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24 19:1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7月24日 13 版 | 查看:2259次
143 罗官章
144 周红
145 周长芝
146 周凤珍
147 官华见
148 柳天伟
149 逄秋香
150 逄秘书
151 首嫣嫣
152 秦坤
153 栗红连
154 贾秀芳
143 罗官章
罗官章,男,土家族,1937年7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罗官章1997年退休后,来到海拔1700多米、被誉为“宜昌西藏”的牛庄,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一干就是20年,牛庄逐渐形成了药材、高山蔬菜、烟叶三大支柱产业,累计为农民增收6亿多元。在一次试验中,罗官章手指被锯掉,落下终身残疾,村民亲切地称他为“断指扶贫县官”。
为寻找致富项目,罗官章远赴陕西、四川等地学习天麻有性繁殖技术, 800多个日夜和100多次试验,锯掉的菌材堆成山,观察记录写了3大本。一次试验中,他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被锯掉,落下终身残疾,最后终于试验成功。他将天麻种植技术无偿地、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那些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村民们。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一大批贫困村民富裕起来,累计为农民增收1.8亿元。
罗官章认为产业才是脱贫的“造血机”,高山蔬菜非搞不可。他转换思路,帮助村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与批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蔬菜直销上海、广东等地。萝卜、辣椒等高山反季节蔬菜在牛庄的种植面积很快发展到8000多亩,农民一年增收2000多万元。在他的帮助下,牛庄迈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也带出了一批闯荡市场的山村能人,产业结构迅速调整,完成了从“求温饱”到“求富裕”的根本转变。
20年来,牛庄换了五任乡党委书记,每一任新书记上任,罗官章都会诚恳地建议他们以山养山,绿色发展,产业脱贫。近年来,在罗官章的指导下,乡党委提出“以林养山、以山养农”的脱贫思路,积极帮助村民改变种植方向,减少天麻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和高山生漆产业,全乡已建成中药材基地6500亩,新建改造生漆基地700亩,村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罗官章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44 周红
周红,女,汉族,1971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台经济频率策划部监制。
二十四年如一日,周红担起媒体人做公益的责任,用大爱书写温暖篇章,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多方好评。
1993年以来,周红在广播节目中主动为听众排忧解难。不少听众家庭出现大情小事时,她都想办法帮助协调解决;当听众流露出消极厌世情绪时,她便耐心劝慰,直到“疙瘩”解开。2011年,周红以“安琪爱心汇”发起一系列爱心活动,先后协调为吴忠市红寺堡区贫困学生送冬衣、送文具;发起“心灵的绽放”——爱在宁夏儿童福利院、“你我同行”——爱在幸平阳光家园残疾人托管中心等活动,为那里的残疾人送去生活用品和电脑等。她连续多年关注“星语家园”康复中心的自闭症孩子,将8万多元善款和物资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菊花台村残疾人托养中心及部分特困残疾户家中。
2013年12月,周红发起成立安琪爱心基金会,常态化运作公益项目。几年来,爱心基金会捐资救助了1名白血病患儿、1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筹集善款30多万元,救助盐池的四胞胎;实施关爱山区孤残单亲贫困家庭孩子圆梦行动、山村教师“春烛计划”、让山区孩子求学路不再泥泞的“彩虹伞雨具包”行动、“女童保护计划”等一系列公益项目。
