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24 18:5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7月24日 13 版 | 查看:1780次
101 丁莲
102 王宽
103 王治勇
104 王颂汤
105 王新法
106 王黎君
101 丁莲
丁莲,女,汉族,1962年10月生,民盟盟员,云南省红河州红河日报社记者中心原聘用记者。
丁莲曾是一名地质工作者,经历过3次下岗,当过社区居委会主任,年近不惑才成为红河日报社的一名聘用记者。她不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始终坚持“用一生帮助别人”,始终坚持“笔尖指向群众”,为百姓讴歌,常年报道基层群众疾苦,给予困难群众无私帮助,被群众誉为“平民记者”“好人记者”。16年坎坷公益人生路上,她用大爱勇担责任,用感恩回报社会,用真情告诉人们一个记者的社会良知。
她铁肩柔情,坚定走在扶贫路上。16年里,她先后在红河州11个市县发起帮贫、助困、助学、修桥、修路等公益活动。经她发起捐款或主动联系后建成和在建的爱心桥(路)达9座(条),为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她用个人收入先后持续资助贫困学生20多名,并带动和联系他人一对一助学达几千人次。仅对红河县垤玛乡的助学活动,就有数百名当地学生获得资助。孩子们把她亲切地叫做“丁妈妈”。
在做公益的过程中,她曾遭遇车祸、泥石流,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还因过度劳累昏倒在下乡扶贫路上。但她依然不忘初心、誓不言弃,用道德的力量感召人们,让爱心聚水成海。16年来,在她的感召下,红河大地始终涌动着帮贫助困的无边大爱,并带动了北京、上海、广东、安徽、甘肃、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爱心人士纷纷加入。
她不仅在生活上帮贫助困,还俯身为桥,做精神上的“扶贫者”。她结合参加公益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定期在学校、机关、社区和监狱开办“爱心讲坛”,多次在弥勒、泸西、个旧、蒙自、元阳等地举办“感恩,让社会更美丽”主题讲座,还把“道德讲坛”讲到了上海、山西等地。她的大爱情怀让听众一次次受到心灵的洗礼。
丁莲荣获民盟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102 王宽
王宽,男,汉族,1942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原团长。
君子抱义,大爱至慈。王宽和妻子以微薄的退休工资,先后收养5个孤儿。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他以病弱之躯,放下“名角”身份,到茶楼“献唱”7年,努力挣钱把孩子们抚养成人。
几十年艺术生涯中,王宽和妻子王淑荣捧回100多个奖项,被誉为“中原老戏骨”。1999年1月,夫妻俩回淮阳老家时遇到8岁的袁钱粮。袁钱粮父亲早逝、母亲远嫁,和爷爷奶奶靠救济度日。从此,他们就开始资助这个苦孩子。后来他们又相继资助了4个孩子。
刚开始,王宽夫妇都是按时给孩子们寄去生活费,经常买生活用品去看望他们,每逢假期则把他们接到郑州居住。2002年,由于孩子们相依为命的亲人相继去世,夫妇俩决定把孩子们接到郑州一起生活。虽然,那时他们身边还有患病的外孙需要照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把5个孩子先后接到家里,组成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三居室的房子住8口人,空间狭窄。6个孩子都在长身体,开销猛增。夫妇俩每月不到3000元的退休金显得捉襟见肘。为让孩子们更好地生活和学习,王宽决定放下艺术家的身段,到茶楼去“献唱”挣钱。一开始,老伴坚决反对:“你是河南豫剧界的名人,怎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患有冠心病和关节炎,你的身体也吃不消呀!”后来家里开销的“窟窿”越来越大,王淑荣无奈答应丈夫,甚至陪同王宽一同去茶楼唱戏。为了孩子们,老艺术家王宽愿意“舍名”,也愿意“舍命”,甘愿到茶楼献唱,随叫随到,有时甚至熬通宵,六七个茶楼来回跑。如今,几个孩子先后学成参加工作。孩子们说:“爷爷好事做了一辈子,我们要像爷爷一样,把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下去。”
除了抚养几个孩子,王宽夫妇还在家乡开办艺校,教留守儿童一技之长。为灾区募捐、各类义演、爱心助学等活动中,也总有他们的身影。十几年来,他们累计为慈善事业投入150余万元。
王宽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03 王治勇
