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08 20:3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2月05日 T01 版 | 查看:1160次
12月1日至3日,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四川成都举行。作为大赛的承办方之一,团四川省委为大赛作了精心周到的组织服务,团四川省委书记刘会英也借参加大赛的机会,与大家分享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在艰苦的历练中得到长足发展的历程和感悟。
第一条辛路——发展回顾
为什么取名辛路,一是20多年来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艰辛而稳健的发展历程;二是近10年来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在大灾大难面前艰辛而曲折的挑战历练。这里,通过几个故事和大家分享。
故事一:我们建家了
从1993年铁路青年打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到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四川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青年志愿服务事业。20多年来,我们推动颁布省志愿服务条例,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组织网络逐步健全。特别是2001年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后,全省各地志愿者之家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83个县(区、市)均建有青年志愿者协会,82所高校、35家企业等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
为顺应互联网时代工作趋势,推动全省志愿服务信息化、体系化建设,我们于2014年推出志愿者网上之家——“志愿四川”志愿者服务管理云系统,让更多青年融入志愿大家庭。目前,“志愿四川”注册志愿者已达255万余人,每年线上发布活动1.3万余个,累计服务时长2400万小时。
故事二:有爱的品牌
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有大量中青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我们实施了“留守儿童(学生)关爱”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学习教育、个体安全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关爱。2007年,我们建成第一个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从那时起全省乃至全国留守儿童关爱志愿服务迅速发展。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建成留守学生之家5000余所,其中改造升级星级之家2159所。
为进一步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机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经过近十年探索,2015年我们启动实施“童伴计划”,通过建立“一个专职童伴妈妈、一个固定童伴之家、一套完善工作体系”的模式,将碎片化的留守关爱志愿服务变成常态化、专业化的关爱服务,把最初的关爱志愿者培育成为乡村社会工作者,建立起精准、专业、落地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品牌。项目开展两年来,全省建成“童伴计划”试点村165个,其中107个村分布于27个贫困县。“童伴妈妈”累计走访儿童9.2万人次,帮助解决儿童福利需求2.4万余例,并且经“童伴妈妈”劝说,已有300多位留守儿童的父母从务工地回到老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与此同时,我们每年还确定400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作为留守儿童专项志愿者,就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故事三:灾难的挑战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纷赶到四川,奔赴灾区参与救援。经历5.12特大地震后,很多志愿者与四川结下不解之缘,每当四川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志愿者们总是牵挂着四川。有一个叫张平的退伍军人,在5.12地震后,不远千里带着家人、工友,开着自己的挖掘机来到四川青川做抗震救灾志愿者,一待就是两个月;4.20地震发生后,他又带着工友来到雅安参与救灾,又是一个月;8.8地震后,虽然因特殊情况没能来到现场,但个人还是为灾区捐款2000元。张平的行为让我深深感动,很好地诠释了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据我了解,还有成千上万参与过5.12抗震救灾的志愿者留在了四川,经过近10年的成长,已经成为四川公益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008年10月,在这些基础上,我们牵头成立了省级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并在全省各市、县分别建立了支队、大队。同年,省委省政府立项支持此项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应急志愿服务队144支,覆盖全省绝大多数县区。这些队伍在后来的急难险重救灾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玉树地震中,四川应急志愿服务总队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故事四:协同的力量
如果说5.12抗震救灾时,志愿者的参与形式是以非专业化、非组织化的志愿者个体参与为主体,那么在4.20地震后,志愿者的参与形式已发展为以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团队式参与。随着大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涌入,灾区一线面临着生命通道堵塞、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无序参与、缺乏统筹等难题。为此,在省委领导下,我们成立了全国首个灾害应对社会管理服务平台——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负责接待、联络、协同、对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抗震救灾。服务中心成立后,第一时间就报备社会组织350个,吸引62家社会组织入驻,在物资发放、心里抚慰、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灾后重建期间,联系对接各类援建资金31.8亿元,对接公益项目1449个,有力有效服务灾后重建工作大局。
为了推动灾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经验从点到面、从应急到常态、从灾区到非灾区拓展,我们还率先探索建立省级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并逐步建立覆盖省市县乡的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体系,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服务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
有了这个工作体系,“8.8”九寨沟地震时,我们的志愿服务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趋于理性。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组织外,80%以上都是本土化的志愿者队伍。地震发生后,我们首先在前线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向社会组织和青年志愿者实时反馈灾情,把进入灾区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最新情况提供给抗震救灾指挥部,形成了“平时掌握—收集信息—发布需求—快速集结—有序参与—及时疏散”的青年志愿者有序有效参与救灾机制。据统计,“8.8”地震抗震救灾中,我们统筹了115家机构、2288名志愿者有序参与。
第二条心路——成长感悟
回顾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事业20多年的成长历程,有四点成长感悟跟大家分享。
(一)紧扣大局是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无论是常态下的留守儿童关爱、脱贫攻坚,还是非常态下的抗震救灾,四川青年志愿服务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始终把青年志愿者行动摆在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同时,四川青年志愿组织得到了党政的大力支持,极大促进了四川青年志愿行动的快速发展。如省委省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领导成立的省级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已累计实施公益项目420个,总项目金额3亿余元。
(二)精神引领是青年志愿服务永葆生机的核心要义
经历过多次特大自然灾害的救灾任务,四川青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内涵有着更为深切的理解,已将“抗震救灾精神”很好地融入到志愿精神中,并转化为日常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精神引领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志愿服务可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向上向善,进一步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
(三)开拓创新是青年志愿服务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
无论是第一个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的建成,还是“童伴计划”的实施,无论是“志愿四川”平台的推出还是“协力网络”的建立,四川青年志愿服务都伴随着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开拓创新。我们紧紧抓住这种新态势,2016年,在省内16个市(州)建立了社会组织协力网络,联系2400余家省内外青年社会组织,引领他们一起服务党政中心、服务青年发展,为进一步开展好团的工作和志愿服务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品牌打造是青年志愿服务提升实效的重要举措
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以重点特色品牌为牵引,不断通过优秀品牌项目争取各方支持,在参与社会治理、弘扬社会正能量,特别是在留守儿童关爱、灾后重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设置“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专项,连续三年每年派遣10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地震灾区;2016年启动“城乡社区互助计划”,在促进社区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组建百支“青年扶贫志愿服务队”,选配1600多名“四个好”青春扶贫专项志愿者在一线助力脱贫攻坚。
第三条新路——未来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这是对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要求、新期望。
(一)紧扣“新时代”,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更加有效服务党政大局
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动员四川青年在脱贫攻坚、抢险救灾、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及助老助残等重点领域取得志愿服务新成效。围绕脱贫攻坚“头等大事”,积极开展人才扶贫、公益扶贫,大力实施“青春扶贫志愿行动” “青春聚力行动”;深入推进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建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汇集青春正能量,唱响青年好声音;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特别是在青少年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进一步加强项目设计,有效助推民生事业发展。
(二)围绕“新青年”,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更加有力服务青年发展
发挥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引领性作用,做大做强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充分落实青年联合守信激励计划,让更多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中收获成长、收获幸福,实现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的衔接,实现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的衔接,实现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衔接,同时进一步通过青年志愿服务引领青年思想、凝聚青年力量、回应青年关切,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三)落实“新要求”,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以推进四川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为统领,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政策,为志愿服务提供制度保障;严格对标《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等法律制度要求,不断提升规范化水平,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