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解儿为何决裂 望儿回归重建亲密关系

发布时间:2018-01-30 11:51 |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2018年1月29日 第08版 | 查看:1073次

“他为何举轻若重?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父母不解

“他从小认真执着,但现在已经认真过头了,成了过分较真。”老王觉得,儿子的经历并不是过不去的。“他举轻若重了,为什么不能慢慢忘掉过去,向前看呢。”

看完儿子的万字长文,老王说,“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不过,他也开始反思,觉得曾在处理儿子“求助”上,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的“抱怨”已不是第一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但老王觉得,这算什么最后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但没有实质内容。”

老王没想到,这份“最后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的告别。老两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最近,他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儿子为什么会决裂远离?每想到一点便记在手机上。“具备自立实力、具有独立意识”“眼前事忙乱不堪,远方人何必顾及”“远离难免生分”……到现在至少已总结了15条。只是,他的这些思考,远在北京的儿子并不认同……

儿子不回家 已慢慢习惯 “他把我们拉黑了”

这些年,刘阿姨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王猛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然而,大部分信息都没得到回应。儿子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一次是“有事,不回”,另一次仅有一个“不”字。前些年,老两口还有些不适应,但近几年似乎已慢慢习惯了。“不然呢?我们除了被动接受还能怎么办?他电话、QQ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微信。”

嘴上说坚强,但刘阿姨却不时用纸巾擦眼角。“每年春节都会有人问你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不方便也没多少时间。”她觉得这么回答是在为儿子维护面子,“不然要我说他和父母决裂了,不回来了?”对于儿子控诉母亲用怪异情绪来炫耀自己的种种经历,她也有自己的说法:“我能怎么说,别人要问,我说儿子不行吗?”

“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老两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建亲密联系,他们认为主动权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是永远打开的,“你走近,我们不会反手推开你”。

但在王猛眼里,目前似乎并没有重建的基础,“已经没法信任他们了,那么多次机会都已经那样了,能相信突然改变吗?”

“可父母就你一个儿子,把你抚养大,送进北大,你照顾到他们的感受了吗?”成都商报记者反问。“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

搞不懂儿子

“找人照顾他,我们错了吗?”

刘阿姨多次重复着一句话,“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可儿子12年春节不回家,彻底决裂也已五六年,身为父母难道没有思考过其中原因吗?

在老两口看来,儿子从小到大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在刘阿姨来,儿子的这些举动再正常不过了。可现在,他们却连儿子具体在哪里做什么都不清楚。

“即便是他没有回家过春节的前几年,2008年时,他拿到了去往美国的offer,还是从家里启程的,到了那边还主动给家里说要做一个顶级的心理学专家。”老王说,从这种种表现来看,儿子都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他认为,就是到了后来,儿子在国外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相处不愉快,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要控制他,也总认为先前的一些人比如他的大姨二姨都不能交往了,但你不交往就不交往,礼节还是要一些吧,他们反正也不会完全进入你的生活。”

“你这是在国外,完全陌生的环境,当有人介绍有一个朋友在那边时,如果换做你出国,你父母会怎么做?肯定会帮你联系,在必要时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为了要控制他吗?”刘阿姨说。

老两口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到底为何让他如此远离家人?

“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

会不会真如儿子所言,这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呢?对此,刘阿姨似乎并不认同。“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都不在我们身边,人生一半历程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她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我们单位那时有一个警示片,里面讲一个儿子在犯错后,生命最后时刻就在埋怨他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多告诉他一些‘不’字,哪些是不能做的。我可能也更多地在这些方面给他说了一些不,收得紧了一些。”

这些年,老两口搬了四次家,刘阿姨几乎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时相关的书籍或笔记,对她来讲,这些东西意义非凡。但唯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对于王猛提及的上学问题,以及父母决定其衣着问题上,老王认为,外面的学校没有大院学校环境纯净,担心会对孩子成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另外,无论在哪里上学,更重要的还是自身先天努力。在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的确会帮儿子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儿子抗挫折能力不够

“他把所有问题迁怒于家人”

最近,老王分析了儿子与家人远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和老伴达成的结论是: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抗挫折能力也是不够的,同时,心理问题也存在,“为过去痛苦,为他人买单,这就是症结所在。”

老王说,儿子一直很优异,但到了北大后,肯定还会有比他更好的学生,所有在大学后期就出现了情绪问题。之后,虽然毕业后找了一个不错的工作,一开始工作也很用力,但受到同事的一些影响后,又觉得不对劲。再往后,去美国读研究生时,还有很高的目标,要做最牛的心理学家,前期还觉得语言很顺利,但后续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加上对周边人的看法,最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

“他从小认真执着,但现在已经认真过头了,成了过分较真。”老王觉得,儿子的经历并不是过不去的,只是他偏偏老揪着过去不放,“一直叫他与人为善,举重若轻,但现实是他举轻若重了,为什么不能慢慢忘掉过去,向前看呢。”

