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旗:别叫我谷子地

发布时间:2017-11-14 21:55 | 来源:杭州日报 2011-01-02 23版 | 查看:2192次

  颁奖词

  从凡人到英雄有多远?是隔着千山万水,还是需生死相隔?我们想寻找一个答案。

  2010年末,一个背着草编的药箱,披一件红坎肩的程婴就这样蹦进了人们的视野。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俗气的春秋小人物完成了中国千年来对“信”字的诠释——托孤复仇。

  在影片《赵氏孤儿》中,程婴精神世界中的 “信”字背后无一不刻着三个字,那就是“不情愿”。

  这个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这种战战兢兢、一不小心勾勒出来的道德标杆才更加真实,更能传达出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心声,“平凡也可以高尚。”

  在2010的这个年末,就在我们身边,3个普通人也用一些奇特的经历完成了自己对“信”字的诠释——坚定信念,坚守诚信。

  他们分别是:弟弟代亡兄发工钱的信义兄弟、帮5位志愿军烈士“回家” 的河北农民李红旗、最后是西安渐冻人,张红。

  平头,黑黑瘦瘦,一件在任意路边摊都能淘到的T恤,37岁的李红旗站在那儿怎么看都只是一个普通的河北农民。按他的说法,自己过去最自豪的只是不抽烟、不喝酒,和老婆从来不闹隔夜的别扭。

  在过去的2010年,这个普通的河北农民一夜间被人熟知。他13年寻找抗美援朝烈士家属的事迹被人叫做“农民谷子地”(谷子地是电影《集结号》的男主人公),最近央视还拍了一部以他为主人公的纪实电影《回家》。

  名气大了,他的生活有没有变化?2010年12月28日,都市快报记者连线李红旗。

  第一次和记者通电话是在傍晚,打了一天工的李红旗正坐车,从定兴县固城镇镇区往国兴村家里赶。冬天天冷了,李红旗没法在家种地,就在固城镇里拉人力三轮车,一天挣几十块钱。

  第二次和记者通电话,李红旗在家里。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多了,这个农民早已轻车熟路,13年中寻找烈士家属的故事,他娓娓道来。

  13年前,本想在古玩市场淘货赚点外快的他,淘到了5张1951年签发的革命烈士证。本想把这些证件拿去倒卖,被父亲一句“这是烈士的东西,咱应该还给人家”给制止了。

  就在这种不甘不愿、犹犹豫豫的情绪下,这个农民踏上了筹钱替这些烈士证找家属的路。

  按照李红旗的想法,第一个就找河北省“磄河县”铁佛堂村烈士陈玉山的家属陈玉清。“都在河北嘛。那还不容易!”他没想到的是,这第一个家属就找了10年。河北省民政厅说,省内根本就没有“磄河县”。

  再找,得知香河县有个铁佛堂村,找到了陈玉山弟弟陈玉清。老人对李红旗说,哥哥陈玉山十几岁就和老父亲赌气离家,再无音讯。老父亲临终时还念叨这是个“逆子”。

  陈玉清把烈士证放在父母坟边,号啕大哭:“爹啊,哥哥不是逆子,是英雄啊!”

  这句话让李红旗觉得自己做的事有价值。

  电话中,李红旗喜欢自言自语,“我们总说缅怀烈士,到底该怎么缅怀呢?”“这事恰好让我碰上了,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于周围的人怎么想,我觉得无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李红旗的这些话,老婆徐艳华是不爱听的。就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她把丈夫教训了一顿,“我们家的情况又不算太好,你出什么风头?”

  这个时候,李红旗笑笑说:“我正接受采访呢,你给留点面子。”

  采访快结束时,李红旗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之前我说我为烈士寻亲,已先后花了2万块钱。实际不止这个数,我一共花了3万多。”

  隐瞒真实的数额是因为“怕媳妇儿跟我打架”。

  李红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喜欢说:“叫我李红旗,不要叫我谷子地。”

  本版撰稿 汪再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