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6-14 21:52 | 来源:四川在线 2008-06-10 07:57:42 | 查看:1680次
——记在执行映秀失事直升机搜寻任务中英勇牺牲的遂宁突击队员丁刚
2008年6月9日,丁刚的家属捧着丁刚的遗照和骨灰盒来到烈士陵园公墓(中国好人网配图)
2008年6月9日,一位老人在四川省遂宁市烈士陵园公墓送别丁刚(中国好人网配图)
■记者 杨俊 杨晶
天地无色,哀鸿遍野!2008年5月12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震级最高、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8.0级特大地震在汶川骤然爆发!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总动员,十万雄师挺进灾区!5月31日,在运送伤员的过程中,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一架米—171运输直升机突遇气候变化,在汶川映秀失事。消息传来,数以万计的搜救人员开始在丛山峻岭、陡坡深谷间展开生命大营救。
6月4日凌晨3:30,遂宁市民兵应急营的300名官兵接到前往映秀地区执行搜寻失事直升机的命令,立刻从什邡市蓥华镇前往搜寻。6月5日下午6点左右,船山应急分队张凌杰、袁林、季华林、丁刚组成的突击小组在映秀镇磨子沟一段深谷内仔细搜寻时,突然山体滑坡,乱石飞滚!
退后一步是生的希望,滞缓一秒是死的威胁!在生与死的抉择间,39岁的丁刚一边大喊“快跑”,一边将靠后的袁林狠推一掌——战友得救了,丁刚却用自己39岁的生命、滚烫的鲜血,在丛山峻岭间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上篇】
“我一定要去抗震救灾第一线!”三次请缨奔赴震中汶川重灾区
5月16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遂宁市民兵应急营的第二批突击队员选拔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一名中年男子来到船山区广德街道办事处武装部:“我要报名去汶川,我要去参加抗震救灾!”
“你多大?”
“39岁。”
“当过兵吗?”
“没有。”
“对不起,我们要征招的是35岁以下的退伍军人,你的条件不符合要求。”
男子反复要求无效后,脸上写满了失望和不甘。
5月22日,遂宁市民兵应急营一连(船山区应急分队)开始选拔第三批突击队员,这名男子再次来到广德街道办事处武装部报名。
“不是告诉过你了吗?我们选拔队员的条件是35岁以下的退伍军人。你不符合条件,真的不行!”
在“纠缠”多时依然无法实现愿望后,男子脸上除了失望、不甘,又多出了一份坚持和果决。
6月2日,征招第四批突击队员的消息传来,这名男子干脆“赖”在武装部不走了:“虽然我超过了30岁,也没当过兵,可全国上下都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身体这么好有的是力气,为什么就不能去救灾前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男子的态度十分坚决:“这次,我一定要去抗震救灾第一线!”
武装部的同志们被他心系灾区的激情、坚定执著的精神打动了,终于破格同意他前往灾区参加抗震救灾。
这名连续三次主动请缨的男子名叫丁刚,是船山区广德街道办事处大板桥社区二组一位普通的农民。1968年12月17日出生的丁刚,当过农民、搞过建筑、做过生意,平时生性耿直,乐于助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天天守在电视机前密切关注着灾区灾情,每当看到压在废墟下的条条生命,看到满目疮痍的断垣残壁,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马伸出手去使上一把劲。前两次参战愿望未能实现,他一度急得茶饭不思,睡不安枕,有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憋屈。
如今,终于可以实现愿望,到最需要帮助的灾区贡献力量了,丁刚十分兴奋。当晚,他让妻子炒了两个菜,专程请来了年过花甲的老父老母。他双手捧着一杯酒,对养育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深情地说:“感谢你们给了我有用的身体,现在我去做的,也许是这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了!”深明大义的父母和妻子叮嘱他保重身体、注意安全,慈祥的母亲还说:“等你回来,我杀只老母鸡犒劳犒劳你。”丁刚笑着说:“你们不用等我。你们年纪大了,端午节你们自己杀鸡炖起吃,好好补补身子。”
谁也未曾想到,原本是壮行的晚餐,竟成了丁刚与父母、妻儿最后的诀别!
