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助长特朗普政府对华强硬

发布时间:2018-01-24 13:1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1月24日 03 版 | 查看:806次

1月21日,在特朗普政府执政一周年之际,美国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一党控制所有政府分支的情况下因预算问题被迫停摆。与此同时,美国《华尔街日报》公布最新民调显示,仅有39%的受访者满意特朗普的执政表现,57%的人表示不满意,其中51%表示“强烈不满”。然而,与持续下滑的支持率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就任一年来,特朗普对华路线渐显强硬化。

  两大战略文件称中国为“竞争者”

  由于特朗普竞选期间提出一系列激烈的对华政策,因而其入主白宫后将如何定位中美关系、采取何种对华路线,一直是中美两国舆论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上台一周年之际,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决策机制终于公布了两个重要官方战略文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美国国防战略报告》。然而,这两份文件无一例外地将中国描述为美国首要的“战略竞争者”。

  去年12月18日美国白宫公布的特朗普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和俄罗斯并列为美国在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影响力和价值层面的头号竞争对手,称美国“将提升竞争意识,应对这一挑战”。报告还宣称,中国主导会危及其所在地区及其他地区“许多国家的主权利益”,美国为此将加强与亚洲地区传统盟友和新伙伴的关系。报告还提出一个新政策:限制签证发放,“防止前往美国学习科学、工程、数学和技术的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窃取知识产权”。

  在1月19日美国政府发布的4年来首份《美国国防战略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而非恐怖主义——是当前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关注点”,来自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是对美国自由与繁荣的首要挑战” 。对此,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直接解读为“中俄被列为美国头等威胁”,美国军方战略重心发生转移。事实上,在已公开的11页报告内容中,中国是一个高频词,共出现了12次,其中不乏对中国防范和警惕的论调。报告甚至还妄言中国正运用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构建新的地区秩序,以期获取印太地区霸权,进而取代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1月19日在发布这份报告时说,为了应对中俄战略竞争,“美国除传统同盟国外还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同时将增加国防预算,推进美军重建,提升美国在陆海空、太空和网络空间等军事领域的竞争力。更令人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日益上升的“安全焦虑感”已不局限在战略文件中,更出现在最新的一系列军力调整与部署中。

  1月14日,美国《赫芬顿邮报》在其网站披露的一份据信为特朗普政府《核态势评估》的草案称,特朗普政府相信,为应对来自大国的挑战,美国必须为核武库更新换代,包括研发新型核武器,并放宽核武器的使用限制,或者在遭受重大的非核武袭击时以核武器反击等。

  虽然特朗普未明指哪些大国,但联系到今年以来美军明显向西太地区增兵的迹象,已足见美国的战略意图。据美国《国家利益》发表的题为《中国,小心:F-35将前往你附近的空军基地》报道称,自2017年年底起,美军首批具备全面作战能力的F-35A多功能隐形战斗机将部署西太平洋地区,其中日本将接收42架F-35战机,韩国也将从今年开始部署40架美制F-35A型战机。尽管美日韩声称此举是为了应对朝鲜威胁,但美日韩三国100余架最先进战机齐聚,无疑将严重恶化东北亚的空中态势。

  在海军方面,美国军舰的小动作也不断。据公开报道,仅2017年年内,美国军舰曾3次闯入中国南海岛礁12海里内海域。1月17日,美国“霍珀”号导弹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擅自进入中国黄岩岛12海里内海域。有军事专家指出,美国军舰不远万里到中国南海挑衅,显露了其对中国海军力量的警惕。

  对于特朗普想借军事安全强硬政策来抵消“对华焦虑感”的想法,美利坚大学外交政策教授戈登·亚当斯批评说,特朗普政府显然刻意回避了一个问题:美国应如何适应迅速调整的世界,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这样的现实。

