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爆特警”闫群:21年直面死亡挑战 27次擒“死神”弯刀无一失手(组图)

发布时间:2017-12-12 08:2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7-14 | 查看:6260次

  个人简介

  对于普通人来说,排爆这种事情既遥远又神秘。很多人在电影中看到过排爆过程:一身是胆的男主角在炸弹即将爆炸时仍沉着冷静,场面惊心动魄。而现实中的排爆工作却无法预知危险。“每一次出现场,都要做好回不来的心理准备,只要犯了错误,就是最后一次,没有改正的机会。”北京“排爆特警”闫群这样说。他21年直面“死神”挑战,曾经200多次现场排爆,27次直接手动拆除可疑爆炸物,是公认的排爆专家。2017年5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对于普通人来说,排爆这种事情既遥远又神秘。绝大多数人都只在电影中看到过排爆过程——空旷的屋子里,“嘀、嘀、嘀……”的提示音突兀地响着,英雄无畏的男主角在炸弹还有几秒钟就爆炸时,仍沉着冷静,果断地剪断了红蓝线中的一根,场面惊心动魄、紧张刺激。

  而现实生活中的排爆工作却不是一部写好的剧本,危险往往无法预知。

排爆大队有一个传统,主排手穿上防爆服走向可疑爆炸物前,要拍一张照片,以防不测。图为闫群在排爆实战训练时,前往涉爆中心现场前“摆拍”的照片。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任何人在爆炸的面前都显得格外渺小,避之唯恐不及。但我们身边,却有一群敢于直面爆炸的“死神”弯刀、次次捏住“死神”刀柄的人。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五支队排爆大队副大队长闫群就是其中的一员。

  “犯罪分子不可能像电影里那样,还给你弄个颜色不一样的线。他们只会更加残酷、更加具有迷惑性。电影可以彩排,剧本可以发挥,而在现实中,排爆手经不起任何迟疑和错误。”他说,“每一次出现场,都要做好回不来的心理准备,只要犯了错,就是最后一次,没有改正的机会。” 

每次执行排爆任务都是与死神的较量。图为闫群“全要素”模拟拆除爆炸装置。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带63号帽子、被同事称为“大脑袋”的闫群,脑子里装满了各种爆炸装置的数据,他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能大致判断其中的炸药量、爆速等,是公认的排爆专家。

  他1994年刚刚加入公安队伍时是一名普通的巡警。当时正值公安队伍调整,这给从小就爱好拆装的闫群打开了一扇实现理想的窗。1996年,闫群经过努力加入了排爆队伍,成为了一名排爆特警。 

  排爆工作简言之就是检查、甄别、排除爆炸物品。排爆特警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一次又一次圆满地完成艰巨的任务。在21年的排爆工作中,闫群历经多次挑战,手工拆除爆炸可疑物27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次。


闫群外号“大脑袋”,同事说:“他戴63号的帽子,可能是因为脑袋里装的事太多啦,各种爆炸装置数据、日常工作、外出执行任务、培训各省排爆员、增援兄弟省市、培训外警……”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第一次,发生在朝阳的一个饭店里。那是199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闫群第一次以主排手的身份执行排爆任务。待民警疏散完吃饭的顾客后,闫群穿上防爆服,独自走进餐馆。“防爆服很厚,一上身,压抑感、紧张感就出来了。在防爆服里听着自己的呼吸声,有点儿悲壮。脸上在流汗,腿上在流汗,脚上在流汗,身上每个毛孔都在出汗……但是手一点儿都不能抖。”他说,最终爆炸装置被成功拆除,脱下防爆服的时候,里面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这是北京首例BB机爆炸装置,通过信号寻呼实施引爆,极度危险。闫群说,当他剪断炸药和BB机之间连线的瞬间,整个人瘫倒在地上,一动不能动。“现在已经好多了,之后的26次手动拆除,我再也没紧张成这个样子。”

闫群训练中间小憩时与队友谈心,交流在排爆实战中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压力。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第二次是2000年,发生在北京一家洗浴中心的更衣间里,这次是闫群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那个爆炸物就在更衣室的柜子里,计时器已经停了,柜子里空间不够,没法拆,我就把它挪到地上,结果就在我拿工具的时候,计时器突然又开始走了。”
  他清楚地记得,那个更衣柜的编号是“108号”,更衣柜里的一个闹钟下绑着个圆盒子,定时器的表针已经被剪掉,但能看到它定下响铃的时间是5点。而闹钟开始走的时候,已经是4点53分了,距离爆炸的时间不到7分钟。

  按照操作规程,这时候包括排爆警察在内,所有人都得紧急撤离。可是闫群说:“这个炸药量,要是爆炸了,影响太大了。我非拆了它不可。”

  凭借过硬的技术,这枚炸弹最终还是被成功拆除了。当炸弹拆除之后,闫群看了一眼闹钟,指针清晰地指向4点57分,他距离“死亡”的时间,只有3分钟!