6月3日上午9:00,丁刚与战友们一道,由遂宁出发直抵遂宁官兵什邡驻地——此次地震的重灾区蓥华镇集结。
到达营地稍事休息后,丁刚见上一批战友由于忙着救援,留下了许多来不及清洗的脏衣物脏鞋子。于是丁刚带头发动,组织了几名新来的战友一起,为他们清理内务,清洗衣服和鞋子。初来乍到,丁刚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团结战友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引起了部队领导的注意,船山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郑朝忠在对应急队员进行编班时,任命丁刚为遂宁市民兵应急营第一连四班班长。
做完战友的内勤后,丁刚又找到了郑朝忠,请求交付新的任务。于是,在蓥华镇救灾物资转运站,一个微胖的身影在不知疲倦地卸装、搬运、分发着各种救灾物资……
“来了就要做一点对灾区人民有意义的事!”积极请战去最险峻的山中搜救战友
6月4日凌晨3:30,四川省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达命令:遂宁市民兵应急营立刻紧急机动,赶往汶川县映秀镇,全力搜寻失事直升机及机组人员!
接到命令半小时后已是凌晨4:00,包括丁刚在内、由300名民兵组成的紧急搜救队伍在漆黑的夜色中,在呼啸的山风中,乘坐8辆汽车连夜向映秀而去。
部队前进的途中,到处是因垮塌而风吹石动的山崖,到处是因挤压而断裂倾斜的烂路,倒塌的房屋,伤残的灾民,断垣残壁满目疮痍……看着这些,丁刚心情十分沉重,他对战友们说:“我们这次来,不能白来,来了就要做一点对灾区人民有意义的事!”
经过数小时的颠簸,部队安全到达汶川映秀镇,遂宁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崔玉英分派了任务:部队兵分三路,船山、大英、射洪3个应急分队,各自按划定区域执行搜救任务。船山区应急分队的任务是:全力搜索无音寺及1816高地方圆共5平方公里的山区。
领到任务的郑朝忠前脚刚回到营地,丁刚后脚就跟了进来:“政委,派我去搜寻吧!”
郑朝忠的目光转向了眼前那一座座海拔均在2000米左右,因塌方而显得无比狰狞的大山。
虽说只有5平方公里,但谁都知道,8.0级大地震造成的塌方让整个山区早已面目全非,没有道路,没有水源,到处杂草灌木丛生,很多地方荒无人烟,就连很多当地山民也从没上去过!何况,还有不断余震带来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不可知的巨大危险的存在!综合多种因素,郑朝忠最终决定,组织12名有经验的退伍战士组成第一支搜救突击分队,马上出发!丁刚因年龄较大、经验不足而被排除在名单之外,留下来做物资保障工作。
看政委决心已定,丁刚也不再坚持,而是马上投入到了为出征战友准备后勤保障的工作中。
由于任务紧急,加上队员们体力有限,所有的突击队员每人随身只能携带一床棉被和仅够三天的干粮和矿泉水。于是,为了保证他们的连续作战能力,部队在驻地与大山之间的山脚下设置了后勤物资储备点。虽然距离不足10公里,但在乱石与杂草间,这段山地连走带爬竟需要耗时近6小时。即使如此,当别的战友背着一床棉絮、一件矿泉水和少量食物上路时,丁刚却悄悄地背上了两床棉絮、两件矿泉水,顶着毒辣的太阳,在蒸气腾腾的荒野上迈步向前……
回到营地,当大家都累得疲惫不堪休息后,丁刚又独自来到周围的村乡,找到了一个军用水壶、一把砍刀和十几根编织袋、数十米绳子,还向老乡买了5个罐头。然后,他又用绳子把编织袋做成一个个方便使用的挎包,分给了班上的其他队友。丁刚说:“这样我们爬山时就可以把所有食物和水装在包里,腾出两只手来爬坡上坎,又安全又能使上劲。”
6月5日清晨7:00,部队再次接到命令,组织第二批突击队沿磨子沟,向海拔3000多米高的无音寺东西方向3公里范围内一带搜寻。这一次,在挑选队员时丁刚又第一个站了出来,向政委郑朝忠请命:“四班全体战士强烈要求上山执行搜救任务!”郑朝忠拍了拍他微微发福的肚皮关心地问:“这一路要爬坡上坎三四天,而且条件非常艰苦,你身体吃得消不?”丁刚响亮地回答:“没得问题,我以前搞过建筑工,本来就是干体力活的,身体好得很,保证能坚持下来,请政委放心!”