父/母/反/思

“我们忽略了他的不一样” 反思曾忽略儿子心理感受

成都商报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了老王,希望他能够清楚儿子对过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看完信的王父没有说太多感受,“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他依然认为儿子有些太放不下。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反思。抛开儿子性格中存在的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他也开始回顾是否自身也存在问题。他觉得曾经在处理儿子“求助”上,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好比那次他耿耿于怀的旅行,如果自己当时真的站在了他的角度,或者对导游的话有所回应,他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老王说,“再比如,他不喜欢的大姨、无法沟通的美国‘老朋友’,或许并没有必要要求他一定要与他们联系,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给出策略和办法,让他自由选择要好得多,而不是帮他做决定。”

老王说,儿子是“不一样”的,“但过去,自己却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他,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一个人的成功有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影响,他坦言更注重先天因素,后天环境似乎要弱得多,“你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你”,但在儿子身上,自己对其先天因素有过忽视,“比如性格”,也对后天不予重视。

在王猛看来,父母在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他们自身在成长中受到的影响,也导致教育实践中的错误不能及时预防和纠正。“父亲在一个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长大,极端自卑,母亲作为老幺从小受宠爱。”老王对此表达了一定的认同,但也有否定。

老王介绍,老伴从小受宠,在性格上会强势一点,在孩子成长中当起了衣食住行的管家,自己则在言语教育上多一些。不过,自己并不自卑,即便在成长过程中,家庭遭变故时也能挺过来,“过去”并没有让自己陷在其中。

或许也正因如此,老王无意间以为,儿子过去的经历其实并不算什么,一样能够过去。可偏偏王猛在意的正是过去。这点上,老王也觉得确实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对待别人,包括孩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80后不可能经历真正意义上的磨难,也就不可能有那么豁达和坚韧,但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叛逆,这比我们强。只是,跟同时代相似经历的人比较,显得过于特立独行,这就不是我们要求过高的问题了。”

“其实,近几年我们对他不仅没有过高的要求,甚至已经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他快乐,愿意怎么生活都行,我们的感受,别人的评说都无所谓。”老王说,也许只能如此体现对孩子的爱了。 (文中人名系化名)

成都商报记者 杜玉全

决裂背后

父母没有建立孩子最初的安全感 儿子试图“惩罚父母”,其实惩罚了自己

独立儿童工作顾问杨海宇表示,传统的育儿之道中,家长总是被认为比孩子知道得更多,人生和社会经验更丰富。以此观点出发,有的家长育儿理念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孩子规划并且落实一个人生成长的计划。这个计划由家长主导制定,依照家长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来实施,落实过程中很少考虑听取孩子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以父母之爱的名义制定实施的人生计划,在父母的严格执行下,变成了对孩子成长的一套规矩,一套不可商量和不可交流的规矩。

实际上,前沿发现和实际观察都告诉我们,儿童从生下来就有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无论深浅,无论大小。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在寻求独立的空间和发展可能。于是,孩子的能动意识和独立人格与父母‘为孩子好’的包办做法之间形成了拉锯。这拉锯几乎是一边倒的,因为在童年时期,父母手中所握有的权力和能量是没有经济实力和经济独立的孩子所不能比拟的。

这就是在这样的拉锯中成长的儿童,所经历的碰撞。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控制。自己毫无机会参与到自己生活的塑造过程中,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在父母面前被忽略,几无价值。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斥着这拉锯和冲突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婷认为,单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父母的教育和孩子的认知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在父母层面,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给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建立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新闻中的北大毕业生多次提到,父母在应该站出来保护他的时候,是沉默和不以为然的态度。当他向父母寻求某些帮助时,父母也没有积极回应。这位年轻人在现在这个时候,已经离开家10多年,向父母一一列举这么多事来进行“控诉”,控诉的背后反映的恰恰是他想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儿子来说,他说自己也学习了心理学,几次尝试做心理咨询的效果都不太尽如人意。其实,越是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越想主动去了解心理学知识,反而不容易解决问题。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反而导致他不能全身心投入。他认为父母没有接纳他、认可他,让他很愤怒,就跟父母离得远远的,甚至不联系。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惩罚父母,但其实惩罚的更是他自己。成都商报记者 赵瑜

老师和同学声音

父母保护多少有些过度

他爱和自己较劲

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上进,喜欢跟自己较劲,比如在体能方面,如果班级里其他同学比他好,他也非要去锻炼好。他在班级里孤立少言的状态也让老师担心,怕他太过压抑出现心理问题。

在王猛高中同学小白看来,父母在对王猛的保护上,多少还是有些过度了。她介绍,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都在大院里,仅有几分钟的距离。她讲到一个细节,但凡天下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等在教室的后门,“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这样。”

不过,对于王猛抗挫折能力这一点上,小白有着和王父同样的观点。“他(王猛)以前在班级里会显得孤僻一些,虽然一直也很优秀,做事很用心执着,但抗挫折的能力却是要差一些。另外,因为从小在一个单纯的环境里,在社交能力方面,以及应对外界社会的适应能力上也自然差一些。”小白认为,即便王猛不出国,在国内也终有一天会出现挫折,而他一样可能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