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普通人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

发布时间:2017-09-18 12:40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7-09-18 第8版 | 查看:899次

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什么说是重大课题呢? 

  我们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道德建设如果搞不上去的话,我们经济建设的一些成就,可能最终都会丧失。 

  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确实是很难做的事情。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跟经济建设的规律很不一样。经济建设现在有很多理论、很多模式,你投入哪些要素,就直接产生什么样的经济的增长。但是道德建设没有那么多理论和模式,现在我们很难说投入哪一种要素,就能把地方的思想水平、道德境界提升到某一个水平,这个具有不确定性。 

  现在关于道德建设路径是众说纷纭,比如有些学者觉得传统文化对于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他们现在主张让小学生来学论语、读三字经,觉得这样就可以通过熏陶形成道德。但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素养才是立德的基础,因为科学素养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实事求是融入自己的灵魂,那么他的道德修养也不会差。所以他们主张在小学阶段要进行科学常识的教育,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 

  我觉得这些争论可能都表明,我们对道德建设的规律还一直处于探索中,也说明道德建设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大。 

  有些人片面地强调道德的自主性,结果就发展了道德的相对主义,似乎道德永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和错、是和非界限越来越模糊。还有一些人走向了道德虚无主义,传统道德对这些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小。这些挑战恰恰说明,加强道德建设是必须高度重视的时代命题,我们绝不能回避。 

  回到我们今天的德清现象,我觉得德清现象是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一种探索,德清现象给我两点比较突出的感受。 

  第一,德清现象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含的道德力量,建立了我们的道德自信。道德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尤其是在当前新媒体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社会上跟道德有关的现象很容易就引起受众的关注,很容易成为舆论焦点。 

  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在道德方面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不能说在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就厚此薄彼,也不能说西方人的道德素质就比我们要高。 

  从德清现象可以看到道德自信。道德自信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说我们中国人没有道德自信的话,又怎么可能有文化自信呢? 

  第二,德清现象启示我们,道德建设关键要让普通民众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形成道德自觉。这些设立奖项的人,大部分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人,有不少人是经济不太宽裕的。这些人在道德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就启示了我们,道德建设是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 

  发挥普通民众的道德主体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撒手不管,其实政府在道德建设中一直肩负着重要职责。在德清现象中,政府好像退在后面,但其实是新形势下政府在道德建设中加强作用的一种引导方式,并不是不为。 

  ——叶帆(人民日报理论部部务委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