丁刚的勇气、信心和积极请战的精神终于再次得到了领导的信任。中午10:00,由船山区人武部军事科参谋唐立、张凌杰及包括丁刚和一名向导在内的14人组成的第二支搜救突击分队准时出发,踏上了搜救战友的征途……
“我希望能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生死抉择瞬间,他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我希望能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临出发前,丁刚悄悄找到了郑朝忠说,他在2005年就已经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能够在这次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好好表现,请组织考验他。说完这些,39岁的丁刚,在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的人生黄金时,走上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也走向了自己虽然短暂却无比辉煌的人生终点!
顶着烈日,队伍开始向山上进发。
一进入磨子沟,所有的人才体会到地震带来的巨大威胁:无数的滑坡早已将道路阻断,开裂的山体裂缝间不时冒出一股股黄色的烟雾,不断的余震中,失去植被保护的石头不时飞落,山风一吹,满天尘土飞扬,而脚下的乱石道路上,不时还有松散、虚空的浮土。天上地下,危险无时不在!
一路上,为了确保大队的安全,总是由细心老成的丁刚押后观察,让队友们逐一通过危险地带后,他才最后通过。在吃饭休息时,丁刚还不忘提醒战友们:“大家一定要吃饱,而且还要节约用水,这样我们才能更长时间地参加搜寻。路上,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丁刚微笑着叮嘱战友们时,根本没有想到,危险就在他们身边!
6月5日18:30,这是一个令遂宁人无比悲痛的时间刻度!这更是一个让遂宁人无比骄傲自豪的时间刻度!它注定将会被无数的人铭记终生!
早一分钟发现失事飞机,机组人员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为了抓紧时间搜寻空白地带,唐立、张凌杰决定兵分三路,由唐立带两支队伍沿山脊而行,张凌杰带领丁刚、袁林、季华林等3人,沿磨子沟沟谷搜索前进,以扩大搜索范围。
临别时,丁刚将自己包里的矿泉水和食物拿了大半出来送给将往山脊的战友:“我们走的是沟谷,不缺水和吃的,你们多带点好保持体力。”这几句最平实的语言,竟成了战友们听到的最后遗言!
18:30,分队之后,张凌杰率队搜寻至一滑坡带时,眼前的情况更是凶险:沟谷两边的山石不时滚下,风一吹耳边就会响起“哗哗哗”碎石滑落的声音,而他们的下面是一条河沟,根本不可能绕行。于是,他们决定跑步快速通过这一危险地带,丁刚仍然靠后观察。就在大家准备通过时,只听丁刚大喊了一声:“不好,快跑!”走在后面的战士袁林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便感觉被人狠狠地推了一掌,身体便向前冲了出去。而这时,伴随着“轰隆隆”的连续巨响,山间的大小石块如子弹一般飞速而下,将押后的丁刚裹了进去……
“往后面退一步,他也许就能躲过石头了,但他却冲上来把我一掌推出了危险区,自己却……”病床上,只负了一点轻伤的袁林,想起这一过程就热泪盈眶,哽咽难言!
在路过沟谷的雅安市公安战友的帮助下,4名受伤官兵被迅速送至驻扎在映秀镇的广州中山大学医疗救护队进行紧急抢救。张凌杰、袁林、季华林等先后脱离危险,而丁刚由于颈动脉被飞石砸断,失血过多,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9:35英勇牺牲!
处处青山埋忠骨!39岁的丁刚,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灾区!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喷洒在了这片遭受重创的山水之间!也用自己的言行和生命,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6日夜10点,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保华,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昌升专程赶到市人民医院看望了3位受伤的战士。在次日看望慰问丁刚家属时,崔保华发出号召——“全市干部群众向丁刚同志学习!”
