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美职工”胡从柱事迹(2图)

发布时间:2018-01-02 20:2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4-19 | 查看:1635次

胡从柱,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出生,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综合工长、工程师。

  胡从柱从一名普通的吊装操作员做起,成长为一名项目综合生产人员。在勤奋不懈的实践锤炼中成长为一名技艺精湛、开拓创新的一线施工人员。1995年,胡从柱作为吊装班长,参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2004年,胡从柱参建中央电视台新台址,提出塔吊和倒链的组合吊装方法,大大提高安装效率和精度。2015年,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项目开工,面对困难,胡从柱迎难而上,提出二次拼装再网架提升的方案,成功克服总重9600吨、总面积6.6万平方米双曲网架安装难题。2016年初,中建钢构华南大区成立了“胡从柱劳模工作室”,并被评为“广东省职工创新工作室”。

  胡从柱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南粤工匠”等荣誉称号。

“最美职工”胡从柱  

  30多项工程,他走过祖国大江南北,四海为家。

  40余万吨,是他直接和指挥起吊钢构件的总重量。

  “遇山凿路,遇水架桥,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描绘着祖国山河的美好画卷”,这是对建筑人的最好诠释。数九寒冬,三伏酷暑,30年来胡从柱始终坚守建设一线,默默奉献着青春与热血。巍峨的建筑是靠一次次成千上万根构件吊装完成的,胡从柱就是这样一位吊装工长,被同事称为铁人的“老黄牛”。

  手艺:像用手臂一样操作吊装设备

  1985年,胡从柱背上行囊背井离乡,随着中建三局钢结构安装施工队来到了深圳,那时候他还是一名学徒工,参与的工程就是中国第一幢钢结构摩天大楼——深圳发展中心。钢结构安装中有一项“龙头工序”——吊装,那时候钢结构建筑在国内刚起步,吊装技工奇缺,胡从柱刚接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着一腔热血头也不回地掉进了吊装这个“坑”。当结束一天的工作,大家休息的时候,他不敢懈怠,加班加点抱着专业类书籍仔细研读。为了提高操作技能,遇到复杂的工作胡从柱都抢着做,不厌其烦地请教师傅,时常在吊车上研究到半夜。异于常人的刻苦钻研劲头,让胡从柱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1995年,胡从柱作为吊装班组长参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地王大厦。在当时,无论是安装体量还是难度地王大厦都是全国之最。为了顺利吊装,胡从柱带领他的班组常常研讨到后半夜,最终决定采取“区域吊装”及“一机多吊”技术,解决了工期紧与工程量大的矛盾。仅用1年零12天便安全、优质、高速地完成了24500吨主楼钢结构的施工任务,主体垂直度总偏差向外17mm,向内25mm,仅是美国AISC规范允许误差的1/3,并创造了施工全过程中构件无一坠落、人员无一伤亡的奇迹和两天半一层的九十年代“深圳速度”。

  时间来到了2002年,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相贯焊接空心管结构工程,其中16-37米高的三角形变截面人字形柱,12米及14米跨度的屋面箱型压型钢板是首次在国内应用。胡从柱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他总是对身边的人说“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硬碰硬’,不尝试怎么知道不行呢?”。面对如此多的“新鲜事物”,胡从柱仔细研究施工方案,和技术人员讨论,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技术人员分析,他提出来的方法不仅可以省去部分措施和机械台班,还能节省工期。原本现场准备原位拼装的桁架,胡从柱建议地面分片整体拼装后再进行吊装,这就省去了一半的措施,还减少了高空焊接,降低了安全风险。

“最美职工”胡从柱  

  攻坚:哪里项目难做就让胡从柱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公司流行起一句话——“哪里项目难做就让胡从柱去”,这是公司对他的肯定和信任。2004年,他来到了造型奇特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项目,新央视主楼钢结构建造规模宏大,构件重、节点构造复杂,所有钢柱都有一定倾角,原定采用的M1280D动臂塔吊直接吊装,很难保证安装精度。胡从柱每天在现场勘测,与技术人员讨论,最后他提出采用塔吊和倒链的组合吊装方法,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和安装精度。精益求精,工程中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他对自己的严苛要求,更是对这份职业的尊重。2008年,他又被调到武汉火车站,这又是一个难度大的项目。工期紧,作业条件差,交叉作业面多,设备、人员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多年的工作经验,锻炼了他沉着冷静的处事风格。作为一名吊装工长,他有着清晰的思路,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水平,攻坚克难,最终项目顺利封顶。

