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2: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7-07-24 06:24 | 查看:2026次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301 丁玉龙
丁玉龙,男,汉族,1956年9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玉龙山庄幸福家园敬老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
丁玉龙恪守“为家乡建一座养老院,免费为村里老人养老”的承诺,投资560万元建成玉龙山庄幸福家园敬老院,并将自己2000多万元积蓄存入银行,用利息等保障敬老院正常运转,用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践信守诺,彰显了说到做到、矢志不渝的品格操守和价值追求。
丁玉龙年幼时家里生活困难,是邻里乡亲的帮助让他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8岁时,他随父母背井离乡到黑龙江谋生,当过煤矿工人,开过食杂店,靠着货真价实和诚实信誉收获人生第一桶金,发展成拥有3000多万元资金的致富能人。
2008年春,致富返乡的丁玉龙发现,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后,许多留守老人孤单度日。他向乡亲们许下承诺:建一所敬老院,免费赡养村里无人照料的老人。
最初,村里人对他的承诺还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人说:“谁能这么傻?用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儿!”当看着丁玉龙在现场督导施工的身影,随着一间间楼舍建起来,大家的心里有了底,原来丁玉龙真是一言九鼎。
经过近两年施工,一座高档老年公寓在村边荒山上拔地而起。脚下有地暖,墙上挂彩电,水管出热水,屋里亮堂堂……娱乐室、图书室、文化广场一应俱全,专业的医疗保健人员更是随叫随到。
2010年底,丁玉龙把村里43位老人接进了“新家”。敬老院落成后,如何长期运转,又成为摆在丁玉龙面前的一个问题。为了不让承诺落空,丁玉龙把自己的全部积蓄2000多万元存入银行,用利息等保障敬老院持续有效运转,解决了老人们的后顾之忧。
在“幸福家园”里,丁玉龙既是院长又是服务员,还兼职修理工,与妻子和弟弟、妹妹共同担负着义务服务的工作。每当看到老人们在“幸福家园”里过得有滋有味、其乐融融,丁玉龙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和幸福。
有人问丁玉龙:“你这么做图个啥?”他总是说:“没有家乡父老就没有现在的我。我既然承诺为家乡父老做一些事儿,也有条件有能力这么做,就得不遗余力让家乡老人都过上幸福生活,说得出就要做得到!”
丁玉龙荣获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家庭。
302 马牙古拜
马牙古拜,男,回族,1979年10月生,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谢家滩乡下河滩村村民。
马牙古拜家境贫寒,因生意失败和家人重病,背上20多万元债务。然而,他在外地打拼、经营拉面馆期间,却多次上演拾金不昧的温暖故事,为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写下了当代注脚。
2013年6月,马牙古拜一家辗转多地后,来到海南省海口市开起拉面馆。一家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干活,靠着诚信经营逐渐站稳脚跟。
2014年3月14日中午,北京游客王先生来到马牙古拜开的拉面馆用餐。餐毕离开时,他将一个装有6万多元现金、一台平板电脑,以及房产资料的黑色单肩背包遗落在身边的椅子上。王先生离开后,马牙古拜15岁的女儿马忠梅发现椅子上有客人遗落的背包,立即告诉父亲。马牙古拜打开背包一看,发现里面有一沓沓现金等贵重物品。他立即拉紧拉链,告诉女儿:“这是客人不小心掉的包。里面的钱和东西,我们不能动!”他将背包谨慎保管,等待失主认领。
离店3个多小时后,王先生才突然想起自己携带的背包不见了。但他却记不清背包落在了哪儿,找了许多地方都毫无结果。最后,几乎绝望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马牙古拜开的拉面馆。核对过有关信息后,马牙古拜将背包归还失主,并请失主当场清点包内钱数和物品。王先生被马牙古拜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的义举深深感动,对马牙古拜一再表示感谢,还专门送上锦旗。
在马牙古拜的拉面馆里,类似的故事多次上演:有年轻男子将手机忘在面馆板凳上,他及时归还给失主;有青年情侣把包遗忘在店里就离开了,马牙古拜替他们保管好……
马牙古拜内心始终秉持一个原则:做人做事要凭良心。捡到东西要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是我的,一分也不能拿。
他的面馆里还有一张贴满爱心笑脸的挂牌,每张“笑脸”都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代表免费提供给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几年来,他为环卫工人、城市志愿者和各种求助者送上的免费爱心拉面已经数不清了。
马牙古拜荣获海南省道德模范、“感动海南”年度人物、“最美青海人”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海南省“最美家庭”。
303 马和玉
马和玉,男,回族,1954年7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爱国街个体工商户。
清真饭店老板马和玉,数十年如一日,把诚实守信作为人生底色,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拾金不昧、热心助人,用平凡的小事诠释着信用至上、信义为先的朴素道理。