【下篇】
“我非常愿意!”
丁刚的身体里蕴含着异于常人的热情。
他个子不高,但嗓门很大,喜欢东奔西跑,他喜欢大声说“我愿意”,但总是要在前面加上一个“非常”。
不是刻意彰显自己的品德,是唯恐别人拒绝他的诚意。
丁刚常常说,我非常愿意。在面对邻里乡亲的求助时,他这样说;在他知道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主动上前的开场白也是这样。似乎有一点拗口,但从丁刚周围那些听惯了这句话的人口中说出来的时候,很流畅。
我非常愿意帮助你,我非常愿意尽我自己的一点力,我非常愿意为灾区为受灾群众做点事——简简短短五个字,凝结的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造就了丁刚在大板桥村村民心中的统一形象:爽直、乐观、实在、心肠好。也正是反复的一句“我非常愿意”,才打动了街道武装部干部,破格让丁刚上了一线。
说起丁刚,广德寺街道办事处的武装部干事罗松语气很沉重:“临行前,我还给丁刚说,作为一个哥老倌,要把我们街道办事处的其他三名同志照顾好。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他做得很好,他做到了自己说的,要给我们广德寺街道办事处的民兵争光!”
“去年那边发生了两次小火灾,都是我四爸冲在最前面。”站在丁刚家门前,指着不远处的猪家坡,丁刚的侄儿丁凡还记得那个冲锋的身影。
“不只火灾,哪个家出点事,丁刚都跑得快,喊他他去,不喊他他还是要去,不晓得哪来那么多精力哦!”路过的乡亲忍不住停下脚,留下一句感叹。
2001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丁刚和二哥丁勇在广德寺散步。突然不远处传来一声尖叫:“抢劫啦,救命啊!”听到叫声的丁刚爆发出了最大速度,第一时间赶到了出事的地方。
“我都不知道他能跑那么快!”直到现在,丁勇还记忆犹新。跟在后面赶到的丁勇,在听到丁刚一声“住手”的大吼后,就看见他一个箭步上前,把两名抢劫犯的其中一名按翻在地。
随后赶来的派出所人员看到两名犯罪嫌疑人已经束手就擒后,对丁刚和周边的群众竖起了大拇指。面对夸奖,丁刚已经没有了先前勇猛的表情。“我还记得他那个时候的表情,不停挠着脑袋,有点不好意思。”丁勇说:“他就说了一句,‘这个没啥子,遇到了就该管一管。’”
这是很多人对丁刚的另一个不解,他哪来那么多时间管闲事?
在这个年代,在一般老百姓眼里,自家管自家事是正常,管别人的事,不论好心还是恶意,就是管闲事。更毋论丁刚的管,是从邻里到社会,是化被动为主动。
其实丁刚并不闲,他开过茶楼、餐馆,去年还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个驾校,今年初又去了拉萨做工程,干劲很足。
但每年农忙时,丁刚都留在家里。家里的农活他要做,但尚有父母、妻子撑得住,一半时间,他都花在帮助乡亲收割、插秧等农事上。
银家沟的银国章70多岁了,自从西宁乡建筑队退下来后就和老伴住在一起,子女都不在身边。自从和银国章的儿子认识后,得知这一情况的丁刚每年农忙时都坚持前往老人家帮忙。
6月2日,被批准前往什邡前的丁刚还在老人家的田里插完了他的最后一班秧。
“从小到大,他自己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做成了心里才舒服。”这是父亲丁再富口中执著的儿子。“他最不怕麻烦,做事情都是顺着自己的心。”这是妻子文碧容口中倔强的丈夫。
一个执著,一个倔强,指着良心。虽然丁刚可能从来也没有深思过,这样做事的方式是为着什么。
一个时间,一个精力,凝着热诚。虽然丁刚其实从来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闲过,但是当他听见别人求助的声音,当他看着电视上同胞那血泪斑斑的脸时,他便难过得丢下手中所有的活。
“小事将就你,大事将就我!”
