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在睡梦中逝世,享年101岁;与季羡林、钱钟书齐名(2图)

发布时间:2018-02-07 18:11 | 来源:新京报 2018年02月07日 第A14 | 查看:2364次

饶宗颐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国学大师在睡梦中逝世,享年101岁;与季羡林、钱钟书齐名,港澳特首先后致唁

  2015年2月26日,饶宗颐参加新春团拜酒会。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扫码阅读回顾饶宗颐不平凡的一生

据新华社电 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6日凌晨于香港逝世,享年101岁。饶宗颐,字伯濂、固庵,号选堂,1917年8月出生于广东潮州,1949年来到香港,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汉学家,至今已有著作100余种、论文1000余篇。

  百岁老人睡梦中离世

  6日中午,记者赶到饶宗颐寓所,安静的街道上不时有车辆进出,其中不少是闻讯赶来吊唁饶公的人士。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表示:“饶公今日凌晨在睡梦中安详离世,无疾而终。这对于百岁老人来说,是一种福气。”据他透露,饶公的家人和朋友们正在商量安排后事,暂定2月28日举行悼念活动。

  李焯芬说:“饶公最近身体蛮好,只是在10天前有些肠胃不适,不过经过调理已经好了。就在1月25日,饶公还来到山光道马会,出席‘饶学联汇’活动。”

  饶学基金会联席主席兼董事谢锦鹏向记者透露,5日晚10点多他曾与太太一起到饶公家做客。“当时饶公在搀扶下来到客厅与大家见面,当听到大家的夸奖时,饶公还微笑致意。”想不到一个多小时后饶公就在睡梦中驾鹤西归,令人惋惜。

  港澳特首致唁慰问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6日代表香港特区政府,向饶宗颐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她表示:“我对饶宗颐教授辞世,深感哀痛。我有幸认识饶公多年,并于担任发展局局长期间直接参与于政府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的饶宗颐文化馆的设立;我和饶公及他的家人感情深厚,多年来得到他老人家的亲自教诲,令我获益良多。”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发出唁函,代表澳门特区政府向这位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表示深切哀悼,并向饶先生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

  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6日前往饶公家中吊唁,他称赞饶宗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践行者,是中华文化自信的表率。他的学术造诣、艺术成就和国家情怀受到广泛称赞,他是香港的自豪,也是国家的骄傲。

  生平

  饶宗颐,号选堂,祖籍广东潮州。1917年8月生于广东潮安,家学深厚,自学成才。先后执教于无锡国专、华南大学等校。1949年迁居中国香港,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其间曾担任京都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8年退休,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其研究领域囊括上古史、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词学、史学、经学、礼乐学、宗教、书画、音乐等,出版著作60余部,通晓英、法、德、日、梵等6门语言。1962年因《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

  季羡林“心中的大师”,自称小学生

  汉学界一直有“北季南饶”、“北钱南饶”的说法,将他与季羡林、钱钟书齐名,称为大师。

  饶宗颐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初中休学,依靠自学,学贯中西。从甲骨到莫高窟,从梵文、希腊楔形文,到楚汉简帛,他无一不晓。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称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称赞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

  饶宗颐不认同。

  2003年的秋天,他把自己全部藏书4万余册,捐赠给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又给学术馆起了个外文名字,叫The Jao Tsung-I Petite Ecole。petite是小的意思, ecole是学校,合起来是小学校、小学的意思。“我这个地方叫小学,我不敢把自己放大,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依靠自学学贯中西

  1917年,饶宗颐出生在广东潮州首富饶家。他的父亲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

  饶家家学深厚。饶宗颐的名字是父亲起的,希望他能师法宋五子之首周敦颐。母亲在他两岁时过世,父亲在生活的沉闷中,训练他写诗、填词、写字、画画。到了14岁,他从初中退学,回到天啸楼的十万藏书里自学。

  “我这个人很孤独,我自己知道我自己,因为我自己就有我自己的天地,一早就这样子,这是我的个性,我不感觉孤独很奇怪。”饶宗颐在日后接受采访时坦陈,他很早便知道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人,“我要自己找我的,我令我自己有个天地。”

  16岁时,他继承父亲遗志,完成了《潮州艺文志》,震惊广东学界。1935年,19岁时,他应中山大学邹鲁校长之邀,受聘担任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志艺文纂修。

  在香港,他在大学任教,主讲诗经、楚辞、诗赋。之后,他先后前往日本考证甲骨文,又到法国研究敦煌遗迹,赴印度研究梵文。研究的视野也从早期的地方史,转变为中国史,继而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

  彼时,饶宗颐取得的学术建树,国内专家是在多年后才逐渐认识到的。

  “90年代,有年轻学者发现莫高窟里的白描画鲜有著述,提出来想作为一个领域去研究。”主攻美术史研究的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回忆,学者后来看到饶宗颐在70年代完成的《敦煌白画》,感到惊讶,“很多问题,比如敦煌的绘画、书法、乐谱,饶老在五六十年代,都做了研究。”

  “我不是大师”

  “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潮州话里,大师与大猪发音接近),”饶宗颐打趣,“‘大师’是佛家说法,我不是和尚,所以不是大师。”

  年近百岁时,不断有人咨询养生法宝,他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每天坐在葫芦里。”他引用明代诗人余善的诗句“一壶天地小于瓜”,告诉咨询者,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就长寿。

  女儿饶清芬女士说,父亲爱吃地瓜,家里放了许多。他还葆有老家潮州的饮茶习惯,每天从早喝到晚,爱喝茶。他说,“咖啡是刺激性的东西,属于冲动文化。茶是冷静的、理性的,属于和的文化。中国的茶文化讲究一个“定”字。“定”就是心力高度的集中,内心安宁,才能实现心“定”。”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的印象里,每次到敦煌,饶宗颐都要进莫高窟呆一段时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饶宗颐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开始接触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

  他在斯坦因掠走的敦煌遗书中,发现了敦煌千佛洞的道教宝典《想尔注》。并于195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敦煌学”著作《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引起了欧洲人对道教研究的热潮,也奠定了饶宗颐在敦煌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研究范围涵盖十三大门类

  饶宗颐的研究范围涵盖上古史、甲骨学、敦煌学、经学、宗教学、史学等十三大门类。从莫高窟,到马王堆,再到曾侯乙编钟、云梦秦简,都曾集中他的目光。身处香港,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海外文物,并凭一人之力,开辟了多个汉学研究新领域。

  饶宗颐95岁的生日是在敦煌度过的。

  “那一天来了很多人,饶老特别高兴。”赵声良记得,彼时,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饶宗颐当即决定将寿礼捐赠灾区。

  在此之前,2003年的秋天,他还把自己20世纪50年代起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任教时购藏所得的全部藏书4万余册,捐赠给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

  饶宗颐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他解释说,“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德”是第一,然后立功、立言。“自在心”是在不朽中找你自己一个自在,用现在的话讲,可以说是种独立的精神。

  新京报记者 李兴丽 赵蕾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饶宗颐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