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焦翔:战地坚守1200天 让青春绽放在弥漫硝烟中(组图)

发布时间:2017-12-28 20:0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3-01 | 查看:5159次

  个人简介

  2011年1月,27岁的焦翔作为人民日报社中东中心分社记者前往开罗,开始了1200天的战地报道任务。真实的战乱几乎让他天天面对死亡,突发的爆炸枪击,把他的右耳震伤,但他还是凭着勇敢的意志坚守战地,辗转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进行采访报道。3年来,他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发稿总计超过100万字,拍摄图片6万余张,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他让青春绽放在弥漫硝烟中。2017年1月,焦翔荣登“中国好人榜”。

  “我有一个梦想,探访古埃及金字塔,寻找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爬上摩西山,俯瞰中东大地。为此,我学了阿拉伯语,当了一名记者。然而,当2011年我终于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却发现,我来晚了。” 

  说这话的,是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西亚非洲编辑室副主编焦翔。正是这样一位清秀文弱的80后青年,曾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政权更替和战乱事件的亲历者和记录者。 

  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焦翔在战地坚守1200天,从叙利亚战争、利比亚战争、埃及政治动荡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新闻现场发回报道,在激烈的国际新闻竞争场中响亮发出了中国声音。

  “作为一名好的记者,首先要有勇敢的精神,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刻,赶往现场。”“有一次走进了反对派的控制区,突然发生了交战,司机和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头躲到车底下,等死。”焦翔平静地将自己战地采访的经历娓娓道来,听者却无不胆战心惊。那时候,爆炸常常把利比亚的黑夜变成白昼,玻璃被震得嗡嗡作响,几乎碎裂。每次惊醒,焦翔都要使劲儿掐一下自己的脸——“真疼,我还活着!” 

  2011年春节前夕,27岁的焦翔作为人民日报社中东中心分社记者前往埃及开罗。抵达当天,西亚北非地区动荡浪潮登陆埃及。焦翔克服行李遗失、设备不全等诸多困难,迅速投身报道。图为正在用相机捕捉炮击画面的焦翔。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焦翔说,在埃及采访报道的时候,他常常要深入示威人群,冒着骚乱的危险,突破军警的阻挠去采写见证局势剧变的报道。他还先后三次驱车1600多公里,抵达埃及与利比亚边境,不分昼夜连续采访,真实记录了我国从利比亚撤侨行动的现场。 

  驻外第七个月,焦翔冲进北约轰炸下的利比亚。恐惧笼罩着的黎波里,空气中仿佛嗅到了死亡的味道。图为全副武装的焦翔。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有一次,焦翔在兹利坦采访报道,突然陷入武装围困,炮弹、子弹从四面八方袭来,他等待着不知是否会到来的救援,脑海中尽是外国记者被虐待、被斩首的画面。他想尽办法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成功突围。 

  “记者能记录时代,也能影响时代变迁。”在焦翔看来,坚守战地的意义,不仅是将苦难的故事告诉世人,更是要传递中国的观察视角,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正义声音。图为焦翔站在一片狼藉的城市街道中。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2011年9月23日,焦翔在利比亚采访时右耳被炮火震伤,听力明显下降。回北京诊治被确诊为枪炮致使突发性内耳损伤及突发性耳聋。医生告诉他,因国外医疗条件所限,焦翔的耳损伤已经错过了2个月的最佳治疗期,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已不可能,然而,战争带来的疾病痛患,没有阻碍焦翔前行步伐。 

  有人问焦翔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的回答很简单:“是责任感!”

  在爆炸现场,焦翔亲历和记录着战争的残酷。图为焦翔在安慰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市民。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2012年4月底至2014年4月底,焦翔请缨前往叙利亚常驻。这期间,叙利亚局势波谲云诡,险象不断。在大马士革,仅仅40平方公里的城区里,一天会落下70多枚迫击炮弹。焦翔说:“我曾经遭遇多次险情,但心中有信念,我依然会保持昂扬的斗志。”

  “当我看见一颗迫击炮弹就在我眼前炸开时,我没有逃离,而是立刻下车,拍摄,救人……”焦翔这样说。图为在爆炸现场采访的焦翔,身边是巨大的弹坑。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2012年,叙利亚国家安全大楼爆炸、叙利亚电视台爆炸、叙利亚总参谋部兵营爆炸、大马士革党部大楼汽车爆炸袭击等事件发生后,焦翔都第一时间前往爆炸现场。焦翔说:“为了躲避反对派武装随时可能射来的冷枪,我不得不把汽车开到时速220公里。好多次,回到酒店写完稿子,我才嗅出衣服上浓重的焦炭味,发现被划破的口子和蹭上的斑斑血迹。”焦翔在日记中写道:“抢新闻就像与时间赛跑,让人顾不得想太多,我一刻也不能停。” 

  焦翔说:“在战场,我会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实现价值。我的价值就是通过新闻帮助战乱地区的人尽快走出苦难。”图为奔向战场一线的焦翔。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我的车不防弹,出门肯定有危险,但我还是坚持天天采访,我相信生死有命,天道酬勤……”“我知道,第二天的采访可能会让我丢了性命,我一夜辗转难眠,去,还是不去?最后,我还是去了,因为不去,即便能好好地活着,我也会一辈子受煎熬……”“许多时候,作为一名在战场上的中国记者,我深深觉得,当我离战场越近,我的祖国就离它越远。”焦翔常常这样告诉自己。

  那段时间,叙利亚军队都在撤退,焦翔却深入一线,采访作为“人体盾牌”、誓死为国家捐躯的民众。图为焦翔在叙利亚博物馆采访。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2013年下半年,叙利亚局势因“化学武器袭击”案风云突变,焦翔多次在毫无化学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深入疑似化武袭击现场、空袭现场等高危地带。在美国扬言对叙利亚开战后,多数他国外交官和外国记者都从叙利亚撤离,焦翔却给人民日报国际部来电说:“我一定会坚持到这里还剩下最后一个中国人的时候。”

焦翔在阿拉伯地毯商店采访。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几年来,作为唯一一个没有雇员,没有同事,孤身奋战在战地的中国媒体记者,焦翔运用多媒体手段,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发稿超过100万字,拍摄图片6万余张,并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众多微博,他在人民网上的二维码视频点击量至今仍保持人民日报作品之首。  

工作中的焦翔。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什么是战地记者?焦翔说,在战场上,战地记者代表着自己的祖国,面对每一个应该被报道的危险时刻,战地记者就是一名无所畏惧的战士。

  (稿件文字来源:首都文明办)

  编辑点评

  没有人是真正不怕死的,焦翔也是如此。在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威胁时,焦翔用一份责任感、使命感完成了1200天的战地坚守,彰显了一名中国记者的担当精神。他以笔为枪,揭露战争的真相,成为最后一位战地记者,是他的梦想。作为和平的热爱者,我们希望异国的战乱早点结束,也祝福还坚守在战地的记者们,平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