丁刚和妻子文碧容,都是有一些好强的。
“我们常常争一些事情,但是最后都是他赢了。”回忆起争执的种种过往,文碧容的脸上流露出一丝丝安心的无奈。
虽然女人顾家的天性总会在丁刚做出牺牲自己小家利益决定的同时有反弹,但这么多年来,丁刚的不动摇造就了文碧容的动摇。
1992年,文碧容第二次怀孕,已经有一个3岁女儿的她决定要这个孩子。“我是个农村妇女,农村的谁不想要两个小孩?”但是丁刚不同意,国家只准生一个,就一个,女儿一样好!
女人的天性让文碧容没有妥协,于是僵持开始了。怀孕到第四个月时,挨家挨户的计划生育检查开始了。为了保住孩子,文碧容准备出去躲一躲。然而临行前,丁刚拖住了她。
这一拖,是丁刚辗转多日的决定,按党和国家的政策办!
到今天,夫妻俩都没有就这件事做过其他交流。分离骨肉的锥心之痛,不说,不代表不存在,从来不说,不代表已经淡漠。
“我知道他也难受,所以我不说。”文碧容淡淡地说道。
按党和国家的政策办!丁刚文化并不高,对所谓高觉悟并没有过多想法,但他就是死死地咬着这句话,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和热情去身体力行。
2006年3月,开发区西片区开发建设要求组织拆迁,大板桥村首当其冲。听到消息,群众反响很大,有的盘算着怎样拖下去,有的打听着能补偿多少钱,还有些村民激动地撂话说,就是不搬,能拿我怎样!
丁刚很平静。对拆迁安置方面并不甚清楚的他,在街道办事处组织的动员会一结束,就交出了自己的钥匙。然后给当时在绵阳打工的妻子文碧容打了个电话:“要拆房子搬地方了,我把钥匙都交了。”
丁刚也很激动。带头交了钥匙的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兄弟还没有行动,急得嗓门更大了:“这是国家政策,我们应该要支持啊!”
就是这一个大嗓门,让现任广德寺街道办事处主任的龚先菊对丁刚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个时候我还在当工作人员,动员会我也在,但是主动交钥匙后又去积极动员亲属支持拆迁工作的,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搞基层工作的都知道,拆迁安置是块“硬骨头”。但是丁刚硬是自己带动着一大家子人先“软”了下来,用一个家族的影响力让他们所在的大板桥村二组的拆迁工作顺利完成。
按党和国家的政策办!从妻子到老父老母,哥哥嫂子,都开始逐渐习惯丁刚雷打不动的这一行事原则。而文碧容更是在与丈夫的一次次碰撞妥协中,在丁刚的那种莫名的坚持中,找到了一种奇异的踏实感。“反正再怎么闹,那些原则性的大事最后都是依他,按照他的处理方式,我也能落得安心。”
丁刚很“跳”。这是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干部的形容词,也是一个传承已久的词汇。一个用在人身上原本有些贬义的词语被用在丁刚身上时,达成了奇妙的和谐。
丁刚很“跳”。他1997年就主动要求担当地税协管员的职务,把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坚持到了取消税收时。
丁刚很“跳”。他总是主动接触社区、街道办事处的干部,主动询问有没有需要协助的事情。
丁刚很“跳”。在推行一些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时,他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大着嗓门呼吁大家一起行动。
“他比我们这些人多了一份热情。”一名街道办事处的干部这样说。
这其实本来是一份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热情。正是这份热情,让丁刚“跳”了起来,对人,对生活,对每一件事情。也是这份热情,让丁刚几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他想以更名正言顺的形式,“跳”得更实在。
如人所说,丁刚只是一个农民,一个典型的农民,一个立足于生活最基层,体味着生活最真实味道的人。
“我想你们都平安!”