经过周红及同事们的努力,有上万名寒门学子,数百名老人和残疾人,多位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癌症患者得到救助。安琪爱心基金会还为宁夏大学创新发展基金、北方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母亲小额循环项目,各捐赠100万元。
周红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宁夏回族自治区学雷锋先进个人等称号,入选“宁夏好人”。
145 周长芝
周长芝,女,汉族,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彭城养老服务中心院长。
为完成母亲“一定要照顾好那几位孤寡老人”的遗愿,周长芝辞去公职,接管了一家老年公寓,进而又开办了多家养老院,为1000多位老人建设晚年幸福家园,免费收住16位抗战老战士、26位孤寡老人,减免156位老人的费用100多万元。她还先后资助290名贫困学子和28个贫困家庭。周长芝用无私大爱温暖着那些孤困老人和孩子的心。
周长芝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母亲收养了一个孤儿和10多位孤寡老人。受母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和家人一起为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们盛饭端茶、服侍起居。
2011年,母亲在弥留之际嘱托周长芝要接续照顾好收养的孤寡老人。为传承母亲的大爱精神,周长芝决心一定要让老人们安享晚年。虽然担任中学校长,但她的工资却不足以照顾这么一大家人,为减轻经济上的负担,同时又有充足的精力服侍老人,她只得辞去公职,接手了濒临倒闭的一所老年公寓。通过她倾力付出,老年公寓越办越好,很快“一床难求”。为了让更多老人安享晚年,2013年,她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卖掉了准备留给儿子结婚的住房,倾全家之力又开办了两家养老院。
照顾养老院的老人们,周长芝细心周到、亲力亲为,为很多入住老人求医问药、养老送终。86岁的张阿姨罹患胆囊癌,为减轻她的病痛,周长芝经常陪她聊天解闷,为她炖鸡汤、鱼汤,变着花样让她多吃点、吃好点。在老人最后的日子里,她寸步不离、日夜守候。临终前,张阿姨一直不愿松开周长芝的手,不停地念叨着:“好闺女,好闺女……”直到在周长芝的怀里安详离去。周长芝亲手为她擦洗身子,穿好寿衣,送老人最后一程。6年多来,养老院先后收住老人1000多人次,为16位抗战老战士、26位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入住,为156位三无老人、贫困老人和残疾人累计减免费用100多万元。
在悉心照顾好老人们的同时,周长芝还积极关心帮扶弱势群体。她帮助300多名下岗职工和农村贫困人口再就业,先后资助贫困学子290人,为28个贫困家庭捐款,为汶川、玉树、雅安等灾区多次捐款捐物。
周长芝荣获全国敬老之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46 周凤珍
周凤珍,女,汉族,1961年4月生,安徽省淮北市环卫处环卫工人。
周凤珍是一位城市“美容师”,也是一位“献血女状元”。35年来献血170多次,其中捐献血小板148次、献全血12次、为急救病人献血50多次,成为淮北市O型血的“应急小血库”。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义务献血的行列。
说到周凤珍的“献血史”,还得回到1983年的一天。当时,周凤珍前往医院去看望一位亲戚,恰好看到医生准备对一名新入院的患者进行急救。这名患者因失血过多,需要紧急进行输血,但血库的血量不够。紧要关头,医生焦急地发动患者的家人朋友进行输血。周凤珍找到了医生,主动捋起了袖子……由于周凤珍的帮助,患者及时得到了救助,患者家属多次表示要给她报酬,但都被她婉拒了。那次献血后,周凤珍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血型是O型,是“万能血”。
2013年秋季的一天,一名产妇大出血,情况十分紧急,血站工作人员接到医院的求助后立即给周凤珍打电话。熟睡的周凤珍二话没说,立刻起床,打车赶到血站献血,保住了产妇和孩子的命。2015年3月的一天中午,正在家炒菜的周凤珍接到血站电话,一名18岁的白血病患者急需输血。周凤珍放下手中的炒菜铲,关上煤气,急忙下楼打车来到血站。由于输血及时,白血病人顺利渡过了难关……
参与献血的次数多了,家人都担心她的身体健康,反对她经常献血。周凤珍对献血的安全性早有了解,为了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她隔三差五普及献血知识。1998年,在周凤珍的感召下,她的丈夫也被“带”进了无偿献血队伍。2000年,50余名环卫工加入了应急献血志愿服务队,开展应急献血200余次,累计献血量已达10多万毫升。
