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7 13:19 | 来源:工人日报 2017年10月12日 02版 | 查看:1269次
人物档案:郑志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高级技师。他是一名手工划线钻孔能控制在0.05mm以内,锉削平面可以控制在0.002mm以内的钳工“老师傅”,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仅2015年度就完成工艺装备自主研制项目95项,为公司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966万元。获“全国技术能手”“广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匠心感悟:追求极致、巧思创新,成就自我。
中国每生产10辆汽车,就有近1辆是“柳州制造”。 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给技术研发、设备工艺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
在中国西南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郑志明便是一位勇于面对这些难题和挑战的革新者,他28岁成为高级技师,37岁成为集团首席专家。他从一名钳工做起,不断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集制作、设计、建模、组装等各项技能于一身,他从未停止过对技术进步的追求,一直孜孜不倦地不断学习,不断磨练自己的技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是:“遇到困难是学习机会,要尽量想方设法攻克。”
日夜磨练只为精度进步0.01mm
郑志明刚进入工厂时,从钳工做起,经过20年的磨练,如今,他的钳工水平是广西汽车集团里最“牛”的,手工划线钻孔能控制在0.05mm以内,锉削平面可以控制在0.002mm以内。这是什么概念呢?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约为0.07mm,他能将误差控制比头发丝还细小的精度。
“汽车零部件生产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郑志明说,“即使是在外人看起来不起眼的两个小孔,我也要把它的精度做到更高、更精准、更精细些。当我的产品精度越高、设备精度就越高、耐用度越好,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也会越好。”一个孔精度的误差对发动机、减速器等重要部件的寿命、噪音都将产生不良影响,降低汽车品质,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转向卡死等后果。每缩小0.01mm精度的误差,他都要付出百倍的精力去打磨自己的技术。
钻孔是钳工的常规工作之一,在他专用的工具柜里,有10多个大大小小的工具箱,大的工具箱有20多把工具,小的也有10来把工具。这些工具大部分都是他自制的,精度、准确度、适用度非常高,如今他把这些工具传承给了徒弟们。
“钳工技术要靠不断地练习、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他说要做一名高水平的钳工,就要做到人刀合一,刀随心走,才能将零件加工误差控制在丝毫之间。可是要练到这一步谈何容易,一名钳工使用的常规工具,锉刀有10多种、铰刀20多种、钻头10多种、锤子10几类,加上自己制作的小工具,一名钳工要掌握100多种工具,要练到人刀合一,何其艰难!
但是,郑志明做到了,“这些年使用了多少练习材料数也数不清,光练习用坏的工具,都是用吨来计算吧。”
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专家
在全球品牌汽车大厂陆续在汽车生产线导入机器人的背景下,郑志明和他的团队走在了广西汽车零部件机器人生产线自主研发的前列。
他成为集团的首席专家,凭借的不仅是顶尖的钳工技术,而且车、铣、磨、线切割水平也相当了得,还有三维建模技术和机械设计技术的特长。早在2003年,为了让自己的能力更上一层楼,他开始学习机械设计。在平时的休息时间,他就自学机械制造和机械加工工艺、夹具设计制造等知识。用了近10年时间,他把公司技术部门的机械加工工艺和模具、夹具设计制造等方面的书籍看完,终于在2012年,他能够独立设计设备。
“光看书是不够的,还要有工作经验的积累。”他说,自己能够独立进行机械设计,得益于做钳工时制作过上千种零部件,熟悉各种零部件。
在其车间有一台正在安装的双头铣设备,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由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用于汽车后扭梁的前束角和外倾角的交角空间加工。由于此前使用的旧设备生产出来后扭梁合格率低,公司一直想设计出新的加工设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一家汽车厂参观,看到了类似的加工设备。“当时只有5分钟,我一边听对方工作人员解说,一边观看设备的外部组成结构,琢磨那台设备的运行原理。”他弄明白了旧设备的症结,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回到公司后,他只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出一台自动化加工汽车后扭梁的设备——双头铣。
近年来,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汽车生产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从他能够独立设计生产设备之后,他每年都获得设备设计方面的奖项,多套新设备设计成功,上百套新设备交付使用。“我喜欢不断挑战,更喜欢挑战胜利之后的那种感觉。”他说,每当他到其他汽车零部件生产车间观看自己设计的设备的运行情况,听到其他工人称赞自己设计的设备时,心里充满了自豪。
匠心之火代代相传
初入企业时,师傅的深深教诲,无微不至的关怀,让郑志明取得长足的进步。
“报答恩师,不仅要自己努力奋斗,获得一定的成绩给师傅长脸,更要将师傅传授给自己的那些宝贵的技术经验继续传承下去,让匠人的一片匠心继续发扬光大。”郑志明现在收了10多位徒弟,每一位徒弟他都严格要求,不仅将自己的钳工技术传授给徒弟,还勉励徒弟们要沉得下心,认真、刻苦磨练技术。郑志明带着徒弟一步步铲除路上的荆棘爬向顶峰,又一次次挑战新的山峰。这些年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型和实用型专利各1项,多项成果获广西先进工艺装备及先进设备改造评比一、二、三等奖。
2014年5月,郑志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年仅37岁的郑志明挑起了工作室带头人的大梁,工作室核心团队共15人,每人的技术特长不一,分工明确,合作默契,3年来硕果累累。
工作室成立当年,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完成工艺装备自主研制项目18项,交付使用工艺、工程装备共24台套,减少生产操作岗位40个,间接创造经济效益280多万元。2015年,团队共完成工艺装备自主研制项目95项,交付使用的工艺装备共130台套,较2014年同比增长96%,为公司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966万元,减少生产操作岗位55个,可间接创造经济效益282万元。2016年,团队自主研制项目75项,交付使用的工艺装备共190台套,较2015年,同比增长46%,为公司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减少生产操作岗位23个,可间接创造经济效益115万元。
现代工业是手艺与科技的结合,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广西机器大工业中新技术、新能力的钻研者、革新者,郑志明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对每个零件的精心打磨中、对每个设备工艺的精巧创意中,追求极致,巧思创新,推动着中国汽车制造业与时俱进、砥砺前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