  美国对中国高举贸易战大棒

  如果说特朗普在军事安全战略上显露的对华强硬路线只是威慑的话,那么,近一年多来,其政府在应对中美贸易问题时则更直接,时不时就挥舞贸易战大棒。

  1月22日,特朗普宣布对进口光伏产品和大型洗衣机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其中美国对进口光伏电池和组件第一年加收关税30%,第二年25%,第三年20%,第四年降至15%,以保护美国光伏制造业。由于中国是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制造国,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六成以上,美国每年进口的光伏产品中有8%直接来自中国,因而,特朗普这份被称为“光伏201法案”一推出,便被美国媒体解读为“可能引发中美间的贸易战”。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CSIS)的中国贸易专家甘思德22日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的意图是带来震撼与威慑,他们不是闹着玩的。”美国《华尔街时报》稍早前也援引特朗普一名助手的话报道说,实施这项新的贸易壁垒政策主要是针对中国。

  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22日表示,美方再次发起全球保障措施调查,是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在此次“光伏201法案”之前,特朗普自上台以来已对中国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政策发起“301调查”、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发起“232调查”。近日,特朗普威胁说,美国在完成对华知识产权政策的贸易调查后将考虑“重罚”中国。对此,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8日也表示,中方希望贸易摩擦不会升级,但也会坚决捍卫中方的合法权益。

  三大因素促特朗普对华强硬

  上台一年来,打着“美国优先”新孤立主义旗号的特朗普,为何一边盛赞中国成就,一边对华政策却日益强硬化?新美国安全中心亚太安全项目副主任埃利·拉特纳认为,至少有3个关键因素促使特朗普采取对华强硬路线。

  首先是人的因素。就任一年来,特朗普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以及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亚洲事务团队逐渐成形。而仔细梳理这些成员组成就会发现一个共性——对华持强硬立场。在国安团队中,防长马蒂斯、负责起草特朗普政府首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国家安全顾问赫伯特·雷蒙德·麦克马斯特,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助理纳迪娅·谢德洛,都曾发表过对华强硬言论。在经济、贸易团队中,执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罗伯特·莱特希泽、担任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的彼得·纳瓦罗、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等人,都是华盛顿圈出了名的对华强硬派,倡导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罗伯特·莱特希泽为例,他曾多次声称世界贸易组织(WTO)无法有效解决中国问题。1月19日,该办公室官网竟刊文公开称“2001年美国支持中国加入WTO是个错误”。尽管这些对华强硬派对特朗普的影响力不同,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认为美国要想扼制中国的发展和影响力扩大,有必要对华采取更具竞争性的战略。

  影响特朗普对华政策强硬走向的第二个因素,是美国国内政治。特朗普上台一年来,以“美国优先”为衡量一切内外政策的最高准绳。埃利·拉特纳认为,当国内两党出现严重分歧,当两党都要求其兑现竞选承诺,特朗普就会抓住他们仅剩的共识之一发力,向中国发出明确的强硬信息。以贸易为例,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杰弗里·肖特认为,随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扩大,在今年11月国会中期选举前,为了吸引“等待总统创造工作机会”的选民支持,特朗普很可能将会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发起更多的贸易调查,令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温。俄罗斯政治学家亚历山大·拉林1月22日也指出,近一年来,中美未爆发贸易战并非是美国未发起挑衅,而应归功于中国政府面对挑衅时“非常富有智慧、灵活而又恰到好处的应对”。

  第三,外部因素也是特朗普不断推出对华强硬政策的关键所在。在所有外部因素中,朝鲜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去年以来,面对半岛局势日益升温,中方倡导朝鲜暂停核导活动、美韩暂停大规模军演的“双暂停”方案,为相关各方创造对话气氛,但美国却坚持必须通过经济制裁与军事威慑双重施压,迫使朝鲜屈服并最终弃核。更令人关注的是,特朗普多次公开点名中国,妄言中方没有尽力压制朝鲜,甚至欲将中美贸易与朝核问题挂勾,向中方施压。美国《福布斯》网站1月15日发布巴克莱资本研究公司的一份报告称,“鉴于中美关系最近的发展……我们仍然认为,特朗普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贸易制裁的威胁来迫使中国约束朝鲜” 。

  虽然特朗普对华强硬政策看似不断,但新美国安全中心跨大西洋安全项目主管朱莉安娜·史密斯提醒说,各国密切关注着特朗普总统的一举一动,而他却往往传递出与政府高级官员、内阁成员最清醒的言论并不一致的信息。巴克莱资本研究公司的研究报告也预测,中美关系在2018年会走上正轨,“这一次,冷静的头脑更可能会占据上风”。

    本报北京1月23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小茹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