泥抹了三间屋。这样的经历没有让他低头,却给了他勤于学习、敬重文化、担当责任的收获。 

  当年在建筑队里,他攒钱买书学习专业知识,当时在油田施工,人家有学习班,他就去偷听。好心的老师发现了那个站在外面的少年,特意将他叫进教室,让他坐下来当一个旁听生。这些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的习惯,就算现在在村里的家里,他还特意给自己准备了一个书柜。而在企业里,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投资近10万元建立了图书馆。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之基。这些年,张广新的企业对内不拖欠员工一分钱工资,对外不产生一次银行贷款不良信用记录,更是把合作伙伴当做企业的命运共同体来对待。他为保证工人发到工资,从2002年就实行集团公司财务统管,由公司统一为农民工直接发工资;在推行半年后,为了方便员工,又开始为农民工银行打卡,而直到2006年国家才开始在全国推广这种做法。 

  张广新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理应回馈社会。他和他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捐资助教,投资公益事业,修农村乡间公路,救助农村弱势群体、贫困户,十几年来共计捐赠人民币60多万元…… 

  而在张广新看来,家族的传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这个家族是村上的大姓,祖上出过大学士,办过私塾。爷爷、父亲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人,都教给了足以影响其一生的东西。 

  2014年,当张广新逐渐想退出企业一线,回归平静生活时,黄骅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又让他无法安享自己的小生活,而在晚年,他几乎以一人之力,改变了一座村庄的面貌。 

  投入巨资,回乡建设美丽乡村 

  2014年,黄骅市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资2亿元完成了120个示范村创建任务。 

  当年4月,张广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场“大战”,那就是完成小堤柳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老人行动了。建班子。抽调两名村干部和他公司的一名副总来指挥这场村庄的改造。 

  修“里子”。张广新将排水列为了村庄改造的第一项工程,在他看来,这是“里子”,比“面子”重要。新修盖板式村内排水沟6300米,露天排水沟1700米,排水沟最深处1.9米,平均深度为70厘米,实现了全村排水畅通无阻。这是怎样的一条排水沟?底下垫的是混凝土,两侧是红砖,上边盖的是楼板。小雨进沟,中雨进坑(村子东西两头有两个水坑),大雨进河(村北有排干河)。 

  修路。全村新修柏油路1700米;铺设村内水泥路3000米,为提高工程质量,全部采用C30混凝土,较普通标准高了一个档次;主路两侧依次铺装了水泥面包砖和红砖,全村铺装硬化总面积80000平方米,村内大街小巷全部硬化。 

  建立公共设施。新修高标准村“两室”、卫生室及老年活动室10间,总面积260平方米,并完成总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健身广场,配备健身器材、滑道象棋、篮球网架等健身娱乐设施。村民活动广场旁边有两个游园,一个叫“柳园”,老人们的活动场所;一个是儿童游戏中心。 

  摆上垃圾桶,请来环卫工,解决困扰村庄多年的垃圾;修牌楼,建“文化墙”……至今为止,小堤柳村“美丽乡村”改造工程已经投入近千万元,张广新几乎以一人之力撑起了一座村庄的变革。 

  记住乡愁,“把村庄放到大自然” 

  对于这位企业家来说,“美丽乡村”建设绝不是将农村变成“钢筋水泥”,用张广新的话说是“把村庄轻轻放到大自然中”。 

  于是,“不刨一棵树”成为张广新的信条。在建设广场卫生间时,正好有棵大树碍事,有人要刨树。张广新制止了,他说,就建在树里面。建设“柳园”,就是依托村上原有的大柳树,在树下围着设立了一圈坐椅,一个小公园就有了眉目。就连“柳园”的篱笆都是就地取材的小木棍。 

  “把所有的土面都铺上砖那不叫美丽乡村”,张广新说。于是,他特意在硬化的路面旁边给农户留下小小的菜地,“这油在锅里快沸了,跑出去就能拔根葱扔锅里,这才叫农村!”。 

  尊重深埋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美丽乡愁,为此,小堤柳庄在村庄建设过程中打造特色文化景观,石碾、石磨、牛轴、砘子、农家小院等有特别意义的老物件保留、复原、展览,还原了田园乡村的美好记忆。 

  在张广新的下一步规划里,“好好利用老天爷的恩赐”是他不变的信条:村里有200多亩枣树林,树龄长达四五百年,这就是“大氧吧”;村外还有一个曾经的砖厂,那里留下了好几百亩水面,完全可以搞一个农庄;离村不到200米,有一处当年石油勘探打的深井,完全可以开发温泉项目……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丰厚的回报。在2014年国庆期间,小堤柳庄成为黄骅乡村一日游的首站地,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 

  今年2月7日,黄骅市委书记潘海瀛将一面写有“乡贤典范”的匾送到了张广新家中。对于张广新的义举,潘海瀛给予了高度评价,乡贤志士回乡投身美丽乡村建设、重塑乡村优秀文化、构建乡村现代治理结构意义重大,对农村基层的稳固作用不可低估。 

  如今,张广新在村庄里享受着平静的生活,只是对于获得的荣誉他一再表示了自己的惶恐。他说,孝道不是仅仅孝父母,孝顺父老乡亲同样是一种孝道。这个平时上班骑一辆自行车,就喜欢“大葱蘸酱”的老人,已经决定给子女们只留下自己“创业的精神”。 

  3月3日,省委宣传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省级主流媒体和沧州市两台两报对张广新捐资建设美丽乡村改变家乡面貌的事迹进行进一步挖掘,对这一乡贤典范给予培树弘扬。 

  随后,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河北广播电台、燕赵都市报、河北青年报、沧州日报、沧州电视台等10余家省市媒体来到我市采访报道乡贤典范广信建设集团董事长张广新热心公益、反哺家乡,积极投身小堤柳庄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事迹。3月10日出版的河北日报、河北青年报、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均大篇幅报道了黄骅市旧城镇小堤柳庄村村民张广新勤劳致富、反哺家乡,建设美丽乡村的事迹。 河北日报以《留住乡愁美家乡》为题,在一版、二版两个版面刊发报道,讲述“乡贤”张广新的故事,并配发中共黄骅市委书记潘海瀛署名文章——《全新意义的乡贤典范》。河北青年报在“善行河北”栏目,刊发《黄骅古稀老人斥资千万反哺故乡》的文章,报道张广新事迹。沧州日报已《乡贤——黄骅古稀老人张广新建设“美丽乡村”的故事》为题,在一版、四版两个版面进行报道。沧州晚报已《“乡贤”捐资近千万建设美丽乡村》为题进行专题报道。 

  此前,3月9日出版的燕赵都市报、河北工人报也对“乡贤典范”张广新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中燕赵都市报“善行河北 情义燕赵”栏目已《黄骅72岁“乡贤”斥巨资重塑美丽乡村》为题,用一个整版报道了张广新的事迹。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河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