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12 06:09 | 来源:人民网 2006-05-03 15:54 | 查看:5008次
关心敬老院老人胜过关心自己亲生父母,为他们洗脚、保健,她每天都要进行着同一程序。图为李淑娥为盲人牟其武洗脚。(李宗仕摄)
2006年4月28日下午,重庆市忠县涂井乡敬老院显得格外安静,8名老人安详地围座在敬老院的露天阳台上,喝着浓茶,享受着难得的明媚春光。与老人们的恬静不同的是,敬老院的义务管理员李淑娥却忙得不可开交,刚为老人房间做完清洁,又接连端上一盆盆温水,挨个为老人们洗脸、擦背。
李淑娥是三峡重庆库区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今年正好60岁,有着26年的党龄。26年来,李淑娥历经艰辛、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照顾着与自己非亲非故的30多名孤寡老人,涂井乡的村民们都尊敬地将她称为“活菩萨”。
1988年,涂井乡望江村的何天兰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从此卧病不起。当时,何天兰的丈夫已去世多年,两个儿子又远在新疆打工,家里无人照料。李淑娥得知后,立即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与她同吃同睡长达3个月。何婆婆胃口不好,李淑娥就特意为老人熬最爱吃的红薯粥;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李淑娥又不厌其烦地为她接屎接尿,擦洗身子。在李淑娥的悉心照料下,何天兰老人的病很快便痊愈了。
1999年春节,李淑娥装满一整框焦碳和木柴,并带上汤圆面、腊肉、油炸豆腐、酥肉、面条、白糖等食品,来到90多岁的孤寡老人宋启珍家里,陪伴老人一直过到大年。宋婆婆后来逢人便讲:“李淑娥这娃儿心好,心里总想着老人,平日里都常给我送这送那,还陪我这个老太婆一起过年,这种人世上难找啊!”
李淑娥和丈夫牟一高育有2个儿子和1个女儿,家境并不富裕。对于李淑娥倾家中所有帮助困难老人,小儿子牟红强曾埋怨说:“妈,您脑袋里那些过时的‘零件’早该换了,现在谁不想把自己的家庭搞富起来呀,哪像您那样,有点钱就去帮助别人?”李淑娥听后却坚定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随时想到为人民服务,要我换‘零件’,只有等我死后才行;儿子你也要多做好事,那些困难的群众只有靠大家都来帮助一下,带动一下,他们才能够过我们一样的日子。”
“不是李淑娥这闺女,我们老俩口可能早已不在人间了。”涂井乡友谊村村民牟其善说。牟其善虽有两个儿子,但大儿子牟一良已举家移民至山东,次子牟一生当上门女婿在重庆石柱县居住,家里只剩下老俩口相依为命。1990年4月,牟其善因为脑血栓导致半身瘫痪,妻子周达珍在下地种田时又摔成了重伤,突如其来的横祸让孤苦伶仃的老俩口倍感绝望。那时,李淑娥不仅每天为老俩口挑水、洗衣服,还从家里做好饭菜端到牟其善夫妇床前,一口一口地喂给老人。让老人们更为感动的是,那段时间,李淑娥还每个晚上到家里来为周达珍包扎伤口。
5年前,李淑娥又主动担当起涂井乡敬老院义务管理员的责任,并用她勤劳的双手种粮3亩,另外,她还坚持每年养10头猪和4头牛。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了敬老院的8名老人每天早晨都能吃上一个鸡蛋,三天打上一次“牙祭”,从而大大地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条件。
在敬老院里,还有一位特殊成员,那就是被李淑娥供养了20多年、双目失明的牟其武老人。牟其武和他的母亲张大秀原是涂井乡望江村的盲人五保户,1980年村里决定将集体土地下放后,由一名社员自愿承担他们娘儿俩的赡养义务。面对两个双目失明、没有任何劳动能力的人,社员们谁都不愿意捡这个“包袱”,最后村里决定由牟其武娘俩自己选择跟谁过。“要我们选,我们只愿意跟着李淑娥。”牟其武娘儿俩脱口而出。
“她一直都在照顾我们。”今年已80岁的牟其武说。原来,早在集体生产时,李淑娥就在默默帮助牟其武娘儿俩,看到救济粮不够吃,李淑娥就坚持每天为他们送去晚饭,不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
在李淑娥的一个纸箱子里,塞满了“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重庆市十佳精彩女性”、“全国劳动模范”等几十本荣誉证书,但李淑娥却很少打开荣誉箱。她说:“我从没想到党和人民会给我这么多荣誉,也从没想过去评先进,共产党员就应该多做好事,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别人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人民网重庆5月2日电 记者 余继军)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