  海控国际广场项目作为海南第一高楼,是中建钢构打入海南市场,完善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成功与否对公司来说都非常关键。2010年12月,项目遇到构件无法进场,裙楼钢柱不能按时安装的困难,现场人员一筹莫展,胡从柱再次临危受命从广东紧急调往。一到目的地,胡从柱就急忙赶去现场,他了解到裙楼有部分处于地下基础施工阶段,导致构件无法倒运到位,又超出了1号塔吊作业半径。胡从柱当即查看塔吊工况图,结合现场塔吊布置,创新提出了“双塔吊空中接力式”吊装:1号塔吊将钢柱运送至2号塔吊作业半径之内,2号塔吊空中接过预先绑扎在钢柱底端的钢丝绳,顺利接过“指挥棒”,钢柱安装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一次深夜,拖运构件的货车出现问题,胡从柱知道后立即赶到现场,联系各方解决问题,一直到把进场构件吊好,这时已是东方鱼肚白,当同事推开办公室门时,他已经疲惫地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每当别人对他称赞有加时,他总是露出腼腆的笑容,说道“我就是喜欢胡思乱想一点,平时喜欢写写画画”。

  2013年海控项目完美收官,他又转战广州东塔。东塔项目构件节点复杂,吊装难度大,胡从柱和他的团队攻坚克难,首次采用“地面桁架整体拼装单元吊装”,成功挑战25天极限施工。在东塔的日子里,每天工作“白+黑”,每周工作“5+2”已成为胡从柱工作的常态,“每天早上你上班是看不到他的,两个小时前他就在现场忙碌了,一遇到难题,他又总冲在最前面,在他心里最关心的是如何按期将构件安全地吊装上去”,工友们给他起了个亲切的外号叫“老黄牛”。

  2015年7月,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项目开工,7万余件钢结构构件,7206个焊接球,14万平方米屋盖面积,占钢柱总量70%的椎管柱、花瓣柱、梯形柱等异型构件,海岛型气候等等使现场吊装困难重重。公司再次委以胡从柱重任,胡从柱一到项目就对现场展开调查,每一台塔吊性能、每一处构件堆放、每一次吊装顺序,他都摸得清清楚楚,并针对每种构件制定了详细的吊装方案,为大面积吊装做足准备。12月正处大干快上时期,遇到了土建及各工序交叉作业的问题。胡从柱仔细研究工期计划和场地布置,时常一坐就到了下半夜,最后提出自主创新的“移动式拼装操作平台”方法,将原位拼装转变为地面一次单元拼装和楼面二次吊装,成功化解了难题。

  传承:“做好项目没有捷径”

  胡从柱每到一个项目带出一帮徒弟,对每位徒弟毫无保留,将毕生知识经验倾囊相授,现在这些徒弟都已成长为公司骨干,有在大区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有在工程一线奋战的中流砥柱。现任佛山东平大桥项目的项目经理衡武浩每次提起师父就满是崇敬和感激“师父淡泊名利,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总是把吃苦的事都揽下来,常常在现场指挥到很晚才放心回去。”在徒弟们的眼中胡从柱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恪尽职守的师父。在师父看来“这么多年带出了一些徒弟,他们有了更好的发展,我心里真的感到非常欣慰。”

  据不完全统计,他参建的工程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本人也多次评为公司“先进个人”,并于2015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沉甸甸的功勋章面前,他却很坦然。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无论在哪里,他都是踏踏实实的工作,无怨无悔。

  在胡从柱的办公桌上总有这样一个本子,上面画着各种吊装功法的示意图,上面画着他工作以来遇到各种吊装难题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同样一个案例,旁边都会有好几个吊装示意图,用他的话说这都是平时“瞎想”出来的,旁边还有一本设备工况性能表。有人说专家,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这就是胡从柱的制胜法宝,一种“不断去学习、去思考的态度去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