王治勇,男,汉族,1977年1月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菠萝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2年,王治勇在佛山市南海区组织成立以城市救援为主的专业救援队伍——“菠萝义工队”,并任队长。5年里,他带领义工队先后参与高州、英德水灾,湖北荆门水灾,云南鲁甸、普洱地震等大小各类救援活动400多起,直接救助群众2000余人次。
王治勇在广东奋斗多年,靠勤劳致富,事业有成后,开始投身公益。2008年,我国南方部分省份遭遇特大低温冰冻灾害,他利用开办物流公司的便利,免费为灾区承运电塔。2010年,广东省高州市发生水灾,他又第一时间组织车辆向灾区运送物资。2012年8月,他依托企业员工,正式注册成立“菠萝义工队”,决心“用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帮助他人”。为办好义工队,他甚至把公司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公益事业。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第二天,王治勇便带领载满救灾物资的车队赶往灾区。救灾期间,他带领车队多次冒险突进,在乱石横飞的灾区艰难前行,把一车车物资送到被困群众手中。同年10月,云南普洱发生6.6级地震,义工队又急行军30多个小时,行程2000多公里,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
王治勇把“尽可能帮助他人”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闻灾而动,不遗余力。2016年5月20日,广东信宜发生特大水灾,“菠萝义工队”第一时间进入灾区救援。6月23日,江苏阜宁突发龙卷风、冰雹灾害,义工队又火速赶往救援。7月2日,安徽桐城孔城镇、潜山王河镇发生水灾,王治勇带领队员每天工作16个小时,转移被困群众154名。7月9日,王治勇带队赶往福建闽清参加水灾救援,协助对24个受灾乡镇发放物资。7月19日,王治勇和队员们在湖北荆门、天门水灾地区救援,搜救转移被困人员272人,配合电力部门运送变压器17台。一个多月时间里,王治勇带队马不停蹄地驰援四省参与救灾。连续高强度劳作,使他一度晕倒在救灾现场。
如今,“菠萝义工队”从最初28人发展到2763人,下设5大部11支分队,队员遍布整个珠三角,能够面向全国提供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的免费救援服务。
王治勇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04 王颂汤
王颂汤,男,汉族,1938年3月生,中共党员,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原总经理。
王颂汤退休后,牵头成立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在他的推动下,协会志愿者从2名发展到2661名,累计募款1.25亿元,组织40多次“访贫助学行”,资助广东省35个县(区、市)24346名孤贫学生,举办“千名孤贫儿童省会行”“中秋思亲访贫童”等系列活动,开展“爱满罐”储蓄捐赠、“爱心午餐”“乡村学校蜕变”“全城爱心接力义剪”、重症贫童救助等慈善活动,帮助24346名孤贫学生实现上学愿望、1274名重症病童得到救治。
2004年,王颂汤发起成立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历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代会长。工作中,他不仅不领取任何报酬,还捐出自己的退休金补贴公益。为确保慈善款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他坚持亲力亲为深入实地调查,足迹遍及广东省境内35个县。他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却曾腰绑着固定带、手拄拐杖奔波近千公里,对1470名贫困学生逐户家访核查,深入了解申请资助学生情况,真实记录每户家庭情况,筛选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与志愿者一起,自带干粮,到偏远地区看望穷困群众,安慰孤儿孤老。他还一次次来到医院病房,把社会关爱送到重症病童身边,让病童及家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王颂汤带领促进会与广州当地多家报业集团、广播电视台签订协议,设立“爱心直达专项基金”“天天公益专项基金”“真情追踪专项基金”,开展精准扶贫“小草行动”,通过媒体发声,激发社会正能量,助力恤孤助学等公益活动。
王颂汤十分注重款项使用的公开透明,坚持每月在网站上公布财务报表、捐赠清单、资助款使用明细表和资助款汇付一览表,主动对协会资金进行审计并公开审计结果,坚守慈善事业的纯洁性。
