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01 16:13 | 来源:沈阳晚报 2017-10-30 06版 | 查看:6214次
日前,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在吉林磐石举行了揭牌仪式。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的成立,不仅使得相关专家学者及25位抗联后代齐聚磐石,追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更促成一段佳话或者说是一个传奇:杨靖宇将军的“亲属”,在时隔85年后,重又相聚。
时隔85年 英烈后人重新聚首
吉林省磐石市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研究会成立之时,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民也来到了现场。他心里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通过这次研究会,能够见到杨佐青的后人。
当得知杨佐青的儿子、女儿也前来参加研究会时,马继民第一时间赶到了二位的身边。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英雄的后人们目光对视的瞬间,都从彼此的眼中读到了似曾相识。即使面容是陌生的,那仿佛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也将彼此的距离拉得很近很近。
“85年前,杨靖宇和杨佐青的握手,让我们成为‘亲戚’,85年后,我们的手终于又一次握在了一起。”拉着杨佐青儿子杨晓天、女儿杨晓青的手,马继民激动得眼泛泪花:“我的爷爷当年就是姓了两位前辈父亲杨佐青的姓,按常理,得称二位为叔叔和姑姑,这是抗日联军时结下的情义和亲情,这种亲情要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
当得知杨佐青的夫人还健在时,马继民表示,要尽快安排时间去看一看杨家奶奶。杨晓天和姐姐杨晓青也十分动情:“东北的抗联精神是我们父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中断,还要让我们的后代一直传承下去,同时还要将东北的抗联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来传承。”
历史回眸
后人回忆峥嵘岁月
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前身是1932年6月成立的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历经多次更名扩建,1936年6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是东北抗战将领中的杰出代表。
可为什么杨靖宇的孙子却姓马呢?这里面还藏着一段不为众人知的历史。
当年,杨佐青(原名杨奠坤)是中共在磐石地区组建的第一支武装力量的负责人,因为在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被秘密护送回哈尔滨治疗,因此,组织委派马尚德(当时化名张贯一)来领导这支抗日武装,为了能让马尚德在磐石地区迅速开展工作,组织上同意杨佐青的建议,决定让当时化名张贯一的马尚德,化名杨靖宇,以杨佐青哥哥的身份出现。
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其一,当时,队伍中有很多人是从“山林”武装过来的,还带着一些土匪习气,中途更换领导人,可能会让这部分人不认同、不服气,马尚德改名叫杨靖宇,以杨佐青的大哥身份出现,便于他迅速开展工作;其二,不想让周边地区的广大民众知道游击队杨政委负伤,以免影响抗日情绪;其三,也不想让日伪军和土匪武装知道内情,对游击队不利。
因此,马尚德以杨靖宇的名字到达磐石,迅速发挥自己的作战和指挥才能。在他的带领下,磐石红砬子山抗日游击队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不但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起来的第一支人民武装,还逐步成长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核心力量。 与杨靖宇并肩战斗
杨佐青其人其事
提起大名鼎鼎的杨靖宇将军,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曾经与杨靖宇一起并肩战斗的杨佐青,知道的人却并不是很多。杨佐青其名“佐青”有意义,“佐”代表的是共产国际情报组织中的杰出人物,后来被誉为“红色谍王”的“佐尔格”;“青”字代表的是苏军总参情报局的局长“彼尔青”。杨佐青为二战胜利与中国抗日事业做出过贡献。
中学时代杨佐青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满洲省委负责军事工作。1932年,他被派到吉林,组建武装队伍,组织抗日斗争。在一次和日军的战斗中负伤,返回哈尔滨治疗。接替他的是满洲省委的战友,后来大名鼎鼎的抗联英雄杨靖宇。1932年冬,伤愈的杨佐青被派往哈尔滨做地下情报工作,在此认识了张逸仙。1934年和张逸仙到莫斯科的苏军培训学校培训(杨佐青时年23岁,张逸仙40岁)。到该校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俄文名字。杨佐青叫“瓦尔德尔”(张逸仙叫“古斯达夫”)。
培训结束后,杨佐青回国参与谍报工作。
1942年9月16日晚,由于“苏联特工”的身份暴露,杨佐青被日军抓捕,送往司令部连夜受审(当然少不了严刑拷打)。杨佐青始终不受威吓,没有透露情报组织系统,但最后仍被送往日军设在中国的军事法庭,被判处8年的有期徒刑。1945年抗战胜利后,得以获释出狱。
1948年,杨佐青重回哈尔滨。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黑龙江外事处处长。1970年,杨佐青去世。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苏慧婷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