1988年11月,马和玉开始经营清真饭店,靠着诚信经营、热情待客赢得顾客口碑,生意一直都很红火,客人络绎不绝。但常有客人粗心大意,把重要物品遗落在店里。这些年里,马和玉先后拾到顾客贵重物品百余件、现金数万元,均妥善保管、归还顾客。
有一次,他在收拾饭店桌椅时,发现椅子上有一个黑色手包。他认定是客人遗落的东西,就小心收起来,并查看饭店监控寻找失主。
一天以后,失主找到饭店。马和玉对照监控确认无误后,当即物归原主,3.7万元一分不少。失主激动地拿出一部分钱表达谢意,但马和玉婉言谢绝。
马和玉经营的饭店,所有菜品都明码标价,货真量足,从不出售过期、变质或假冒伪劣商品。“我这饭店能经营这么多年,靠的就是回头客。人家信我们,我们就不能昧着良心做事。”正是由于他始终把诚信理念作为人生信条,饭店经营近30年,从未遭到顾客投诉。
马和玉富裕了,却不忘帮助邻里解决困难。在街坊邻居们眼里,热心肠、好心人、有担当就是马和玉的代名词。
他居住的小区因建成较早,设施较为简陋。在小区成立业委会、选聘物业公司之前,他主动挑起担子,经常自掏腰包请专业人员处理物业问题,动手修补路面、疏通管道、打扫卫生……这些活,他一干就是10年。
他还主动为四川汶川、雅安等地震灾区捐款,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款捐物计10余万元。
即使在饭店遭受火灾、急需用钱时,他依然没有中断对下岗职工、特困户和环卫工人的资助。
回顾走过的路,马和玉说:“我是一名普通的个体劳动者,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带头弘扬诚信、良善的社会美德,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和玉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称号。
304 王涛
王涛,男,汉族,1968年6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涛以诚信理念推动诚信建设,积极参与当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建立以信用为基础发放贷款的新模式,为当地诚信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推动了“比诚信、讲文明”良好风气的形成。
王涛刚来到大通工作时,企业资不抵债,在全县金融行业中排名最后。
面对困境,王涛大力倡导依法经营、诚信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参与文明信用工程、金融惠农服务基础建设等工作。
在他带领下,大通农商银行服务“三农”、服务小微,存贷款业绩逐年攀升,连续两年被青海银监局评为青海省“良好银行”,蝉联两届全国文明单位。
王涛深知农村金融工作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也清楚了解许多农民由于缺少担保人、抵押物而无法及时获得贷款发展生产。
因此,他坚持把提高金融服务“三农”质量作为工作重点。经过反复探索,他力促银行与当地文明办联合开展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创建活动。
根据活动规定,农民到大通贷款不再需要担保、抵押等繁杂手续,而是以“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为基础,以诚信为杠杆,发放文明信用贷款。对每年涌现出的文明信用乡镇、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银行将他们的再贷款利率下调1%或0.5%。
文明信用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群众贷款积极性,逐步成为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目前,大通县8万多农户中,文明信用户达到5.7万户,授信总额28.6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5.9亿元,其中精准扶贫贷款5995笔3.77亿元。
大量的支农信贷资金活了产业、宽了路子,使全县农村出现种植、养殖、运输、旅游等各种产业竞相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良好局面。
作为一个全国文明单位的负责人,王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爱心回报社会。
银行从2008年起成立“信合爱心基金”,全体员工每月自愿捐款、单位每年固定出资,向全县教育系统、灾区、贫困群体等捐款;并坚持为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提供支持,展示文明单位风采,助推示范带动作用。
王涛荣获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305 王立新
王立新,男,汉族,1953年11月生,陕西省易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投身商海数十年,王立新秉承“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理念,靠诚实守信经营,把一个家庭广告作坊发展成为拥有员工220余人、总资产达5000余万元的民营企业,树立起诚信经商的良好口碑。
王立新宁愿亏钱,也不亏信誉。2007年的秋天,公司在安装某高速路旁广告牌工程时,突遇一场大风。价值8万元的广告牌被吹翻摔坏,当地村民果园里的80多棵苹果树被砸坏。
重新制作广告牌和赔偿果农的费用,对于当时的王立新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他深知信誉的重要,更知道果农的不易。
他不仅照价赔偿果农损失,还按合同重新为客户制作广告牌,并在规定时间内安装到位。
2008年,公司先后揽下国道旁钢索钢板护栏等工程。
施工后期,材料市场价格比签合同时上涨了75%。若按照与合同单位签订的价格执行,公司面临较大亏损。可王立新仍然坚持按合同价执行,“我们亏钱不能亏信誉!”
