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壮丽青春——记见义勇为大学生汪洋

发布时间:2009-06-20 19:39 | 来源:2007年09月01日 09:45:38 新华网 | 查看:1684次

新华网上海9月1日电(记者刘丹、杨金志)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教学楼前,有一株长着19圈年轮的广玉兰树。学校种植这株树,是为了纪念永远19岁的好学生汪洋。


2006年12月2日,一名学生观看汪洋生前照片。新华社发(张山水 摄)

  大义赴难

  2006年11月26日下午3时许,在上海松江大学城的一个食堂里,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二年级学生汪洋与同学看到一个男青年窃得一名女大学生的手机后逃窜。他和同学紧追其后,在一个网吧的卫生间内将这名男青年韦风华抓获。不料,韦风华拔刀猛刺汪洋胸部后逃窜。当天下午3时40分,被送往医院的汪洋因失血过多,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次日,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决定追授汪洋为“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2007年2月7日,汪洋被评为2006年度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2007年4月,凶手韦风华被法院依法判处死刑。

  汪洋牺牲后,母亲倪丽萍作了一个决定,把社会各界给予汪洋的慰问金共计41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出来,在汪洋的母校设立汪洋德育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奖励道德高尚、见义勇为的优秀学生。母亲的话不多,她说:“儿子走了,钱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我只希望能把汪洋的精神留在世界上。”

  “一滴水”也能折射阳光


这是汪洋同学生前在大学校园内的留影。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汪洋两岁时父母离异,母子俩感情甚好。高中的时候,倪丽萍曾经给儿子20元钱,让他买冷饮吃。倪丽萍后来才知道,汪洋把钱都捐掉了。母亲问他为什么,汪洋说:“冷饮不吃也没关系。这20元钱给灾区的人,可以派好多用场。”

  刚进大学那年,校学生会主席竞选,汪洋报了名。竞选演讲那天早上,汪洋悄悄参加了义务献血。晚上,脸色有些苍白的他走上演讲台,质朴的话至今还回响在大家的耳旁:“我的名字是汪洋大海的‘汪洋’,但我只是汪洋中的一滴水,我更愿从小事做起,尽力为大家做些实事。”

  汪洋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同学有不顺心的事情,他予以安慰、开导;同学忘带交水费的钱,他主动代交;同学生病了,他会主动代买饭菜;同学受伤时,他会背着他去听讲座。同在校住宿的一位男同学感受深刻:“一个冬夜,我棉被铺得不够,冻得无法入睡。汪洋说他‘胖’不怕冷,主动与我换床位。我泰然安稳地睡了一个晚上,汪洋瑟瑟发抖,熬了一夜,患了重感冒。”

  上下求索

  40多岁的常永新老师是汪洋的“忘年交”,两人经常交流思想感悟。常老师告诉记者:“一次网络聊天中,汪洋突然问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以为他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就大而化之地告诉他要把握好当下,他很郑重地回复说,他总是有种莫名的使命感,虽然一时说不清楚,但总能强烈地感受到它。”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经过慎重的思考,年轻的汪洋后来在自己的博客中给出了自己的注解:“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过程。纯净地来,纯净地去,上善若水,真是再好不过的圆满结局了。愿我来世,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

  无尽的怀念


2006年12月2日,在汪洋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人们用纸鹤和烛光寄托哀思。新华社发(张山水 摄)

  “汪洋,天堂里你一定还是个艺术家!”

  “在球场上你永远不可能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了,但每个人都会记得那个永远的2号。”

  “汪洋,你以自身的真诚、善良、美好、光明照亮了这个世界,你以壮烈的大舍姿态圆满了自己的使命。”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有一间汪洋纪念室,留言簿上写满了同学们对汪洋深深的怀念。

  一年多的大学生活,汪洋尽情地发挥着他的艺术才华,他与同学联合创作的作品《安迪·沃霍尔》在学校首届作品展中获奖。如今,这幅获奖作品被悬挂在学院5楼大厅里。画画启蒙老师毛维新这样评价他的弟子:“汪洋在艺术上绝对是个可造之才。”教过汪洋设计素描课的陈耀明老师说:“汪洋总是默默地画画,脸上挂着腼腆的笑容,踏实谦和。他爱提问题,画一幅作品会提出很多不同的想法来。”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传达设计学院院长王天德动情地说:“汪洋永远是学院的一分子,班级的点名册上永远保留汪洋的名字,毕业典礼也会为汪洋专门设立个位子,学校足球队的2号队服永远为他保留。”

(责任编辑:张方)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