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04 20:2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4-21 | 查看:2138次
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一名普通职工,扎根生产一线整整30个年头。一间空旷寂寥的大房,一方浅浅的水槽,一池纸浆,一张竹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便是他的工作。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枯燥艰辛,周东红将看似单调简单的造纸工作做到完美至极,他用专注坚守、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诠释着什么是大国工匠、什么叫工匠精神。
不忘初心,在磨砺中坚定信念。18岁时,周东红因好奇宣纸“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奥妙而投身其中。捞纸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每天重复上千次相同的动作,其间的艰辛和枯燥令人望而生畏。周东红却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30年,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捞纸这一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执着。因为心中的这份热爱,他耐得住寂寞,终日以纸槽为伴,在他心中,捞纸是他的追求和责任,无关平凡伟大;每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都凝聚着他对捞纸的虔诚,对造纸的专注。
精益求精,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数十年始终如一的专注、一丝不苟的操作,再加上那股不服输的“较真”劲,周东红的捞纸技艺日益精湛,每张宣纸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一克,这就是他的手艺。但周东红并不满足于这些,他深知,随着时代的变迁,从事捞纸工作也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需求。如果一味按照固有模式来生产,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淘汰。“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这就是创新,就能够“匠心独运”。周东红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积极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试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肩负使命,在宣纸上烙下工匠魂。宣纸是众所周知的“国宝”,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则是我国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500年的历史,但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了保护好祖祖辈辈留下的智慧文化结晶,延续这项民族精神的血脉,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以老带新的“蓝青工程”,周东红肩负使命,勇挑重担,率先垂范引领团队,俯首甘当“园丁”,毫不保留地地把自己的全部经验手把手地传承给众多徒弟们,为实现宣纸可持续发展,培育后续人才,默默地为宣纸的传承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从“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周东红用高超技艺让宣纸成为艺术品,他本人也悄然成为业界翘楚,而光芒背后,是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是爱岗敬业的集中体现和升华。(王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