几个月后,公司按照合同按质按量交付工程,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万元。但是,自此不少客户慕名而来,主动与王立新的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王立新从不欠农民工一分钱,总是按时发放工资。
2016年底,由于某项工程回款迟迟未到,公司一时陷入没有流动资金发放农民工工资的境况。
为让农民工领到工资高高兴兴回家过年,王立新跟公司财务部门说:“就算贷款,也要足额发放工钱!”于是,公司找银行贷款360余万元,支付了所有农民工工资。
拿到钱后,农民工队队长激动地说:“王总这么讲诚信!明年开春,我还跟你干!需要多少人,我给你带多少人过来!”
王立新把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命根子”,经常说“安全防护工程,关系生命,不可马虎!”
他始终严把各个质量关口,经常实地考察材料供应商的生产流程,确保购进的材料都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他经常到施工现场监督检查,确保每个作业环节都严格落实质量要求。
王立新还热心公益,通过捐资助学、扶贫帮困、为环保工人设立歇脚点、为乡村无偿修路等方式回报社会。近年来,他为全国各地灾区和社会公益事业捐资达400余万元。
王立新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06 王伟民
王伟民,男,汉族,1980年6月生,重庆市渝中区鸿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1年,王伟民的公司遭遇困难,裁员92人。尽管经营举步维艰,但他依然坚守对员工的承诺:“每个人发2个月工资作为年终奖。”
2012年他先举债29.8万元兑现部分承诺,在公司扭亏为盈后又四处寻找当时的离职员工,补发剩余的27.3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一诺千金”的美德。
2015年12月7日,网友“818车站”在重庆某论坛发帖:离职4年,突然收到前老板发来的2000元年终奖。
此帖一出,点击量超百万,网友纷纷点赞,评论多达14万条。
“前老板一诺千金,时隔4年补发年终奖”的故事一时引发热议。网帖中的“前老板”即王伟民。
2011年,公司因经营困难不得不裁员。92名离职员工当时无法领到2个月工资的年终奖。王伟民一直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他说,既然做出承诺,就一定要做到!2012年7月,他四处借钱,补发离职员工部分年终奖,共计29.8万元。
“只要有一分钱没发到就等于没有兑现!”为早日践诺,王伟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2015年,公司终于扭亏为盈,他终于可以完整兑现诺言了。但由于时间久远,部分员工已失去联系。也有人劝他:“已经发出了一多半,这事就算了吧!”但王伟民却总觉得“说过的话不算数,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
经过四处联系,他最终找到73名离职员工,将第二批27.3万元年终奖全部补发到位。离职员工都纷纷称赞王伟民是遇到过的“最好老板”!
王伟民把诚信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他反复叮嘱员工:“亏钱不亏心。宁愿少赚钱、不赚钱,也不允许出售劣质产品。”有一段时间,公司代理的商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但他从不水涨船高、随机抬价,标价之前是多少就卖多少。
他承诺员工,要打造舒适的办公环境。为此,他拿出自己家房屋的装修款补贴公司。他说:“公司不一定要成为多大的企业,但一定要成为最具员工幸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司规模扩大,应聘者纷至沓来,他们说“王总的诚信最吸引他们”。一些离职的员工,也纷纷回到公司。
王伟民荣登“中国好人榜”。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