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工王海青的14年默默坚守

发布时间:2009-09-14 12:46 |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2009-09-03 | 查看:1924次

  鄂州新闻网消息(特约记者 胡世和)当你与家人在洁净的大街上散步,她正在追赶一张随风飘去的纸片;当你黎明时分在广场上晨练,她正拉着满满一板车垃圾迎着风霜前行;当你走进公厕闻不到异味,她正在搓洗沾有粪便的衣裳;当你在空调室内工作或学习,她正顶着烈日为城市保洁。她,创造了《海青清扫保洁精细工作法》; 她通过自学,会讲英、日两种外国日常礼貌用语……她,2007年8月荣获了“建功湖北十佳农民工”、“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给她颁奖时,嘉宾主持人王小丫宣读的颁奖词是:“城市不是她的家园,她却把城市当家来维护,精心细致,把脏累留给自己,把洁美送给他人,无怨无悔。清扫的是垃圾,净化的是心灵。”

  她,就是鄂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城南环卫所清扫工王海青。

  “扫大街是个‘苕’事,但绝不是‘苕’人做得好的事”

  39岁的王海青,端庄秀丽,体重不足90斤。1995年,她跟随在建筑公司打工的丈夫进城当了一名环卫清扫工,月工资只有460元。许多清扫工干不了多久便一个个不辞而别,王海青却始终一心扑在工作上,她干清扫工与众不同,除了和大家一样要带上竹扫帚之外,还要从家里拿来小水桶、抹布、小铁铲、钢丝球,苦干加巧干,她清扫的路段一直被树为“样板路”。

  2004年,王海青参与到“创建学习型环卫所”活动中,第一次接触到“精细工作法”的字眼。她问自己,为什么同样的路面,有的人干得比别人轻松,反而路面更洁净呢?扫地也有学问啦!她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成顺口溜记录下来:“顺风扫、逆风保,下雨保洁要除草,先除雪、再保洁,早点摊边保代扫,菜场周围反复扫,餐馆门前重点保,火钳代替扫帚扫,避免扬尘把民扰。”

  丈夫见王海青一连几个晚上熬夜写《清扫保洁精细工作法》,便劝她:“莫把简单事搞复杂了,扫大街是个‘苕’事。”王海青说:“但绝不是‘苕’人做得好的事!”没过多久,她编写的《海青清扫保洁精细工作法》,就在全局系统推广。

  “虽然我是一名清扫工,但为鄂州人争面子是我的本分”

  王海青上完小学就因家里穷辍学了。从田地里走出来之后,她更加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人们常说,环卫行业是城市文明窗口。改革开放以后,来鄂州的外地人、外国人日益增多,“窗口”的含义更加明显。王海青刚当清扫工时,时常有外地人问路,但她一口浓重的太和话常让对方听得莫名其妙,自己也感到尴尬。特别是有一次她在路上保洁,一位外国人主动友好地向她打招呼,可她茫然不知所措。从那以后她发誓要从文化补习入手,学讲普通话,还要学英语。一向节俭的她毫不吝啬地买好吃的来讨好儿子,让儿子当她的老师。儿子有时有些不耐烦地问妈妈:“你不学这些不是照样扫大街吗?”她深情地对儿子说:“儿子啊,妈妈面对那些有礼貌的外地人和外国人,表现出那种‘苕’样子,心里难受哇!妈妈没有给鄂州人争面子呀!”

  2003年,王海青的岗位调换到凤凰路,这里有多佳公司等几家中日合资企业,虽然她能用简单英语与进出的日本商人交流,但她仍觉得不够贴切,于是萌生了学日语的想法。她打听到市内一日语教师后,专程赶回梁子,从家里拿来腌制好的藠头咸菜送给日语教师,请他教自己日语礼貌用语。

  如今,王海青能不费力气地与外国人进行简单对话。外国人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我爱家,也爱岗,两者发生冲突时,应先考虑集体”

  2006年夏天,丈夫与王海青说好回乡一趟。可到临出门时,一位同事赶到她家说家里有急事,请她顶班。王海青一口答应了。丈夫却极不情愿地回工地去了。到傍晚,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路上冲来一些垃圾,下水道口的避渣网也被树叶和垃圾堵住,雨水很快淹没了路面。为了尽快排除积水,方便行人和车辆通行,王海青顶着暴雨站在齐膝深的水里用脚摸索着寻找下水道口,一遍接一遍地清除树叶和垃圾,又去抠下水道盖板,因盖板过重,用力失衡,几次摔倒,身上几处受伤,但她仍不罢休,直到将盖板撬开。来给她送雨衣的丈夫见此情景,一把将她拉到避雨处,十分生气地骂她:“你真‘苕’,你刚来‘例假’也忘了?得了病怎么办?”此时王海青泪水涌了出来。丈夫见她决意不走,便去替她清理下水道口。事后,她手上的伤口化脓,可她没有耽误一天工作。

  一位普通的环卫清扫工,14年来,她无私奉献,默默坚守,用“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城市美容师”的情怀,用心呵护着这一片澄澈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广东省清远市2009-09-18 07:28:07 发表
匿名网友:王海青真是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