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组图)

发布时间:2018-01-13 21:53 | 来源:第一读者 2017-05-26 13:00:00 | 查看:6417次

  习近平对黄大年事迹作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5.jpg

  黄大年同志被追授“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

  中国科协、科技部25日决定,追授黄大年同志“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

  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在5月30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

  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时,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在这里送别黄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别厅装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领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了,同事们来了,学生们来了……人们默默垂泪,几十名学生跪倒一片,痛哭失声……

8.jpg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科学家黄大年

  黄大年,1958年生,广西南宁市人。现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2009年12月,由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口引进回国。

  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研究工作,致力于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服务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主要负责数据质量监控技术和系统研发,全张量地球物理场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研究以及相关软件系统研发。主持研发的部分公开产品有:二维和三维重磁震井联合解释软件系统ARKFIELD、地球物理勘探风险分析系统等。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现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担任国家“地球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第九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深部探测”重型装备研发工作,其中包括:无缆宽频带地震勘探系统、大功率地面电磁勘探系统、无人机航空磁测系统、大陆超深科学钻探装备以及相关软件系统和试验基地建设等项研究内容。

  回国多年来,黄大年一直非常忙碌。2015年时,赶在他去天津参加一个展览前的空当,我们终于见到了他。在他所下榻宾馆的咖啡厅,我们见到了这位我国高效率探测技术研究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儒雅而有风度,健谈而风趣,这些特征让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黄大年与人们观念中科学家的呆板印象有所不同。采访开始后,我们又惊喜地发现,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旁征博引、博古论今,无论多么细小或宏大的事都在他的讲述中那样的引人入胜。而黄大年自己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在他的讲述中,我们才真正了解了一个科学家,一个“千人计划”科学家,一个战略科学家,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快乐。如同一个国家的发展在一个个体身上的投射一般,那是许多科学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那也是个人在时代洪流的奔腾中求索与共进的真实写照。

  破釜沉舟的回国选择

  黄大年踏上地球物理探测专业之路像是一场被安排好的偶然。17岁那年,他还在上山下乡,组织上突然要招两名航空地球物理操作员。从几百个人层层筛选直至2人,黄大年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登上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的飞机。也正是这架飞机成为他踏上学科之路的起点。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黄大年成为“77级”大学生。而这一届学生被规定,所报考专业不能脱离自己原来单位的专业,而当时,我国唯一的一个航空地球物理学院就在长春地质学院,黄大年也因此来到了这里,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专业。

  在长春地质学院,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30个的公派出国名额,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获英国LEEDS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黄大年回国报到,接着他再次被派出去从事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这一去就是十几年。

  再次回到英国后,黄大年进入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他曾先后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研究工作,致力于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服务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而此时,妻子的事业也发展得顺风顺水,学医的妻子开了两家诊所,在英国,黄大年的家庭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

  然而平静的生活因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开展的一项计划而被打破。2009年年底,黄大年由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第二批)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口引进回国,在国外生活了18年的他也许做了人生中最破釜沉舟的一次选择。说服家人,辞去职务,黄大年经历了一幕幕让人不忍回顾的场面。与他工作了十几年的同事曾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黄大年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自己家的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平安夜的晚上是他和家人在飞往祖国的飞机上度过的,离开了工作与生活18年的地方,这对于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黄大年怕自己不赶快回国会因在这里种下的友情和亲情而改变主意。然而回想当初的选择,黄大年没有后悔过。

  民族大义重如泰山

  回国后,黄大年正式回到吉林大学。作为吉林大学第一位引进回国的“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担负的责任十分重大。一回国,他便被国家选为高科技技术装备项目研发课题的首席科学家,以吉林大学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等科研单位,项目平台核心人员达到100多人,整个项目平台的工作人数超过400人。从制定方向到监督进度,黄大年都需一力承担。

  “这是一个特殊的项目。”黄大年这样解释道。探测技术装备对一个国家来说高度敏感、高度机密,同时也不可或缺。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探测装备都是必需品。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能源的依存度也在持续提高,对外进口的依赖程度也在增加,而我国南海、新疆无人区仍有大量资源有待开发,装备技术的欠发达制约了开发的进程。“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要发展就必须有装备,就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家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高层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首席科学家,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这种转变带给黄大年巨大的身心压力。

