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纸大师”周东红:捞纸车间的“大国工匠” 传承千年宣纸技艺(组图)

发布时间:2017-12-18 21:3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4-26 | 查看:12479次

  个人简介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周东红就是安徽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这就是我的手艺。”周东红说,30年来,他忠诚于宣纸事业,用行动践行着人生梦想。2017年2月,周东红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安徽省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他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每天长达1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让他很少有时间能回趟老家和亲人团聚。

  端起饭碗,84岁的老母亲想说点什么,可看到他那双手,便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这双手太粗糙了,手指因长期浸泡在纸浆中,整个手掌变成了蜡黄色,手心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手腕上还有腐烂后刚刚长出的一点新肉。

  就是这双手,30载与“文房四宝”之首的宣纸结缘,每年经他手捞出的宣纸超过30万张,就是这双手,在宣纸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试制上“耕耘”不止,开创了宣纸行业的一个又一个先例。

  这双手的主人叫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捞纸工,人称“捞纸大师”。

  一槽纸浆,一张竹帘,两位手艺人共同抬起竹帘后,麻利地放入纸浆池中,左边抄一下、右边抄一下。抄在帘床上的纸浆取下来后,便是一张宣纸的雏形。图为周东红(右)正在和搭档一起捞纸。图片来源:宣城市文明办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帘子捞起来,要感觉到纸有多重,还要准确判断出每帘水的重量是否保持一致。”周东红介绍说,整个过程虽然不过几秒。但是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 

  捞纸晒干后的“干纸”每张大约30克,每刀纸(100张)上下误差一般不超过50克。也就是说,做成的每张宣纸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1克。一般情况下,能做到七成合格率的,就能成为捞纸工,周东红却能将成功率做到99%以上。 

  周东红和他的搭档每天要重复这样的捞纸动作一千多次。他说:“大家都讲要感谢老天爷送我的这双捞纸手,但我却觉得也要感谢自己30年来不变的初心。”

    周东红现在是当地出了名的捞纸大师,每年经他手捞出的纸就超过30万张,没有一张不合格。看着周东红捞纸如行云流水,其实在他刚进厂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这个行业。图为周东红正在工作中。图片来源:宣城市文明办

  1986年,18岁的周东红因好奇宣纸“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奥妙,便懵懂产生了“想学造纸技艺、传承古法制纸”的想法。但家人得知后,却极力反对,劝他说:“宣纸行业太苦,年轻人坚持不下来。” 

  但周东红却偏偏不信这个邪,撂下一句“学不成,我不回来见你们。”的话后,头也不回地来到了自家舅舅的小岭宣纸厂做“学徒工”。当年的小岭宣纸厂因技术不外传,所以周东红这样的“学徒工”只能偷师学艺。 

  “当时有人在背后‘嘀咕’,入门这么晚,还想当行业状元?”周东红回忆,做学徒的日子里,自己只能站在师傅旁记下捞纸的“口诀心法”,等工人们全去吃饭、下夜班的时候,自己才有机会能摸上心心念念的捞纸工具。 

  昏暗的灯光下,学着厂里师傅们的样子,周东红虔诚地端着竹帘子,在白浆水里轻轻一捞、再捞,帘子上立即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的白色。想到这层白色的浆水,晒干后就是一张能演绎万般风情的宣纸,年轻的小伙子心中充满了无尽希冀。 

  但偷偷摸摸地学、没日没夜地练,却并没能给这个勤奋的小伙子相应的回报。当时他捞出的纸,连自己的舅舅都看不过眼,只给了一句评语:“这些纸破绽多,不合格。” 

 

  一捞一提间,最考验操作者的手感,一张纸的厚薄和均匀,全看技术,竹帘伸得过深,上面的纸浆就太多,捞出的纸张就厚,入水太浅纸张又太薄。“捞纸”时用力不匀,竹帘上沾的纸浆就不均匀,捞出的纸会厚薄不均。这个过程需要操作者的眼睛、双手、心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达到高度的默契,“捞纸”才能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图为周东红正收起竹帘。图片来源:宣城市文明办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不起失败。”为了学好本领,打扎实基础,一天夜里他找到了小岭宣纸厂里的捞纸“大师傅”曹三平。曹三平看着年轻的他,立下规矩:每天的练手时间不能低于8个小时。其余时间,宣纸每个步骤都要熟悉。 

  得到了师父的指点,周东红对捞纸更为着迷,当徒弟的6个月时间里他从未回过一次家,除了睡觉之外,几乎所有时间他都和纸槽为伴,以捞纸度日。 

  凌晨4点,周东红和师父双手托住竹帘,将以约30度斜角插入水中10厘米左右,稍停顿一下又麻利地从水中抽出。他手腕一抖,竹帘子上沾了一层白色的纸浆。随后,师徒二人跨步转身,熟练地将竹帘倒扣在池边的一个石板上,一张纸最重要的步骤就算完成了。 

  看似简单的动作,没有上10年的功力,很难拿捏准。 

  时间一天天过去,曹三平在一次查看徒弟的捞纸质量后,嘴里吐出两个字“成了”。 

  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周东红“一蹦三尺高”,在他的想法里小岭宣纸厂固然是自己成长之初的地方,但安徽泾县宣纸厂(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才是造纸工匠们的“朝圣”之所。为了实现当初心中的“造纸梦”,他拜别恩师,又独身一人踏上了去泾县宣纸厂的征途。 

  刚来到泾县宣纸厂,他收到了每天捞800张的任务。“想要熟能生巧,必须自我加压。”有着执着拼劲的他,要求自身每天再多捞工作量的50%。于是,周东红每天凌晨1点就起床,工作时间超过17个小时。 

