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0-29 08:3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0-27 | 查看:3960次
1959年10月26日,刘少奇接见时传祥。
年轻时的时纯利在工作。
时新春在爷爷的塑像前。
为了纪念一位普通的掏粪工人,昨天(26日),北京崇文区龙潭公园的时传祥纪念馆开馆了。
这一天,正是一句名言诞生50周年——1959年10月26日,第一届全国先进工作者“群英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刘少奇握着北京崇文区环卫工时传祥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50年来,中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掏粪工”这个工种早已成了历史。即使没有被淡忘,时传祥也日益成为一个高远而抽象的符号。上个世纪90年代,《工人日报》孙德宏写过一篇文章《寻找时传祥》,“问起时传祥,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几位大学生也双眼漠然。”
但这个人,这段故事,依然在我们集体记忆的深处。今年,时传祥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在百度上搜索,关于“时传祥”的结果有10万多个。时传祥曾感动当年国家主席的质朴精神,也感动着当下众多年轻的网友——“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
50年来,时传祥的家族也在执着地坚守某种选择。时家的第二代全在环卫系统工作,老三时纯利在1990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如今是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时家的第三代、时传祥的孙女时新春也当上了环卫工人,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家三代劳模。这个平常却又不平凡的家族,用半个多世纪的坎坷经历证明:曾经根植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是怎样被延续和传承的。
时纯利:我仿佛从父亲手中接过旗帜
“文革”之后,有一天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来时家做客,吃完时传祥老伴做的山东名菜炸藕盒,跟四兄妹背起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们要发扬父辈的传统,如莲花一样,纯正高雅洁白无瑕……”
“我仿佛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一面旗帜,”时纯利说。刚当上环卫工人时,他被分配在使馆区当垃圾分拣工,每天都要分拣出好几吨垃圾,他总是抢着干最苦、最重的活,在累得实在顶不住时,他就想想父亲背着一个200多斤重的粪桶,一天要背93桶,清理出的粪便要用一辆大卡车才能拉走,与父亲那种深入骨髓的疼相比,自己的工作显然要轻得多。
1979年,时纯利荣获北京市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9年,他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0年,时纯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10月2日,江泽民总书记握着时纯利的手说:“小时啊,你子承父业,要好好工作,为人民服务!”——时隔40年,两位国家主席与两位父子清洁工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时纯利和父亲一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同的是,他生活在一个更好的时代,获得了比父亲更好的机遇,从一个垃圾分拣工,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北京市总工会的办公室里,他向记者回忆着“文革”之后,许多人对时传祥真挚的怀念。2000年,山东齐河落成了“时传祥纪念馆”,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题了馆名。李瑞环与时传祥是旧识,他还是人民大会堂建筑工地上的青年突击队队长时,曾与时传祥一起参加过“群英会”。“你父亲的精神是永远不倒的,”李瑞环对时纯利说,“不管到哪个时代,老百姓都需要这样的人。”
“什么时候都需要有人奉献……”时家的第三代劳模——时传祥的孙女时新春也这样说。她是时传祥长子的女儿,1999年,她当上了环卫工人——这并不是她的主动选择,本来,她在胜利油田当采油工,但随着油田改革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她下岗了,唯一的选择,是去油田下属滨南社区刚成立的环卫绿化队。时新春第一天扫马路时碰上个熟人,对方吃惊地问:“小时,你怎么干上环卫了?”时新春一下子满脸通红,心里不是滋味,“好像犯了错误一样,回家委屈得直掉眼泪。”她告诉记者,坚持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是时传祥的后代,“不能给时家人丢脸,得给看不起这份工作的人瞧瞧。”
其他15名转岗来的女职工都走了,只有时新春没走,还接下了小区内4个厕所的清扫任务,建立了“时新春示范区”,她独创的“美国白蛾防治法”获得社区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2005年3月,时新春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到北京开会时,她拜访了王光美。王光美叮嘱时新春:“你是时家的第三代劳模,一定要继承‘宁愿一身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
时新春:完整地了解了爷爷的故事
“时传祥的精神在当代还有什么意义?”