  连闫群自己都觉得:“这次确实有点像电影里演的了,好在还没到‘最后一秒’的程度。”

作为一名排爆警,每次面对爆炸物,生死都是一线之隔。闫群在直面“死神”的挑战中,最险的一次距离死亡仅仅3分钟。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200多次现场排爆、27次直接手工拆除可疑爆炸物……他一次次面对死亡的威胁,又一次次化解危难于无形。21年直面“死神”的挑战,闫群从来没有退缩过。他说:“犯罪分子一次次给我们出题,排爆特警就一次次地完成答卷,我们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出错,必须每次都考一百分。”

  从一个普通警察到排爆业务骨干,再到全国排爆行业的一名优秀教官,闫群早已是排爆队的元老级人物,第一代主排手。“他用半年多时间,完成了别人需要将近两年的培训,成为主排手平均需要6年,他只用了3年。”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政治处罗开华说。

闫群曾经200多次现场排爆,27次直接手工拆除可疑爆炸物。图为闫群在规定时间内成功拆除装置。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排爆大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排爆队员要承担更多、付出更多。闫群说,多年来,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防爆永远要高于排爆”。身为教育训练骨干,闫群有一整套严格的培训计划。他从实战需求出发,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了“菜单式教学法”。作为排爆队伍里的前辈,他的教学严格是出了名了的。有新队员曾发牢骚说,跟着闫群出去培训,不是训练,而是打仗。

   “我从一开始就告诉我的学员,我严格要求,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不允许出错,每一次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一次可能就是最后一次,没有改正的机会。”在他看来,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排爆特警,没有捷径,必须勤学、苦练。

闫群告诉学员,第一次可能就是最后一次,没有改正的机会。图为闫群(右二)指导排爆手拆除爆炸装置。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每次执行排爆任务都是与“死神”的较量。从1996年成为排爆特警,闫群就一直瞒着家人。这个秘密一藏就是8年,直到2004年一次家庭聚会。

  当时闫群刚执行完任务赶回家,被问及“干什么去了”,他解释时不小心说漏了嘴,父母和刚刚结婚一年的妻子才知道他的“真正工作”。“我曾告诉他们,我是巡警,这也不算说谎。只不过我说‘就是在街上巡逻’,这句话不太真实。”闫群回忆,当时聚会的气氛一时冷了下来,还是妻子的一句“气话”打破了尴尬,“她说早知道你干这个,就不嫁给你了。”

  但如今,妻子早已成为他坚实的后盾,照顾父母孩子、全心全意支持他的工作。 
  为何选择排爆工作?闫群说,是始于好奇、缘于热爱。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和研究机械类的器具,“我小学三年级就拆装了家里的海鸥120双镜头相机,装好以后还能用。”工作后,即使需要穿上重达35公斤的防爆服,坚定地向爆炸物走去,面临“死神”的挑战,他也从不后悔。

闫群说:“当我一次次穿上防爆服走向爆炸物时,我知道,我肩负的使命不允许我害怕和迟疑。”图为闫群进行拆弹训练科目之一——穿防爆服训练。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排爆队员留给人们的,往往是危险中逆行的身影。很多人问闫群:“面对炸弹时,你不害怕吗?”闫群总说:“当接到警情时,说实话还真没想太多,就是想快点把炸弹拆除,把损失降到最低。”在他看来,排爆特警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更是一份为保障全市安宁做贡献,值得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事业。

  多年来,他不仅曾先后圆满完成奥运会等多项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还先后代表北京市公安局参加了支援上海APEC和世博会、杭州G20峰会、广州亚运会等安保活动,为当地警方提供防爆安检技术支持。他还先后组织完成了排爆器材深度研发专题成果9项,并在全国予以推广。他参与编写的防爆安检专业教材《安检与排爆》课本,为此领域今后的业务培训提供了教学蓝本。同时,他还及时收集国内外相关爆炸信息、最新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掌握先进爆炸装置的组装原理、发火机理、拆除方法,为北京乃至全国提供了相对应的处置支持。

研究各种各样的爆炸装置是闫群的工作,同时也是他的爱好。闫群说,他热爱这份工作,也将其当作一生的事业去做。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闫群(左三)和队友们一起执行任务之前拍的“全家福”。图片来源:首都文明办

  有人问闫群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闫群说,排爆大队有一个传统,每当主排手穿上防爆服走向可疑爆炸物前,都要拍一张照片,以防不测。“当我老了退休的时候,翻开排爆大队历年来拍的全家福相册,看到里面的兄弟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涉爆现场处置中伤亡,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稿件来源:首都文明办、首都文明网) 

  编辑点评

  就像朋友圈里流行的那句话,岁月静好后面,一定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排爆特警”——他们的职业,决定了他们比一般人承受更多、付出更多。他们用过人的胆识和过硬的技能,用危险中逆行的身影,用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担当,烙下了一行行惊心动魄的足迹,守护着城市安定、百姓安宁、社会和谐。向他们致敬!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