  “连做梦都是在捞纸。”周东红的这话可不假,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宣纸高达100多种。要想掌握这100多种宣纸制作的技术要领,就要熟悉100多种水浆动态,练就100多种分寸得当的手感,体味100多种细微差别……图为周东红正在捞纸。图片来源:宣城市文明办

  捞纸工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站在捞纸槽外,不停地做重复性的肢体屈伸动作,类似的动作从早到晚,不得间断。因为,水槽中的纸浆不等人,“娇气”的纸浆错过最佳时间,便会沉淀、变质。 

  最苦的还不是身体关节的疼痛,到了夏天才是大伙最难耐的时候。温度高达40多度的捞纸作坊中,没有任何空调设备,双手浸泡在混合野猕猴桃汁液的纸浆中,手部霉烂成了夏天的“主旋律”。 

  “每年从6月份到9月份,老周的手没一块好皮。”周东红的妻子张晓霞说,丈夫的手从指间一直烂到手腕,最严重甚至能看到红兮兮肉中的白骨。 

  “疼,钻心的疼!一天最少2管华佗膏。”周东红看着自己的手调侃道,“再过2个月又到了腐烂的时候。每年这个季节,只要不捞纸,五个手指都得始终保持着张开的姿势,好让双手通风透气。” 

  很多人眼里,过了夏天也许捞纸的工作环境会有点改善。“冬天他的手红肿成包子,还流脓。”张晓霞没好气地抱怨,“就因为这双手,女儿从小到大我都不敢让他抱,生怕细菌传染给孩子。” 

  “不管是烂手,还是冻疮手,都必须下水。”周东红斩钉截铁地说,遇到零下的糟糕天气,还必须先用锤子把纸槽中的冰块砸开再下手,为的就是不让捞纸手感“生疏”。 

  在周东红同事的看来,“吃大苦、耐大劳”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 

  对捞纸工来说,纸张越薄越难、越大越难。公司里经常接到客户要求的“稀有品种”订单,这些活儿也都会交给周东红来做。“一种叫‘扎花’的宣纸,湿纸的重量只有其他品种的一半,干纸也能算得上最薄。”周东红说,当时自己和搭档整天就“住”在车间。图为周东红正在铺放新捞的纸。图片来源:宣城市文明办

  “做‘扎花’的时候,老周连续一周高烧不退。”妻子张晓霞回忆说,家里人都劝他回家休息,但是周东红一旦认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上班的时候,除了一遍遍试验捞纸的力度、角度,他还亲自参与到纸浆浓度的调配中去。 

  “上班的时候他心里想的全是纸,好不容易下班时间能抽空吊水退烧,竟然心里也还是那张纸。”张晓霞埋怨地介绍,当时的周东红一只手插着输液针、另一只手捧着不知道哪里寻来的“典籍”翻看。周东红手中的“典籍”正是记录“扎花”历史、特点的书籍,想做出高质量的“扎花”,了解它的起源、琢磨它的精髓、参透它的制作技巧是基础。 

  看过的资料书堆出1米高,试过的方法不计其数,从天黑熬到天亮的日子数都数不清……终于一个夜晚,一张薄如蝉翼洁如雪的“扎花”在周东红的手中重现于世。 

  “身体发烧总有退烧的时候,不用心急。但‘扎花’的研究却一天不能耽搁。”在周东红的眼里,复原“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守护中国的纸上情缘是只能赶,不能等的大急事。

  没有谁能随便成功,周东红也是一样,成为捞纸行业中的佼佼者,是他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图为周东红荣获2016年“最美职工”称号。中国文明网 王楠 摄  

  周东红的同事戴胜说起和老周搭档20年的时光,一直感叹:“老周骨子里就带着较真的‘劲儿’。”而这种“劲儿”来自他工作的点点滴滴:捞纸工工作时的心情也会影响到捞纸的质量,周东红有他的诀窍,工作时手机、电话全部丢在一边,不接受任何的人的打扰;每捞一次之前,为了防止手上的水滴到纸上,都会细心地用毛巾把手擦干;每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都凝聚着他这个手艺人对捞纸的虔诚,对造纸的专注……

  如今潜心传承工匠精神的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图为周东红在安徽宣城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现场接受媒体专访。中国文明网 刘鲲鹏 摄

  在公司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试制的过程中,周东红每一次都不辱使命。他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我国成功地发行宣纸材质邮票奠定了基础,填补了邮票史的一项空白;他为公司捞纸帘床以塑料替代芒杆寻找材料,并获成功;为捞纸机械划槽、纸药桶替换等技术革新献计献策,带头试制,为宣纸生产节约了人力物力。 

  如今,公司又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老师傅”周东红当仁不让地成为“宣纸纸帖压榨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小组组长,正带领小组继续攻克宣纸行业中险关、难关,创造新的“纸上奇迹”。 

  何谓工匠精神?周东红摇摇头笑着说:“‘工匠’两个字对我来说其实还有点陌生,但我只知道始终如一的专注捞纸,精益求精。我每天忙碌的目的,也很单纯。只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已经存在了千年的传统工艺,让宣纸这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稿件文字来源:安徽省文明办、宣城市文明办)

  编辑点评

  读过周东红的故事,我们才知道,古老的宣纸要通过如此古老的手工工艺、历尽千辛万苦,才得以捧在书画家们的条案之上,真是一纸虽薄千钧重!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挫折无损,这是对宣纸的赞美,更像是对周东红锲而不舍精神的礼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感叹!更感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