周凤珍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47 官华见
官华见,男,汉族,1971年12月生,重庆市开州区岳溪镇培家村村民。
官华见是一名草根歌手。2011年,一则有关17岁白血病女孩余美玲的报道改变了官华见的生活轨迹。从此,他踏上了漫漫义演路。5年多来,他以近500场的义演和257.3万元的捐款,挽救了近10名在病魔前绝望的患者。官华见穿越时空的歌声,传递着爱的奉献。
2011年11月9日晚,官华见看到电视里正在播出重庆市云阳县17岁女孩余美玲身患白血病的报道,因家里无力承担医疗费,女孩决定放弃治疗,并打算死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官华见被这位女孩的事迹感动了。当晚,他按照节目组提供的账户转了500元钱过去。
过了3天,官华见了解到余美玲看病只筹措到3万元,离30多万元的医疗费还相差甚远。他提出用街头义演的方式来帮忙筹款。随后,官华见就与小伙伴一起,抱着吉他,流连于闹市街头唱歌筹款。几个月里,官华见风雨无阻,不知疲倦地连续义演140余场,终于为余美玲筹集到近40万元善款。2012年5月,余美玲顺利地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2014年,余美玲基本康复。
踏上义演筹款的道路后,官华见一发不可收拾。2013年,为挽救生命垂危的22岁少女曾逍,官华见坚持义演1个多月,为她筹集了32万元手术费用;为南川、大足、开州等地的白血病、肿瘤患者义演200多场,募集善款超过150万元。官华见还自己掏腰包捐款,累计达10余万元。
2016年底,《慈善法》正式实施,个人不能再公开募捐。官华见没有放弃帮助他人,迅速投入众筹这条新路,先后为数十人发起了众筹,始终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我有一个愿望,”官华见深情地说,“希望我付出的爱心,能够一直努力下去,让这个社会充满爱。”
官华见荣获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称号。
148 柳天伟
柳天伟,男,哈尼族,1963年6月生,农工党党员,云南省西双版纳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柳天伟,懂得感恩,乐于助人,发展企业不忘承担社会责任,架桥修路、捐资助学、救助病患、爱老敬老、抚恤老兵和军属,2002年以来,累计捐赠善款6000余万元。
捐资助学,为贫困学子圆梦。柳天伟出生于墨江县一个贫困村寨,父亲因病早逝,家庭贫困导致他幼年辍学。不到16岁就背井离乡,外出闯荡。他深知,穷人的孩子学习机会最为难得。2002年,柳天伟捐资50万元,兴建“天伟希望小学”,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奖学金奖励该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2010年开始,柳天伟每年拿出10万元爱心款,资助救济贫困大学生,先后资助100余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10多年来,柳天伟义务助学助教达800多万元。
雪中送炭,救助绝症患者。2010年,柳天伟捐资50万元,帮助无血缘关系的贫困村民井美玲做心脏病手术治疗。2016年,柳天伟向身患癌症的廖寿红捐赠5万元医疗费,并倡议员工献爱心捐助3.8万元善款。多年来,柳天伟先后资助爱心善款近百万元,帮助20多户病患贫困家庭走出困境。
尊老敬老,热心公益事业。2002年以来,柳天伟每年捐资10万元,用于看望帮扶困难老党员、百岁老人、孤残老人、军烈属、抗战老兵和离退休老专家等,15年来从未间断。柳天伟先后捐资100余万元,建村文化活动室,修爱心路,建敬老院爱心水窖,帮扶贫困村民发展养殖业和生态农业,慰问英勇牺牲的缉毒民警家属等。2016年7月7日,柳天伟和爱人捐资200万元,成立西双版纳天伟慈善基金会,为好人好事提供资金保障。
柳天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云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49 逄秋香
逄秋香,女,汉族,1982年10月生,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育新幼儿园园长。