王颂汤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05 王新法
王新法,男,汉族,1953年7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名誉村主任。
王新法当兵转业后在故乡石家庄市当民警。2013年退休后,他不远千里赴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2014年被推选为薛家村名誉村主任。2017年2月23日,他因过度劳累,突发心梗去世。
到贫困山村扶贫,是王新法多年的夙愿。退休前,他利用假期先后考察多地,最终选择革命老区薛家村。村里一位百岁老人生活困难,王新法经常上门送饭送菜送钱;村里修路时要拆迁一位贫困户的木板房,王新法二话不说掏出6000元资助其建新房……对本村村民如此,对外村群众也是这样。邻村一名村民因患癌症无钱医治,王新法听说后,登门看望并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一名退伍军人想栽柑橘脱贫却苦于没有资金,王新法得知后先后资助其1.55万元,帮他承包荒山、买橘苗、买化肥……仅仅3年时间,他就给村里捐资100多万元。这些钱,是他20多年积攒下来的工资和退休金。修路时,因地势险要危及生命安全,王新法第一个在“生死状”上按下手印;为寻找洁净水源,他和几位村民在山上一找就是5天。
除了自己不遗余力,王新法还动员战友共同为扶贫出力,成立140人的“与民共富”军人团队。3年多时间里,他们帮助村里筑路架桥,引水建池,解决村民出行和饮水、灌溉等问题。他还组织村民开垦荒地,栽种600多亩油茶,建成1100亩生态茶园。2016年,薛家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过去不足2000元增加到7700多元,一举摘掉贫困帽。
经济脱贫,精神上也要“脱贫”。王新法每月组织一次新型农民培训班;他买来60台摄像机送给村里的学生,组织开展“我看是非我看美”摄像活动,弘扬真善美,纠正陈规陋习;他推动绿色生态殡葬,红白喜事不放鞭炮、不办酒席、不收礼金,村容村风焕然一新……
王新法一直是个见难就帮的人。他曾解救一名被困危楼的3岁儿童;曾连续11年资助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的一名贫困孩子,直到他顺利完成博士学业;还收养一名孤儿,一直抚养他到成家立业。
王新法被追授为湖南省扶贫楷模、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登“中国好人榜”。
106 王黎君
王黎君,男,汉族,1954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经济开发区润泽粮油有限公司经理。
王黎君三十年如一日投身慈善事业,先后拿出500多万元爱心助学、扶贫帮困,累计帮扶20余所学校、5000多名贫困学生,资助困难群众2000余户,以爱心善行谱写中华传统美德之歌。
王黎君的心里,始终装着那些贫困学子。1996年,固原地区遭遇旱灾,原州区彭堡中学20名贫困学生面临辍学。王黎君听到消息后第二天,就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给每个孩子送去学杂费和足够全年使用的学习用品,使孩子们新学期照常走进了教室。在宁夏育才中学,他一次就拿出6万元资助200名贫困生,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还持续资助学费和生活费。广西运赖小学校长听说他是助学帮困“热心人”,给他打来求助电话。王黎君二话不说伸出援助之手,先后与该校42名贫困学生建立长期资助关系。每年“六一”儿童节,他都会准备慰问金和文体用品去看望周边农村学校的孩子,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美好的记忆。
除了孩子,王黎君想得最多的还有贫困群众。女儿生病住院,他办手续时看到原州区官厅乡一位农民的女儿得了急病交不起住院费,便替这位素不相识的孩子交了费。得知一些抗美援朝老战士生活困难,他每年给每户送去500元慰问金,直至老人去世。
2007年底,王黎君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他把村民的认可作为群众对自己的鞭策。闫堡三队只有一口井,遇到大旱之年,很多粮食作物被旱死。他自筹资金10余万元,给三队又打了一眼机井,解决三队吃水、灌溉问题。闫堡二队一位老人家庭生活很困难,住在一间危房中,每遇下雨天都有倒塌危险。王黎君自掏腰包近10万元,给她家盖了6间新房。住进新家不到10天,旧房就在大雨中倒塌。老人逢人就说:“不是王黎君,我早就被埋在房下了。”
任村主任9年多,王黎君每年春节都要到贫困户家中慰问,累计达3000多户。2010年大年三十,他慰问完160多户贫困群众时已下午6点多钟。在驱车回银川路上,天降大雪,他只得住宿吴忠。“虽然冷落了小家,但温暖了大家。值得!”他这样安慰妻子。
王黎君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