3.jpg

  半年后,黄大年不堪重负,萌生辞去首席科学家职务的念头,想去担任一名普通的教授。在国外生活18年,“做事风格不同,做法不同,想法也不同”,人情与组织、调度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此时,科技部、中组部相关领导及时找他谈话,令黄大年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你必须要坚持,如果你这时候退出了,这不光是我们的悲哀,也是你个人人生的悲哀,因为你有责任对民族做点事情。”彼时的黄大年因焦虑的情绪而病倒,带状疱疹、牙疼、出水泡的症状经久不退,当时的疤痕至今仍留在脸上。民族大义此时对于他来说重如泰山,但他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黄大年是幸运的,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亲人、朋友的关怀与帮助,还有国家对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时,中组部组织“千人计划”科学家到北戴河度假,“强制休息一周时间,大家一起运动、交流、畅谈”,无比放松,这也是黄大年当时回国四年多来唯一的一次休假。也这是在这次度假中,黄大年了解了同样因为“千人计划”回国的一批科学家,“有的人比我更难,真的是抛家舍业地回到了祖国,只为能给国家和民族做点贡献”。

  那次次度假疗养后,一切都悄然发生了变化。由黄大年领导的各单位开始逐渐改变观念差异,全力支持他的决意与决定,随着观念与人事关系的理顺,项目的开展也渐露起色。而在经历了四年多发展后,如今,黄大年在整个项目团队中已树立了优秀的口碑,每个人都真心佩服他的技术与管理能力,更理解了当年他的一些决定的远见卓识。黄大年也理解了因观念不同,做法才会不同,理解也会不同。

  当时,作为项目的直接负责人,黄大年也更加重视理念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团队内部的融合,还有团队与国际的融合。利用自己在国外工作多年积攒下的人际网络,黄大年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推动了欧盟对华解冻等事务的发展。黄大年说,要促成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建立科学家之间的互信最重要。以他在国外工作多年的切身体会来看,国外的许多科学家对中国仍抱有神秘之感。而黄大年作为中外沟通的桥梁,将中国的优秀科学家介绍给他昔日在国外合作的伙伴,两者间很快碰撞出火花。黄大年带队考察时,国外的研究机构甚至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低温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看到此情此景,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感慨地对黄大年说:“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在黄大年的斡旋下,双方顺利达成了合作。双方的共赢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中国科技进军世界尖端具备了可能。

  酷爱读书与思考的黄大年说,西方文化是刚性的,在科技进展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瓶颈,例如英国的没落以及美国现在的停滞,而东方文化的韧性恰好对其是一种有益的弥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给科学突破带来的力度是巨大的,其潜力无限。他也愿意做一位践行者,探索这条融合之路的未来。

  痛苦过、犹豫过,黄大年在摸索中一路前进,也终于开始迎来第一个收获的季节。

4.jpg

  几年苦战的果实

  “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体会到了入地的艰辛,几乎所有的‘重大突破性成果’都与发展深部探测技术和相关的仪器装备取得的成就有关,它将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做前期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在一篇项目阐述文章中,这样一句话道出了这门学科、这项课题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黄大年的研究便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地球物理综合分析软件平台,地面电磁探测系统,智能化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每一个项目都凝结了黄大年的心血与智慧,而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他的创意与大胆想法也都无处不在。

  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软件平台的研究中,他提出采用引进和自主研发的“红蓝军”双轨路线,两条路线彼此间进行有益地补充、取长补短。其间,团队协作完善了高端软件平台功能联合,强化研发和应用人员的系统化训练;通过追踪国外前沿技术,规范化与国际对接的设计标准,加速跟进国外软件发展步伐,满足深探工程所涉及的数据处理、解释、融合和建模一体化工作流程的软件技术需求。

  地面电磁探测系统、智能化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等课题的研究不但取得了巨大突破,更引起了科技界的极大关注。在2011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获得了科技界的肯定与期待,这对黄大年和整个项目团队来说是个极大的鼓舞。然而,他也谦虚地表示:“虽然我们是十大科技进展,但是只排在倒数第一。排在前面的项目都做了很多年,十分优秀,我们还像个刚刚孕育出的新生儿,需要继续努力。”

  传承是最重要的责任

  在当时的采访中,黄大年谈得最多的除了观念融合便是传承。他说,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是做一名教师,传承是他的使命。有感于国外对人才开放的引进制度以及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黄大年常常思索中外人才培养的差异:“美国人研制导弹时,将德国战犯级科学家奉为座上宾,实验之外,他们是囚犯,但在试验场上,连美国的将军都要服从这些科学家的一切命令,对他们尊敬有加。”黄大年说,作为一个黄种人,他在英国受到的是没有差异的优良教育,他的导师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然而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却曾经有过类似于“传男不传女”的扼杀文化与智慧传承的习惯。如今,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如何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成为值得每个人思考的课题。

