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02 22:02 | 来源: 中国文明网 2016-04-30 | 查看:1002次
在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焊接1144根细小的铅柱,没有任何机器辅助全凭手感
2015年9·3大阅兵,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预警机是空中指挥所,是整个飞行队伍的神经中枢,这神经中枢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手工焊接的,完成这项任务的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
潘玉华所在的军工研究所承担着捍卫国家电磁空间安全的重任。这一次,她要做的是一种叫做植柱的工艺。在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焊接1144根细小的铅柱。1000多次重复还要保证和第一次一样的精度,没有任何机器辅助全凭手感。设计师陈林告诉记者,正是潘玉华的这一手绝活为卫星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事们知道,潘玉华为了练就这样一手绝活也是吃了不少苦头。2009年,所里接受了北斗卫星研发的任务。潘玉华发现,她接到的电子元器件越来越精密,集成度越来越高。有一天,质量师梁剑东拿着一块出了点小故障的电子板找到潘玉华。为了快速判断故障,梁剑东要求潘玉华把这1144个“小腿”拆下来,找到故障之后再原样焊接回去。尽管潘玉华一年前就已经开始和工艺师一起研究植柱工艺,然而那一刻,她还是感到压力巨大。
时间不等人,潘玉华接受了挑战。她屏气凝神,一动不动,坐了4个小时,第一块电子板终于焊接完成。紧接着,她又一口气焊完了4块这样的电子器件,任务完成了,她整个人都僵硬了。第二天,当她把元器件交给梁剑东的时候,梁剑东吃了一惊:“和原厂出来的一样,基本上看不出拆接的痕迹。”
突破了自身的极限,潘玉华把这项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变成驾轻就熟的绝活。现在她完成一块1000多根的植柱只需要两个多小时。
潘玉华在军工精细焊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从没做过别的工作,每天琢磨的就是如何让手更稳定,心更宁静。同事们说,在工间休息的时候,总能看到潘玉华带着徒弟们做投硬币的练习,为的就是练准度、磨性子。
在厂里,潘玉华是技术水平最高的师傅,也是最严苛的师傅。因为20年前她刚入厂时,师傅就是这样要求她的,而潘玉华还曾为此流过眼泪。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师傅派她出差去给战士们维修飞机上的功能模块,她才真正体会到了肩上的责任。那是一场下了整夜的大雪,第二天寒风依旧刺骨,潘玉华维修飞机时发现烙铁的温度不够,于是身边的战士们便把他们的大衣脱下来,围住焊点挡风。那次,潘玉华也见识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坚持训练的场景。尽管部队条件艰苦,可战士们还是给她腾出一间最温暖的宿舍、准备了全新的被褥,还特意给她打来开水烫烫手。
战士们的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深深感动了潘玉华。那也是她第一次接触飞机,见到真正的飞行员。飞机修好了,战士们还邀请潘玉华参观了他们高难度的飞行训练,那场面震撼了她的内心。“真正看到我做的东西,谁在使用它,谁在进行操控、进行掌握的时候,是非常自豪的。我对自己的要求会更加苛刻,因为他们的生命是由我们来保障的。”潘玉华说。
潘玉华的刻苦,徒弟徐小娟都看在眼里。在师傅的感染和带动下,她也塌下心来刻苦钻研,还在全国技术大赛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更让潘玉华欣慰的是,儿子李宇帆也继承了她的灵巧,现在已经能自己组装电灯泡了。其实,潘玉华能像这样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姑姑家寄养,长大后又上了寄宿学校,很少回家。
不能陪伴儿子成长,母亲心里满是亏欠。可是儿子其实一直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小时候玩具飞机坏了都是妈妈帮我修好的,我觉得她很厉害,后来国庆阅兵才知道妈妈是修真正飞机的,我为她的工作感到自豪。”李宇帆说。 (记者 郑彬)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