2010年10月起,逄秋香办起了不收保教费的公益幼儿园,累计对困难家庭孩子免除保教费、餐点费等660多万元,惠及2000余人。为补贴办学所需,逄秋香和家人不仅花掉了70万元的房屋拆迁补偿款,还通过搞海参养殖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不遗余力投身公益事业。
免除保教费,开启公益办学之路。20世纪90年代,逄秋香的婆婆在村里创办了幼儿园。2006年逄秋香接手后,发现许多困难家庭孩子交不上保教费。2010年,家里因拆迁得到了70多万元补偿款。逄秋香与家人决定用这笔款加上之前家里的积蓄,办一所不收保教费的公益幼儿园。
全家齐动员,让公益办学之路越走越坚实。随着免收保教费的消息迅速传开,周围很多村子的家长都把孩子送来。到2014年,免收保教费的做法不仅使幼儿园少收益100多万元,还需补贴60多万元,而家里70万元拆迁补偿款不到两年就花完了。全家上下齐心协力,通过养殖海参、出租自家闲置土地来补贴幼儿园开销,同时还想尽一切办法节省日常开支:婆婆建起了蔬菜大棚,自己种植蔬菜供孩子们吃;公公帮忙管理海参池,把卖海参的钱全部补贴到幼儿园;妈妈收获了10亩花生,全部榨成花生油送到幼儿园……一家人用默默的付出支持着逄秋香,成为她公益前行路上的坚强后盾。
全社会支持,播洒大爱呵护公益梦想。逄秋香公益办学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当地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经常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到幼儿园授课,送来教辅材料,并协调爱心企业送来棉被、面粉;总工会送来了学生用床,协调企业为幼儿园配备了电视、空调。逄秋香心里明白,正是有了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社会各界的认可支持,自己才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做好这份公益事业。
逄秋香被评为全国乡村好青年,其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
150 逄秘书
逄秘书,男,汉族,1973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武装部部长。
逄秘书自1995年开始自学中医,从医10多年,坚持把为驻地各族群众看病送药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一名军医的担当,把党和人民军队的关怀与温暖送到驻地各族人民的心坎上,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回乡逄大夫”“军营喜来乐”。
为给母亲治病,逄秘书自学中医,考取国家医师专业资格证书,拜访多位有名望的老中医,深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自煎中药并亲尝药味、药性,经过长时间摸索实践,诊断水平不断提高。
学有所成后,逄秘书经常无偿为慕名而来的人看病,解除无数病患的痛苦。陈家咀村一名回族小伙,下肢水肿,平时走路都费劲,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并伴有肾功能减退。逄秘书为他辨症用药,三次调整药方,服药18次,水肿慢慢消了。经医院复查,他的身体基本恢复正常。逄秘书说:“群众找我看病,就是一份信任,我要尽心尽力治好。”
逄秘书把为民服务作为团结群众的纽带,坚持发挥自身特长,为他人伸出真情友爱之手。仅2015年,逄秘书自掏腰包送出的中药价值2万余元。这些年,他购书开支近8万元,购医疗器材开支近2万元,为群众送药材开支6万余元。他经常说:“救治一个病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挽救一个家庭就是撑起一片天空。”正是有了对人民群众的这份真情、这份挚爱,换来各族群众真诚褒奖,驻地少数民族群众把他当成“好儿子”“好兄弟”。
作为人武部部长,逄秘书主动作为,积极扶贫帮困。东乡县达板镇崔家村是该县最大的少数民族贫困村,逄秘书带领官兵先后与该村43名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把党的民族和惠农政策,以及种植养殖、科技致富等信息资料册子发到帮扶户手上。他还将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为群众申请无息小额贷款,帮助他们走上规模养殖道路。
逄秘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甘肃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51 首嫣嫣