  突破封闭,让自己的学生和团队最大程度地接触世界前沿科技、最先进的设备,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这是回国后黄大年一直在不遗余力努力的事情。如今,吉林大学拥有世界上技术最为前沿的大型软件,剑桥与斯坦福大学的参观访问学者在看过这部软件后大为震惊,因为就连这两所世界顶级的学府都没有引进技术如此前沿的软件。软件引进后,黄大年便选拔了最为优秀的人才参与培训,培训后由第三方小组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核,能够用这套软件平台设计出产品方为合格,届时向他们颁发一张全球公认的认证书。“这张认证书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有用,有这张认证书的人甚至会把它锁在保险柜里,因为这张认证书足以充分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在黄大年的团队里,没有没用的人,只有没有用对的人。“人都是有特长的,有的人专业不够专,但是什么都懂一些,这样的人用到管理和市场中去就是‘万金油’,就是我们国家缺乏的沟通型市场人才。”而为了培养人才,黄大年也很是下大力气。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深知培养行政管理者对于科研活动的重要性。“正如比尔·盖茨若没有他的秘书琳达的帮助,他将一事无成,科学家也需要行政管理人员的帮助,这种帮助有时甚至是成功的关键。”为了培养这样的行政管理人员,黄大年把自己的秘书送到法国大使馆主管欧盟框架的工作部门学习与培训,跟随那里的工作人员去过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国际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拓,而每逢出国,黄大年都会将他国外的朋友介绍给她认识,如今,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已经能够在对外沟通等事务上独挡一面,成为团队的得力助手。

  除了对团队科研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黄大年还有一个他最为看重的职务——李四光班班主任。作为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首席科学家,为什么他会愿意分神去当本科班的班主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黄大年讲到了他上大学时的一个故事。

  黄大年本科三年级时,学校来了一位叫滕吉文的地球物理专家(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的人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国际视野。滕先生此次来到学校专门做了一次讲述他参加的国际会议情况的讲座。在拥挤的教室里,黄大年就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静静地听滕先生讲述着外面缤纷的世界。“我们还在用放大镜和罗盘找矿的时候,国外已经用上了高科技装备;我们还在抄抄写写的时候,国外已经用拍照等设备完成了。”滕先生口中那个发达而强大的世界让黄大年觉得自己如同井中之蛙,这次讲座后,他坚定了“一定要走出去看一看”的信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讲座,黄大年才能在数年后踏上异国求学的旅程。

2.jpg

  作为李四光班的班主任,黄大年认为自己也应当像滕院士那样,将国际视野以及追求先进和卓越的理念带给这些本科学生。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给班上的每个同学买了一台手提电脑,教他们做电子笔记。他说:“信息时代就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搜索手段,追求先进的理念必须从细节开始灌输。”而黄大年在国外的朋友只要来到中国,他都会邀请他们来跟自己的学生近距离地交流,这些人中有知名国外专家,有英军军官,通过与这些优秀人才的交流,他的学生也变得更加自信。 

  黄大年说,要从本科阶段就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总是在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变被动为主动。他说,目前来看,学生们都很优秀,发展得也都很好,“无所畏惧,充满阳光”是他对学生的期待与希望。而他作为导师,也会将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逐一向学生讲明,时间的把握则由学生自主完成,他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不要浪费光阴。

  平时为了科研奔波忙碌的黄大年很少有大块时间与学生交流,为此,他几乎利用起一切零碎的时间:他会在飞机上批改作业,利用午饭时间找学生谈心。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他在吉林大学的办公楼里建了一个茶思屋,他骄傲地说:“这可能是我们学校最漂亮的咖啡屋。”利用这个茶思屋,学生、老师,以及各个跨学科的人都能够在此交流。在这里,大家畅所欲言,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同时也能充分暴露自己的弱点,因为 “弱点暴露得越充分,成长就越快,收获就越多”,黄大年说。

  在学生看来,黄大年则亦师亦友。他理解学生的激情与梦想,更尊重他们的个性展现。尊重个体,保护个性,在这种理念之下,黄大年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群有担当、敢爱敢恨、敢做敢为的未来栋梁之才。

  黄大年说,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100个人中能够培养出一两个足够优秀的人足矣”,如今,他带的学生里面已经有两人获得李四光奖学金,一人获得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也获得了吉林大学和长春市“十佳班级”荣誉称号。当许多人为他精彩的生活忍不住赞叹时,他却说:“我现在的成就还谈不上精彩,真正的精彩要看我的学生,这一代人迟早会展示出他们的优秀来。”

  50多年前,钱学森等一批老科学家排除千难万阻,回到千疮百孔的祖国,撑起了新中国发展的骨架。如今,如同黄大年一样的一群科学家也回到祖国,只为铺建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道路。不同的时代却有着同样的情怀,这或许就是黄大年所说的传承。(读者报客户端记者 田锐箐 整理  来源|科学中国人 科技日报 吉林日报  作者|游小叶)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