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芝勇:用点线绘就“测量人生”(2图)

发布时间:2018-06-17 13:10 | 来源:新华社 2017年10月17日08:19 | 查看:771次

(十九大代表风采·图文互动)(1)白芝勇:用点线绘就“测量人生”

白芝勇在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蒙华铁路集义隧道进行施工测量(3月28日摄)。新华社发(侯若斌 摄)

个头不高却健康敦实、言语不多却思路清晰、赞誉不少却低调文雅,这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中铁一局五公司高级测量师白芝勇。

18年间,他只干了一件事——工程精密测量。大江南北的高铁、地铁、桥梁、公路、隧道都有他的身影。18年间,他最骄傲的是,中国高铁2.2万公里运营里程中,他和他的团队精测的线路占到了十分之一。

专注不懈,练就过硬本领

“只有技能变成本能,才能在工作中做到精熟于心。”这是白芝勇的口头禅。

18年前,白芝勇从兰州技校毕业,前往中铁一局五公司广州东南西环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从此,他的人生就与一个词难解难分——测量。

背上三脚架和仪器箱,跋山涉水做测量成了他的生活常态。从业之初,白芝勇感就到了知识的缺乏:“我是技校毕业,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铁路建设者,在工作中有所建树,只有通过学习来改变自我。”

从此,工作之外就是学习。他自学了大专、本科,常常看书到深夜。“善于学习、坚持学习是小白的最大特点。”中铁一局五公司工程管理部副部长谯生有说。

不仅如此,他还抓住一切空闲时间锻炼专业技能。拿测量使用的水准仪为例,刚入行时,白芝勇下了班还把水准仪抱到办公室,利用地面、椅子、桌子形成高差,用钢卷尺将高差量出来,然后用水准仪去测。一次次反复操作,一直练到信手拈来就准确无误为止。

因为专业本领过硬,这些年他殊荣加身:“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全国“最美青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劳模、首届央企楷模……

(十九大代表风采·图文互动)(2)白芝勇:用点线绘就“测量人生”

白芝勇在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蒙华铁路黄河大桥进行施工测量(3月28日摄)。新华社发(侯若斌 摄)

精益求精,成就“无误差”测量

精密测量有多重要?形象地说,它就是工程施工者的眼睛,是工程建设的“方向盘”。

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隧道全长3.6公里,但断面达到180平方米,再加上需要U形下穿,施工难度非常大。2012年,白芝勇和他的团队接到了测量任务:在隧道出口,接收钢环以及外体已经建设好,测量必须保证长达80米的盾构机能顺利钻出接收钢环这个“火圈”,误差不能超过五厘米!

这绝对是挑战!盾构施工有一定弧度和曲线,盾构运行过程中到达的每个点的坐标都有变化。不仅如此,受温度、湿度、周边震动等因素影响,很多基准点也经常有变化。

为了让盾构准确运行,白芝勇拿出“组合拳”精益求精。除了借助GPS定位,他还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洞内交叉导线网法”,在原来一个测量环的基础上,增加了至少六个测量环,使得盾构机前行中的每一个控制点都得到反复的运算和印证。

就这样,白芝勇还是不放心。如何做到更精确?白芝勇又加了一把“保险锁”——陀螺定向。利用陀螺定位仪所确定的方位和地磁保持一致的特性,从根本上有效地降低了叠加误差的发生。

最终,2015年7月,盾构机以误差仅仅12毫米的贯通精度缓缓驶出长江南岸接收井,完成过江隧道贯通。

不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水平

把重复的工作做精,把新出现的任务做好,不断创新提高水平,这是白芝勇经常教导徒弟们的一句话。

在世界建设等级最高的京沪高铁建设之初,白芝勇接到了对高铁整体道床进行精密控制测量的任务。然而,不论怎么测,误差总是过大。

就在一次次地检查设备时,白芝勇发现测量每次必须用的对中杆在设计时就有5毫米的误差,而整体道床的误差必须控制在3毫米。如何重新设计对中杆呢?白芝勇和团队不断试验修正。

最终,他们找到了一块50立方厘米的正方形铁块,将其中一角切掉四分之一,让切面整体平滑,然后在使用过程中将这个铁块卡在整体道床上。第一次检测,数据准确!

这一仪器后来被命名为“多功能底座模板精调棱镜适配器”。它巧妙地利用了固定模具稳定性的特点,克服了脚架误差较大的难题,为高铁的精准、快速提供了又一个基础保证。

多年来,白芝勇和团队创新不断:“新型建筑物变形监测标”“简易棱镜照明装置”“精密测量仪器防风蓬”等9项专利,以及科研、论文、工艺工法等31个项目的攻关……

“我相信‘奉献社会’,就是‘快乐自己’。在精密测量这条路上,我还会持续走下去,写好自己的人生路。”白芝勇说。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樊曦 齐中熙)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