首嫣嫣,女,汉族,1956年2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南塔街道扎上街社区退休职工。
首嫣嫣,是一位社区热心人,像对待亲人一样关爱帮扶社区老人和残疾人;是一位失独妈妈,女儿去世10余年来,将自己全部的爱和热情献给公益事业。
退休前,首嫣嫣在郴州市苏仙区的社区工作。社区群众有困难,首嫣嫣总是及时出手相助。90岁的谢阿姨住在苏仙区南塔小区。从1996年起,逢年过节,首嫣嫣是陪在她身边的亲人;老人身体不舒服,照顾她吃药打针;季节更替,首嫣嫣帮她洗洗晒晒。这样的孤寡老人,首嫣嫣先后照顾了9位。
男孩小李患有进行性肌无力症,丧失站立行走能力,连说话都很困难。首嫣嫣陪着他识字、绘画、唱歌、游戏,给他过生日。经过8年多帮扶,小李变得阳光开朗起来。有一天,小李突然开口叫了首嫣嫣一声“首妈妈”。那一刻,首嫣嫣的泪水夺眶而出。
2002年,首嫣嫣的独生女儿在一次抢救山林火灾中不幸遇难。她强忍悲痛,把对女儿的爱,全部倾注给社会。2007年退休后,她加入郴州市志愿者联合会,重点关注失独妈妈、老人和小孩等。首嫣嫣固定联系着20多位失独妈妈,在每个人生日以及每年母亲节,她都要送上蛋糕和鲜花,让失独妈妈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帮助她们走出阴霾。失独妈妈郑女士因中风行动不便,孤身一人居住。首嫣嫣经常为她送米、送油、搞卫生。郑女士说:“首姐把我当亲妹妹,精神上鼓励我,物质上帮助我。不是她,我都没有活下去的勇气。”
2012年,首嫣嫣发起成立苏仙区志愿者协会。在她的带动下,协会会员扩大到300多名,定点联系扶助50多户失独家庭、20多位孤寡老人、12名重度残疾人、3所残疾人学校、6所敬老院。在首嫣嫣的影响下,她的妹妹、妹夫和外甥女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
首嫣嫣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湖南省三八红旗手、“最美湘女”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52 秦坤
秦坤,男,汉族,1981年4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新闻中心编导。
秦坤是坚定的手语推广者,6年来,用自己对公益的真诚和执着,将独创的“欢行手语”推广到全国32个城市、100多家手语协会,为聋哑人手语普及推广工作作出贡献。
2011年,秦坤参与一次电视手语大赛录制时,被手语表演的场景深深震撼。赛后,他开始尝试学习手语。他发现聋人孩子十分渴望与普通人进行正常沟通交流。为搭建一座聋人孩子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他和同伴们推出公益性电视节目“欢行手语”。作为节目制片人与主持人,他到全国各地去推广“欢行手语”,感染更多的人学习手语,打破听障群体与健全人群交流壁垒。他又创办欢行公益发展中心,遵循20%物质给予、80%精神陪伴的“二八”原则,以稳定的组织、规范的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助力公益项目,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掌握这门特殊的语言,帮助听障人士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2016年,“欢行手语”升级为“欢行脱手秀”,他精心融入手语元素,以独特视角播报解析当下热议话题,打造成聋人群体喜爱的线上娱乐短片;手语MV项目“指尖轻舞”,在一年时间里完成百首手语MV歌曲,将手语教学与热门歌曲结合,展示手语魅力。2017年,他又在网上发起“为你献声我愿意”公益项目,通过健听人的配音,让聋人朋友“开口说话”,说出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和心愿。
此外,秦坤还在特教体育方面积极探索设计公益项目,发起“普特共融·乐享棒球”项目,以校际棒球联赛为载体,让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通过运动锻炼,分享彼此的人生梦想。
秦坤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53 栗红连
栗红连,女,汉族,1953年1月生,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凤城镇东关村村民。
1990年3月,一场车祸让栗红连成为残疾人。但坚强的她,拄着双拐开起理发店。此后20多年间,她拖着一条残疾病腿,风里来雨里去,到过400多个村庄窝铺、10多家敬老院,为偏远山村的乡亲们和孤寡老人义务理发。
