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大国工匠·最美职工:用匠心对待每一件作品 ——记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孙云毅(图)

发布时间:2018-05-26 22:19 | 来源:工人日报 2017年05月08日 01版 | 查看:1397次

孙云毅细心观察器型的色泽和油晕度。记者 丛民 摄

走进山东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品博物馆,仿佛走进一座艺术殿堂,一件件由鸡油黄、鸡肝石琉璃制作成的鼻烟壶、萝卜瓶、柳叶瓶、笔洗等艺术珍品琳琅满目,这些作品都出自孙云毅之手。

在博物馆,记者见到了孙云毅,由此了解了鸡油黄、鸡肝石的“前世今生”,以及这位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创作背后的艰辛。

继承传统 锲而不舍

鸡油黄琉璃,色泽呈正黄色,光泽晶莹,温润凝重,抛光后似被酥油浸润,娇艳欲滴,因色泽、油润度酷似母鸡腹中的鸡油,被称为“鸡油黄”,还有“琉璃帝王”之誉。

鸡油黄琉璃在明初兴起,盛产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被尊为“御黄”“黄玉”,为皇室和宫廷专用,严禁民间生产。鸡油黄制作工艺曾一度在我国失传。

上世纪80年代,孙云毅的叔叔孙即杰开始对鸡油黄进行研发。耳濡目染,孙云毅也逐渐对鸡油黄的复杂工艺着了迷。

孙云毅自幼喜欢画画,最初跟着叔叔学习国画。1983年,16岁的孙云毅来到博山美术琉璃厂工作,并在此学习鼻烟壶内画技艺。在工作中,孙云毅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1986年,他考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随后又在1990年考入山东轻工美校进行了4年研修。

上世纪90年代,博山美术琉璃厂倒闭。孙云毅的父亲和叔叔一同开办了小型琉璃厂,召集到原来企业的一些技术工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不分白天黑夜埋头钻研,致力于鸡油黄制作工艺的研发。2007年,他们终于“复活”了鸡油黄制作工艺。

孙云毅继承父辈们研究成果,凭着努力和坚持,带着一颗包含敬业、坚持的匠心,使鸡油黄制作加工工艺得以继承和发展。

独具匠心 精益求精

欣赏鸡油黄不能局限于它的外表,领略它的制作工艺才能了解其精髓。这奇妙的技艺,传承人孙云毅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2年,孙云毅成立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制造有限公司。2013年,他为一种鸡油黄琉璃的生产方法以及基于此的浮雕加工工艺,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成为淄博市名贵料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2015年,孙云毅发现鸡油黄产品出现了连续炸裂现象。一开始,他觉得可能是操作问题,便尝试改进退温炉和调整退温时间,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问题到底出在哪?他经过苦思冥想,决定从原料上找原因。这可是件需要耐心的事,因为一件鸡油黄作品需要的原料有近20种。他一种一种原料地试,整整一个月后,最终找出了“罪魁祸首”——一种进口原料出了问题。

“相对于制作陶瓷、普通琉璃,鸡油黄在配方、烧制炉温等方面显得非常难控制,即使将原料、炉温保持在同一参数下,也可能会因为天气或冷却时间等因素导致失败。”孙云毅说,这也是前人有“十缸九不成”之说的原因。

艺无止境 再铸辉煌

随着孙云毅名气越来越大,他的鸡油黄、鸡肝石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他的作品更是登上“大雅之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十几件鸡油黄、鸡肝石琉璃精品,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博物馆也纷纷收藏他的作品。

他的作品《儒释道三圣法像》获得2013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琉璃烟壶镌刻·草间偷活》获得2013“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制作鸡油黄工艺要求很高,成本也很高,用料、火候必须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就成了次品。 即使现在技术发达了,100件中能有10件是精品已经很不错了。哪怕颜色只是稍有偏差或出现一丝气泡,我们也会将其视为次品作废,以保证鸡油黄的品质。”孙云毅始终用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对待他的每一件作品。

如今,孙云毅鸡油黄烧制技艺已被评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他获得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称号,2016年又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在此之前,他还被评为山东省行业技师、山东省首席技师。

孙云毅说,这么多年对鸡油黄琉璃的研制,靠的就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鸡油黄料器是博山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我一定要把它保护好、传承下去。”孙云毅说。

本报记者 丛民 本报通讯员 苏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