记者向时新春提出了在心中盘旋很久的疑问。刚刚当上滨南社区工会主席的她,带着记者回原来工作过的环卫绿化队,把几个年轻人推到记者眼前,“问问他们吧。”几位年轻的环卫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告诉记者,现在的工作不好做,比如有一次,一个中年人在绿地内遛狗,环卫工人劝他把狗牵出来,这个中年人不仅不理会,还一边抚弄着狗一边说:“我家这狗比人还懂事,最起码它不乱管闲事。”
“说实话,现在社会的价值标准也多元化了,有些人尊敬劳动,有些人只尊重赤裸裸的金钱。”环卫绿化队队长孙秀合说。
“这些年来,我也常问自己,你得到了什么?辛苦、不被理解……但是不是什么都要讲钱,有利益才去做?如果这样,这个社会太自私了!”时新春说,直到做了环卫工,她才第一次完整地了解爷爷的故事。一本小册子《人生楷模——时传祥》,让时新春泪流满面——别人每天平均背粪50桶,时传祥却背93桶;为了多积肥,他跳入1米多深的化粪池挖出粪便;他放弃休息日,走街串巷给困难市民修厕所、刷房子、搞卫生……“我们一人脏累,却给千百万人带来个好环境,所以我们的工作很光荣。”时新春咀嚼着爷爷这句话的深意,探寻着工作的价值究竟来自哪里。“我后来逐渐明白了,即使有人看不起你,但你同样还收获了别的东西:经验、知识、大多数人的认可和信任,这还不够吗?”人到中年,时新春最终在自己的家族血液中,触摸到了一种最朴素的信仰。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理解我父亲的执着。他是吃过大苦的,14岁逃荒流落北平城郊,差点饿死,后来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又饱受压榨、盘剥和歧视。共和国成立后,父亲才挺起了腰杆。他对党和国家,充满了感激与热爱。这是时传祥精神的来源。”时纯利告诉记者。
“父亲并不是孤独而不合时宜的。”时纯利反复强调,他与那个时代一些著名劳模,比如王进喜、老孟泰等人的后代常有联系。在这些家族之中,依然保留着那个火热年代的记忆:在旧社会曾经被侮辱、被损害的“下等人”成了全国人民的偶像,朴实无华的人性光辉被放大,成为新中国精神道德大厦的基石,照耀着一代中国青年的前途。“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时传祥的传奇,造就于一个特殊的时代,但时家三代劳模的坚守,却始自内在的精神传统。在时家三代劳模的人生轨迹中,如果说我们可以找到久违的感动,那也是因为,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依旧燃烧着理想主义的火种。
时传祥至死都坚信:劳动是最光荣的
1975年5月19日,北京宣武医院,时传祥弥留之际,把四个子女叫到身边,说了两句话,一是“孩子们,我掏了一辈子大粪,被人看不起,但我对掏粪是有感情的”;二是“我向主席汇报工作时说,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人接班,我唯一的一个愿望是你们接好我的班,这个班不是我个人的班,这是党和国家的班!”
30多年后,时纯利向记者复述这两句话时,眼圈突然红了。往事对时家的人来说,大起大落,五味杂陈。
1959年时传祥与刘少奇握手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了刘少奇与时传祥的合影,“掏粪工”时传祥的事迹传遍全国,崇文区环卫三队专门成立了“时传祥班”。1963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和崔月犁到“时传祥班”参加劳动,万里还自称是时传祥的“第一大弟子”,消息报道后,大学生、解放军、歌唱演员……各行各业的人纷纷跑来向时传祥拜师学背粪。
“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1964年,时传祥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的国庆节,时传祥被选作北京市的先进工人代表,参加了国庆观礼,并和观礼团一起住进了中南海。在人民大会堂,为观礼团举行的国宴上,周恩来向时传祥敬了酒,朱德给他夹了菜。直到最近,时纯利见到当年参加观礼团的全国劳模、北京“背篓商店”负责人王砚香,老人还跟他话起当年,记忆犹新:“朱德委员长说,老时,你是干重体力活的人,不会喝酒,可要多吃菜呀。”
那年国庆节,时传祥登上天安门城楼。可是,一个多月后,风云陡转。因为1959年的那次握手,时传祥跟着刘少奇遭逢厄运,成了“工贼”、“粪霸”,被各处揪斗。1971年,时传祥全家被遣送回山东齐河老家。到1972年秋天,精神和肉体上的长期折磨,令这个身高一米八几、一次能背起200多斤粪的汉子垮了。他常断断续续地念叨:“俺时传祥是个好人,不是工贼……”
1973年,在周恩来的过问下,时传祥被接回北京治病,一年零八个月后,60岁的时传祥走完了人生之路。“我姥姥常说,你爸爸遭了那么多罪,还让你们接着干这个,真是实心眼儿。”时纯利告诉记者。但他相信,“文革”中的遭遇,却未让父亲丢掉朴素的信念,时传祥至死都坚信:劳动是最光荣的。遵照他的遗愿,四个孩子都进入了环卫系统工作:老大时纯庭,北京市使馆清洁运输处工人;老二时俊英,崇文区环卫局三队工人;老三时纯利,北京市使馆清洁队垃圾分拣工;老四时玉华,第一清洁车辆厂统计员。(记者 尤莼洁 驻京记者 廖 勤)
(责任编辑:郭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