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军:退休老人发挥余热 20余年默默奉献他人

发布时间:2018-03-31 22:4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1月 | 查看:2645次

人物故事:

  孙国军,男,蒙古族,70岁。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围场县,他自幼父母双亡,小时候在党和政府的资助下上学。 

  1965年3月,高中毕业的他为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入伍。在部队,他刻苦训练、积极进取,是一名成绩优秀的校枪员。1969年他转业到乌达矿务局工作。参加工作后,他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6年,1995年退休。退休后他不忘发挥余热,15年默默地为他人服务。 

  孙国军回忆说:“我小时父母双亡,靠亲属抚养,村里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娘们对我都很好,到谁家都给我饭吃,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是靠党和人民的关怀才成长起来的。后来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我参军、工作、结婚、成家,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有五个子女,可以说是子孙满堂,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原本他可以在子女的悉心照顾下颐养天年,但是他总是闲不下,他总想为社会做点什么。他经常给子女们讲家史并教育他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孙国军,也就没有咱们这个家,也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咱们永远不能忘记党的恩情,不能忘记政府和父老乡亲。”生活中,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党恩,回报人民。 

  1995年退休后不久,孙国军就参加了社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为了传承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教育未成年人。平时他一有时间就把附近邻居家的孩子和他的孙子有五、六个孩子叫到一起,给他们讲革命故事、雷锋故事,以及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如电视、卫星、手机通话等。通过讲诉主要是教育孩子们:一是让孩子不忘革命的优良传统。二是让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三是让孩子能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建设祖国,做个有用的人。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孙国军的听力下降,他和孩子们交流成了问题,他觉得自己快变成废人了,什么也干不成,这使他很苦恼。有一天,老伴叫他给孙子剃头,这一举动提醒了他能用剃头的技术给大家提供服务。就这样从1999年开始,他每周去黄白茨矿洗澡堂一趟,义务给同志们剃头。每次剃头他都很认真地对待,虽然上了年纪,但是技术不减当年,许多老年人都愿意找他给剃头。慢慢地让他剃头的人越来越多,一上午多时剃十二、三个,最少时剃五、六个,有的人找到他家去,他就在家剃,有的人行走不方便,他就上门去服务。后来又到梁家沟办事处兴华社区,每周星期四下午来社区为居民义务剃头。不管到哪里剃头,从不收一分钱,而且随叫随到从无怨言,有人问他“孙师傅一分钱不收,你这是为啥”?他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是共产党和人民养育了我,回报党,回报社会使我应该做的。现在党的政策多好,咱们退休了,每年还涨工资,家庭困难的,还给入低保,看病有医保,住上楼房,孩子上学免费,老人乘车免费,这样的好日子哪里去找?这些政策都是为了咱们老百姓好,党中央真是和咱们老百姓心连心,人都是有良心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回报党,所以在我要在有生之年,我会尽最大努力把这件小事做下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孙国军义务为群众剃头,虽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这平凡的小事,能十五年如一日,不收一分钱,无怨无悔,默默奉献,这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我们帮他算过一笔账,每月去澡堂四次,社区四次,每周平均剃8人按这样的数量计算,十五年累计剃头人数是6000人次,按每人5元算,就是30000元。也就是说,他十五年来把3万多元钱默默地捐献给广大群众。虽然3万多元钱不是什么巨资,但这彰显了这位70岁老人的赤诚之心,这份感情是宝贵的。十五年,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没有间断过,即使自己生病了,他也会坚持。这样的坚持如果没有对党坚定的信念,没有知恩图报的决心,没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很难做到的。孙国军正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践行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榜样,为推动乌达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了正能量。

来源:内蒙古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