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8 11:02 | 来源:工人日报 2018年04月12日 07版 | 查看:2953次
顺着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补连塔煤矿井口而下,在黢黑的煤层巷道中乘坐防爆皮卡车穿行40多分钟,行程10多公里,才能来到韩伟日常的工作面。这里机器轰鸣、气息憋闷、声音嘈杂。但只有在这里,不善言辞的韩伟才会变得口若悬河。
27年来,韩伟就走了这么一条路,这儿就是他的家,这里有他的青春、事业和兄弟。这位并不高大威猛的“非典型”内蒙汉子,见证了补连塔煤矿这座目前世界上单井生产能力最大的井工煤矿的兴盛繁荣。同时,他也从普通煤矿工人成长为全国劳模。
从轮换工到炮掘班班长
1990年,17岁的韩伟高中毕业,走进补连塔煤矿成为一名农民轮换工。当时的补连塔采用的是炮掘技术,下井要靠“肩扛步行”。每一次下井,韩伟都要扛着近30公斤的炸药,在黑暗中步行三四公里。干了一整天的苦力活,夜里上井累得只想睡觉。“最初考虑的就是生存。”他说。
入职初,韩伟从装煤工干起,将煤一锹一锹装进矿车,一个班下来,累得直不起腰,但他从没叫过苦。一段时间之后,韩伟开始主动接触爆破工作。一有时间,他就跑到经验丰富的师傅跟前请教学习,在井下工作时也时刻留心学习各项技术要领。没多久,他便掌握了爆破技术,成为了独当一面的熟练工。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下井上井……韩伟从农民轮换工转了正,入了党,成为了矿上的技术骨干。1996年,韩伟被选任为炮掘班班长,同年还荣获当时的东胜精煤公司“十大明星”称号。
精心培养 为单位输送人才
“后来想的就不是生存了,是要把工作干好。”韩伟说。补连塔煤矿连采二队的电工高玉波与韩伟相识10多年,在他眼里,韩伟是个敢担当、会管理的人。“矿上哪个连采队伍松散,那就交给韩伟带;井下哪块骨头难啃,就让韩伟的队伍去攻,一准都办好。”
补连塔煤矿连采二队成立于2011年,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当时队上人员是从其它三个连采队、机电队以及准备队抽调过来的,有些甚至是其它队伍都不愿要的无经验小工,全队上下只有几个主力军。矿里任命韩伟为队长。
“其实当时心里是没底的。因为确实不少工人的技能不过关,都得手把手教。”韩伟说,“但是既然交给我这个任务了,说明人家相信我,那就干。”同上班、同下井、同劳动,经过韩伟的精心调教,连采二队迅速地成长为补连塔煤矿掘进队伍的中坚力量。
随着公司建设步伐地加快,井下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韩伟大胆创新、精心培养,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了多名合格的连采机司机和其他技术人员,给矿里其他兄弟单位输送了多位人才,为矿里扩大生产规模培养了储备人才。如今,他培养和带领的多名员工和徒弟已成长为连采队队长或书记。
勇于创新 发明专利
长久以来,“傻大黑粗”一直是煤矿工人的形象素描。但韩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颠覆了这一认知。在补连塔煤矿,韩伟的创新能力强是公认的。一些不经意的小点子,就能大大改善工作流程。
矿井工作面支护要使用大量的单体柱子,一根单体柱4米长,重达90~110公斤。原先都是4个人一起扛,要走120米,大家对此怨声载道,却又习以为常。韩伟想出一个法子:安上滑道,柱子放在上面,只需人轻轻一推,就能沿着滑道滑行,既安全又高效,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2011年,补连塔煤矿新开建一个盘区的大巷道,韩伟为掘进队长。当时设计院设计的掘进方式存在支护参数的问题,在现场施工的韩伟第一时间发现了问题,同时提出了准确的变更意见。“新开的巷道,地质条件比较复杂,韩伟能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能及时提出准确的修正建议,这非常难得。”补连塔煤矿生产办主任刘兆祥说。
在神东工作27年,韩伟的职称只是助理工程师,但他学习的热情却一直高涨,不断掌握着新技能、新工艺,同时注重实践中的创新。2012年以来,韩伟与同事一道先后发明了“四臂锚杆机启动预警与行走报警系统”“四臂锚杆机挂网操作平台”等大小专利60余项。他发明的“起接地极拉拨器”实现了接地保护棒循环使用,仅此一项就为全矿一年节省100多万元。
如今,作为全国劳模的韩伟又承担起了所在煤矿创新、创效、修旧利废以及安全、技能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特长。(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高智倩)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