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4 21:26 | 来源:经济参考网 2018-04-02 | 查看:2593次
作者: 记者 刘懿德/呼和浩特报道
镗孔刀、螺纹刀、切槽刀……她能够熟练使用的刀具多达十几种;0.1毫米、0.01毫米、0.002毫米……她操作的数控车床,最大加工精度能达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十分之一;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兵器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她用自己奋斗的青春赢得了无数光环,但却依然低调谦虚。她是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以下简称“一机集团四分公司”)数控车工赵晶。
勤学苦练掌握真本领
走进生产车间,机器运转声响成一片,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冷却液的混合味道。一台台车床前,工人们熟练地操作机器,打磨出各式各样的零件。这些零件最终将组装成主战坦克,成为国之重器。
赵晶身着蓝色工衣,在两台车床间来回穿梭。她并不是传统印象中少言寡语、只愿埋头工作,无暇装扮自己的工厂女工。赵晶活泼开朗,说不了几句话便哈哈大笑,眼睛弯成了月牙,脸上的淡妆显示出她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工作间隙,赵晶摊开黑乎乎的双手开起玩笑:“看,美甲都没法做,太脏了。”她笑着吐一下舌头,“要非说这工作对女生而言有什么挑战,可能就是工作环境有点差,谁不想每天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
2003年,刚满20岁的赵晶来到这里工作。从做学徒开始,她凭着顽强的钻研作风、不懈的奋斗精神,在岗位上创造了一个个成绩,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标杆和榜样。
赵晶所学专业是数控车床,但当时车间只有普通车床。“我就从最基础的磨刀学起。”她说,只有先把车床刀具加工好,才能车出各种各样的零件。
“磨完刀必须水洗。冬天车间温度只有六七摄氏度,手一沾水就冰叭凉,但她还是坚持练习。”与赵晶同年进厂的杨成杰说,现在她手上还留有很多划伤痕迹,但她总说“没什么事”。“其实对于女孩儿来说,手就是第二张脸。她身上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如果说磨刀是体力活,看图就是不折不扣的脑力活。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零件,当其所有三维细节都以一维化线条呈现在图纸上时,对读图者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是极大的挑战。
零件的图纸都很复杂,“记得有一张图纸看了一个多星期才弄明白。”赵晶说,为了提高效率,她加紧练习,不停地请教老师傅、与同事探讨。多练习、多琢磨、多总结,她坚信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会有收获。现在,赵晶的读图能力已经数一数二,一般的图纸几个小时之内就能彻底读完。
现在的赵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不会磨刀、读图吃力的小姑娘了,她已被多所职业技术院校聘为客座讲师。每次给即将走进企业工厂的学生们讲课,她强调最多的就是“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掌握真本领。掌握了真本领,才无愧当代产业工人的称号。”
精益求精练就真工匠
2016年4月7日,在一场全国技术能手的决赛现场,赵晶是十强选手中唯一一名“女刀客”。在数控车床旁,她沉着冷静、技法娴熟,身形娇小却格外引人注目。
比赛项目之一是加工出一个薄壁酒杯。薄壁件加工本来就是车工加工的一个难点。厚了就粗糙,太薄就塌陷。最后,只有5个人成功车出了符合要求的酒杯,赵晶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精彩表现令所有现场观众印象深刻。
比赛时不差毫厘,工作时则精益求精。在同事眼中,赵晶对精益求精有着执着的追求。“其实刚进厂时并没有这种感觉,就觉得把工作干好就行了。”赵晶说,最终让她改变的,是从一位位老师傅身上感受到的责任心。“再小的一个零件,最终也会成为战车的一部分。我每加工一个零件,都是在为国防事业做贡献。”
有了这份责任心,赵晶无论是加工产品还是攻克技术难题,都追求“更好”。“有时产品允许有20%的废品率,我就想着能不能做到100%合格。”
掌握真本领又精益求精的赵晶,很快崭露头角。2006年至2008年,赵晶连续多次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数控大赛并名列前茅,成为数控车床界少有的著名“女刀客”。年轻的赵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令人刮目相看,而她却总是谦虚地说可能是因为“心态好,发挥稳定”。而败给她的一位男选手则心悦诚服地表示:“这姑娘真是太厉害了!”
随着赵晶声名鹊起,“有难活儿找赵晶”渐成“共识”。一次车间接到任务,要加工一批铜套,最大加工精度0.013毫米,而当时车床的加工精度只能达到0.03毫米。
要求高、难度大,没人愿意接这份任务。“一件两件还行,我就是手工打磨也能达到要求。”赵晶说,“但订单要求200多件,全靠手工打磨,时间根本不允许。”
难题最终还是落到了赵晶身上。接到任务就绝不推脱,为确保精度,赵晶反复揣摩,一次又一次地试制,一遍又一遍地研究产品技术参数、琢磨加工方法,最终成功地消除了加工中的不稳定因素,使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赵晶的工友陈文军说:“真正的工匠就是要有精益求精的追求,敢于担当的勇气,赵晶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不懈创新方为真大师
在赵晶看来,虽然男生似乎更擅长工科,但做一个优秀的数控车工,男女差别并不大,甚至,女生的细心更有助于做精细活儿。
轰鸣的车间中,赵晶在一台车床上安装好原料、合上车床门,便开始在数控面板上进行编程操作。程序输入完毕,她又打开另一台车床,重复之前的工作步骤。
不一会儿,精致的小零件就加工出来了。“数控车床与普通车床不太一样。”赵晶说,操作普通车床需要手艺极其高超才能确保产品的精度符合要求,但数控车床是用电脑控制刀具,如何通过改进工艺,让冰冷的电脑程序能按照人的指令,灵巧地操纵刀具加工不同种类的零件,将合格率和工作效率提到最高才是最难的。
“改进工艺,调整工装,重新编写程序,减少生产中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不断钻研、摸索、反复试验,在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更好的加工方式。”
赵晶凭着一股钻研的劲头不断奋斗,在岗位上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绩。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级“赵晶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成立;2017年,国家级“赵晶数控大师工作室”成功获评。
获得“大师”称号的赵晶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人到什么时候都得奋斗。技术工种更是这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以赵晶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成立之后,她就一直带领团队成员承担起攻坚克难、革新技术的重任。
赵晶最满意的技术创新项目是“螺纹钢套提质增效”。日常作业中,螺纹钢套的加工量很大,但一直沿用的工艺加工精度差、废品率高,且每个零件的加工时间长达65分钟。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赵晶尝试用数控车床进行加工,并专门编写加工程序。“编写程序涉及函数运算、计算机语言,比较复杂。”赵晶说,“我利用下班时间,在家把程序一段段写在纸上,第二天上机操作,然后修改完善。”
一个模块接着一个模块,赵晶编写的程序最后达到三四万字节的容量。那段时间,赵晶家里满是写满程序代码的草纸。
赵晶的心思没有白费。经她改进后的螺纹钢套生产工艺一次即可加工成型,用时仅为5分钟,废品率也比以往降低了30%。
仅2017年以来,赵晶带领大师工作室团队成员就完成了近30项技术革新,革新后的生产工艺效率最高提升20倍。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必须脚踏实地,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突破,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赵晶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大师’称号对我而言是一个更高的起点,绝非是最后的终点。”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