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发现崇高 ——评本报“身边的感动”专栏

发布时间:2017-10-19 22:06 | 来源:人民网 2013-08-12 09:02 | 查看:1802次

  陈利云

  3月22日,本报在要闻6版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人物报道专栏,旨在通过讲述普通百姓的感人故事,展示他们崇高的道德品格和精神风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崇尚和追求。质朴纯真的凡人小事,平实丰富的报道视角,朴实亲切的故事性表述,使栏目集可读性、感染力和新闻性、引导性于一身,既产生了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也为创新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了借鉴。纵观几个月来的栏目报道,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视角向下,挖掘凡人小事。近几个月的专栏报道,选材极为广泛,有15载划船接送学生的“摆渡教师”滕大韶、39年义务赡养17位老人的好人尹升、16年倾其所有培养200多名农村聋哑学生的何兴武、10年3000多次登临华山之巅用血汗钱养育一家老小的独臂背夫何天武……,也有抢救被洪水围困群众献出年轻生命的武警葛晓威、勇救被困乡亲的广西人武部长潘立强、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舍身救人的80后大学生军官纪晓飞、成功救援重大交通事故的汕头海军官兵……这些人物,既有几十年积淀的感人故事,也有瞬间呈现的时代风采;但他们引发读者感动的不是那些感天动地的伟业,而是常伴我们身边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凡人小事。他们或让人感动于亲情的温暖、或感动于敬业的无私,或是见义勇为的崇高、抑或是生命的坚守。

  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这些小人物的所作所为,每天都在发生,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去挖掘。“身边的感动”栏目贵在注重视角向下,通过挖掘身边小事,给普通百姓一个展示自己的窗口,且能够从小事中品味大爱,在平凡中发现崇高,将这些小人物的感人故事或动人瞬间生动地呈现给读者,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中拥有感动,在感动中提升境界。

  采访深入,情节生动感人。典型人物报道承担着感染人、激励人、教育人的特殊使命,只有通过深入扎实的采访,用记者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才能挖掘到真实的素材,使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有血有肉,从而使读者情不自禁地受到鼓舞和激励。“身边的感动”专栏推出近四个月来,稿件多由本报记者采写,从企业到部队,从乡镇到城市,从抗震救灾英雄到几十年如一日投身爱心事业的普通工人,从自强不息的大学生到默默无闻的志愿者,涉及领域非常广泛。鲜活的故事,生动的细节,每篇报道都见人见事,让人感动。这也充分体现了本报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职业素养。

  另外,也应看到,挖掘生活、工作、战斗在基层一线的普通人事迹,可用的素材很多。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把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样需要记者放下身段,深入实际,将人物生活中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部分加以呈现。比如,6月11日《张家增 人活着是为了奉献》一文,介绍的是邯郸市国棉四厂退休职工张家增,这是一个多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典型人物,可选择的素材自然不少,记者通过深入走访,最终选择从爱国拥军、修桥补路、扶危济困三个不同视角切入,将这个“好人”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文字生动朴实,充满真情实感,虽篇幅不长,却塑造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远近结合,凸显新闻特色。典型人物报道的选材视角非常广泛,可“远”可“近”、可“新”可“旧”,无论是终生的奉献,还是瞬间的感动,关键是要切实把人物的精神品格展示出来,使报道真正产生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的宣传效果。而“远近”结合、“新旧”搭配无疑会让报道更加“活鲜”,更具新闻性和时代特色。

  “身边的感动”专栏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玉树地震发生后,该栏目开辟了“抗震救灾英雄谱”子栏目,及时为抗震救灾过程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提供展示平台。文章多是来自灾区一线的报道,从优秀党支部到公安特警队,从无私无怨的志愿者到舍家救人的好所长,从千里驰援的好军医到全心守护群众健康的卫生院7姐妹……,有组织、有群体、有个人,感人的事迹,崇高的形象,展示的是无悔无憾的追求和奉献,无私无怨的品格和境界,使抗震救灾的主题报道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与此同时,舍身救人的80后大学生军官纪晓飞、成功救援交通事故的汕头海军官兵等事迹,都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件性新闻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光荣群体,我们的记者非常敏锐,及时追踪他们的英雄轨迹,很快便将他们的感人瞬间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内容既突出了报道的时代特征,也进一步提升了栏目的新闻性。

  版式简约,标题制作精心。“身边的感动”专栏除主稿外,还配有阅读提示、人物照片、主人公感言及亲笔签名等内容,有的还配发了简明扼要的快评,形成了简约协调的版面风格。但简约却不单调, 几个版面元素合理搭配组合在一起,就像一个大拼盘,通过线条与其他稿件分割开来,在版面上形成一个完整区域,更能有效吸引读者注意力,成为阅读高地。标题基本用黑体,处理突出醒目,制作也颇具匠心。像“我只是干了该干的”、“看到了,赶上了”、“他比亲兄弟还亲”、“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等,都是口语化表达,朴实直白,亲切感人。而像“葛晓威 洪峰浪尖上的青春之歌”、“张亚莉 高原上的格桑花”、“刘鹏 我有‘隐形的翅膀’”等,则巧用比喻,赋予人物更为鲜活立体的形象特征。朴实的表达、真情的赞美,许多标题栩栩如生,充满表现力,也契合栏目的整体语境和风格。

  (原文原载于人民日报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0年第23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