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4 20:37 | 来源:经济参考网 2018-05-10 | 查看:1717次
作者: 李劲峰
跨越天险,如履平地。被称为“人间彩虹”的桥梁,带来畅通坦途的背后,凝聚着建桥人的智慧与心血。
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北盘江大桥……直接主持和指导的特大型桥梁建设达20多座,多项工艺创新助推中国桥梁刷新世界纪录,中交二航局总工程师张鸿用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创新突破的执着与信念,践行天堑变通途的建桥使命。
张鸿(左一)在湖北襄阳庞公大桥施工现场与技术人员探讨施工方案(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半路出家:从建码头转行建大桥
多次创新建桥工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张鸿,真正接触桥梁建设已是36岁。
1998年,中交二航局开始涉足桥梁建设业务。担任副总工程师的张鸿此前一直从事码头工程设计施工,随之开始转行。
“我虽然是学交通建设出身,可刚接触时,很多桥梁名词术语都没听过。”张鸿说,隔行如隔山,桥梁与码头水工虽同属土木建筑领域,但两者结构体系完全不同,转行阵痛难免。
桥梁被誉为土木工程领域“皇冠上的明珠”。相对于摩天大楼、码头岛屿等大型建筑工程,桥梁不仅需要承受自身荷载,还得经受汽车、火车高速驶过的巨大冲击。
“建桥既要‘下地’,也得‘上天’。”张鸿说,桥梁作为柔性结构,如同纤细的面条,要平衡好各种结构、风力、抗震等因素,“如同走钢丝绳,稍有不慎就会留下隐患,甚至出现垮塌等重大事故”。
1998年底开工的武汉军山长江大桥,是张鸿首次参与施工的大型桥梁。“当时我就定位为一个普通工长,从零开始补课。”从桥梁结构试验、计划安排、混凝土浇筑,每个施工环节,都活跃着张鸿的身影。
常在工地跑,不坐办公室的工作习惯,以及懂设计、爱琢磨的专业基础,使“半路出家”的张鸿很快融入建桥体系。
勇于创新:施工现场立下“军令状”
2002年张鸿出任二航局总工程师。考验随即不期而遇。
斜拉桥是大型桥梁的一种基础桥型。2003年动工的苏通大桥是世界上首座主跨超千米的斜拉桥,张鸿担任这个项目总工程师。滚滚江水很快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搭建基础施工平台是建桥的第一步。直径1.4米、长达60多米的钢桩打到江底,10多根偌大钢桩却在湍急江流中抖动、倾斜、倒下,完全无法立住。
桩基立不住,基础平台搭不起,桥梁施工就无从谈起。“苏通大桥靠近长江入海口,江水深35米,江底土质松软,水流最高超过每秒5米。”张鸿回忆,前期浅水区成功试验的桩基,这种环境下就像“筷子插在豆腐上”。
焦虑中,张鸿掷下军令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引咎辞职!”
连续几天没日没夜开会商讨后,团队确定直接打入2.8米直径钢护筒,替代现行施工方案。张鸿说,然而这种工艺不仅要改变前期设计,过去也没有先例。
张鸿重新设计图纸,调整施工步骤,使施工平台顺利搭建。历经5年,苏通大桥顺利通车,创造多个世界第一,并荣获世界桥梁领域多项创新大奖。
刷新国内工程规模纪录的江苏润扬长江大桥、世界垂直高度最高的贵州北盘江大桥……张鸿负责的一系列特大型桥梁建设中的创新突破,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与发明专利。
跨江越海:誓将天堑变通途
跨海大桥面临海上大风大浪,高盐海水腐蚀,海底结构不稳定,加上远离岸上补给,建桥更复杂、难度更大。大桥能否跨越海洋,是一家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建桥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连接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视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海底沉管隧道制作安装,是项目最大挑战之一。相关技术被国外企业严密封锁,因此合作要价上10亿元人民币。
“这么大的工程,我们一定要自己做。”在沉管隧道项目前期担任总工程师的张鸿,找到国内企业进行联合研发、攻关。在不断试验和摸索中,攻克沉管关键技术,全长5.6公里的沉管隧道最终全线贯通,滴水不漏。
杭州湾跨海大桥、马来西亚槟城二桥、中马友谊大桥,一系列特大型跨海桥梁的建设,使张鸿在跨越大海中不断突破自我,也将中国桥梁名片逐步推向海外。
2017年,张鸿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他说,国外有些工程师,一辈子能建两三座桥就很了不起,而国内工程师往往一座桥刚建完,马上赶往下一个项目,“中国建桥技术突飞猛进,得益于建桥队伍的不断突破进取,更需归功于祖国飞速发展搭建的广阔舞台”。
未来桥梁建设将会越来越突出机械化、功能化、智能化。张鸿说:“天堑变通途是桥梁建设者永远的使命,值得一生来热爱。”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