1992年,一个偶然机会,栗红连来到一个当时只有4位老人留守的山村。看到老人们行动不便,她第二次来的时候,给4位老人免费理了发。从此,她把这几位老人当成亲人,常常来村里给他们理发。有一位五保户,曾是理发店的常客。后来,栗红连干脆每个月按时上门为老人免费服务,每次理完发还会帮老人做做家务,直到老人93岁去世,栗红连为他免费理发近10年。此后,她开始主动到村里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光理发推子就用坏50多把。
2010年开始,栗红连加入阳城义工群,走进敬老院义务理发。如今,全县有11家敬老院的老人成为栗红连的定期免费服务对象。为老人理发,她从没有耽误过一回,还经常给老人送些吃的用的。在她的床头曾有一个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每天的工作安排:今天,哪个村的老人头发长了;明天,该到哪个敬老院义务理发了……经年累月,每天的安排就印在她的脑海里,已经不需要用纸笔记录。
这些年,她经营的理发店理发7元,70岁以上老人3元,残疾人、贫困户、孤寡老人免费。本来就不多的收入,很大一部分都用于下乡路费、慰问老人、捐资助学等方面。她还带出80多个徒弟,其中有30多人是残疾人。栗红连从没有收过孩子们一分钱,相反还给他们工资和零花钱,给他们过生日、买衣服。她说,看着这些孩子都掌握了理发手艺,能够自己挣钱生活,心里就很欣慰。
在栗红连的感召下,她的家人、朋友都拿起推子、剃刀,加入到爱心行动中。阳城县也成立“栗红连义务理发队”,在她的带动下,队伍不断壮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助老、扶贫的爱心团队,为更多老人送去温暖和帮助。
栗红连荣登“中国好人榜”。
154 贾秀芳
贾秀芳,女,汉族,1974年7月生,民盟盟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博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扶贫帮困道路上,贾秀芳是孤寡老人、军烈属的“好闺女”,是脑瘫患儿的“贾妈妈”,是贫困学生的“主心骨”。1999年起,她每年拿出自己公司10%的利润用于捐助帮扶,捐助款物合计3000多万元,帮助贫困群众2万多名,诠释着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大爱情怀。
贾秀芳长期资助帮扶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孤寡老人、环卫工人、特困家庭、留守儿童等,还组建一支爱心车队开展助老活动。“这跟孝敬父母是一样的,都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我们是这个社会的儿女。”她对员工这样说。节假日是她最忙的时候,总是带着节日祝福和生活用品,走访慰问全省各地需要帮助的人。2015年,她出资20万元帮扶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2016年,她到七台河市铁山学校慰问155名留守儿童,为每个孩子送去保暖内衣、帽子手套、保暖鞋,捐出10万元现金和一台价值10万元的车。一位受到帮扶的军烈属经常对贾秀芳说:“闺女,谢谢你,有你我这辈子就知足了!”
2012年起,因一场特殊演出,50多个脑瘫孩子成了贾秀芳的牵挂。她每个月都去看望孩子们,给他们每人每月1000元。2017年2月,她出资建设的“博能中医门诊部”社会公益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期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设备装修投入500余万元,聘用康复师12名、引导式教育员5名、文化课教师2名,招募志愿者30名,免费收治脑瘫儿童100人,每月为该项目支出30多万元。她还新建了蛋糕厂和食品加工厂,让患儿家长就近上班,既方便陪护孩子,也能增加生活收入。
贾秀芳先后成立“贾秀芳救助贫困妇女儿童基金”“青年就业创业基金”“长城哈弗梦想基金”,每年资助近200名贫困大学生。她说:“捐款只是给他们一些学费,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2017年初,她创办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计划今后每年为贫困孩子留出200个免费名额,为他们定制培养方案,帮助他们学知识长本领,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
贾秀芳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