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丁刚连续给妻子拨打了半个多小时电话。
由于通讯一时中断,在四川鼎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已经疏散的文碧容接到丁刚电话时,丁刚声音已经有些嘶哑了。“你在哪儿?你离房子远点!走路要走中间哦!”噼里啪啦的一番话,丁刚没有歇气。
这不是丁刚平时说话的风格,文碧容一时没有回过神。不仅在她,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丁刚嗓门大,但话并不多。加上说了什么就会做到,造就了丁刚的分量。
“6月4日晚,我们还发着短消息,互相叮嘱平安……”文碧容的话没有说完,因为这个约定的一方已经失信。
一切似乎都不太真实。文碧容想着,丁刚出发的那天早上,她六点过就起床去上班了,没有互相道别,没有关于最后话语的记忆。一如4日晚丁刚还在短暂的电话里提醒远在温州打工的女儿丁海燕要记得按时吃药,5日的电话便告知父亲出事了。
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丁刚的妻女万不敢相信这是铁的现实!
丁刚的哥哥丁勇,连续为弟弟守了两天两夜的灵,哭干了眼泪。
丁刚有一对坚强的妻女。或者,更确切的说,有一对与他心心相通的妻女。虽然没有更多的交流,但显然,她们了解,丁刚的志气,丁刚的愿望。文碧容接待着每一个来探望的邻里乡亲,轻轻说着一声又一声谢谢。辞去工作赶回来的丁海燕静静地协助母亲处理各种事情。
只是,间或,她们的眼神会停顿一会,似乎穿过了眼前的景象,聚焦在远处。
“2006年,是我本命年,我还在绵阳打工,他专门赶来给我过了生日。”6月8日早晨,坐在丁刚和文碧容低矮的小瓦房里,她平静的语气终于有了一丝波澜。
礼物是一块雕刻着生肖狗的佩玉,一大束鲜花和两套红色的内衣。说着说着,下意识地,文碧容拉开紧紧攥着的包,摸出那块玉。昏暗的灯光下,依然可见其剔透的色泽,像被长久抚摸过一样,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玉保存得很好。“这是爸爸特意要我去挑的。”丁海燕和文碧容对望了一眼,空气里有了些许颤抖。“他也许不浪漫,不出色,但我很骄傲。”顿了一顿,丁海燕再次强调,“我很骄傲!”“虽然我是独生子女,但是他没有娇惯过我。还有,爸爸做饭很好吃。”几个月没回过家的丁海燕,间歇说着一些零碎的语句。
对这个19岁女孩来说,关于和父亲的种种细节在这一刻似乎都凝成了一种意识,宽容,尊重。
丁刚没什么文化,他希望女儿念书念出个名堂。他没有研究过什么教育规则,但他的教育方式似乎与他的为人处事融合了起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在她需要帮助时为她实现愿望。所以,女儿读完初中读师校他支持,师校没读完出去打工他也支持。
“要记得吃药,要保重身体,要平安。”在丁海燕的记忆中,丁刚从来没有对她没有把书“读出来”说过一句责备的语言,自她患上甲亢又抱着年轻人的心态外出打工后,丁刚反而总是在电话里念叨这一句话。
丁刚还有一群血脉相系的家人。哥哥搬进了城里,姐姐嫁到了外地,老父老母便与他同住。他孝顺,与兄弟姐妹感情一直很好。临去什邡前,还笑着对家人说,要过端午节了,你们杀只鸡补补身体,大家都要平平安安。
丁刚并不喜欢用语言表达感情,然而平安,成为自汶川地震以来,丁刚最常提起的话。他常常看着电视上那些生离死别,沉默许久。那时起,他已经在酝酿一个关于平安的行动,只是这一次,他想把平安传递给更多的人。
正因为深爱着家人,才唯愿这个世界更为美好,唯愿为这一份美好增添一点色彩。
得知丁刚去世的消息后,最不肯接受的就是与他关系最好的哥哥丁勇。说起前几天还生龙活虎的弟弟,说起2006年大年三十,为了等他吃顿团年饭,丁刚夫妇热了一次又一次,直到24点他回来都没有动一口的饭菜,丁勇总想起弟弟说的那句“说什么也不能少了你”。
“说什么也不能少了你。”当说这句话的人已经不在,当每个他希望平安的人都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来自天国的微笑,他已把无声的大爱献给了这个他深爱的人间。
(责任编辑:张方)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广东省广州市2009-06-14 23:38:02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