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糜烂”这个词,你的误解有多深?(图)

发布时间:2017-09-11 20:53 | 来源:上观新闻 2017-07-16 08:19:33 | 查看:853次

  乍一听到“糜烂”二字,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恶心的画面感,感到这是相当严重的疾患。事实真的这样吗?

  又到体检季,56岁的张先生拿到体检报告却有些傻眼,他在医生建议下做了一次胃镜,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张先生没有去找医生解读,自顾黯然回家,茶饭不思。一家老小一听消息立刻将当天的娱乐活动全部取消,以为家人得了重症。

  其实,这是张先生一家对医学术语的误解。

  ► 谈“糜”色变真的没必要

  人们乍一听到“糜烂”二字,通常脑海中会浮现出恶心的画面感,并感到这是相当严重的疾患,简直病入膏肓无法医治。华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丁伟群也屡屡遇到为此一脸愁容的患者。

  而事实上在医学术语中,“糜烂”一词是英语“erosion”的中文翻译,如胃部糜烂是指胃肠粘膜非常浅表的破损,且破损不超过黏膜肌层。当破损超过了黏膜肌层,就是“溃疡(ulcer)”了。   

  有的人认为溃疡小而深,而糜烂大而浅,丁伟群对此并不认同,溃疡确比糜烂累及的黏膜更深,但都可能有大有小,两者在临床上也都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还是需要进一步检查以鉴别。

  而张先生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其实就等同于旧称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一直在对慢性胃炎的诊疗意见进行更新。2012年最新的决定意见是将慢性胃炎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诊断时也会注明内镜检查时发现的糜烂、出血、胆汁返流等征象。

  丁伟群说,“糜烂”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些健康人胃粘膜也可出现零星的糜烂灶。被诊断者应即时查明病因,对症治疗。

  ► 妇科“糜烂”并非一定要治疗

  还有一种“糜烂”目前已经从疾病家族中去除,就是常见于妇科病广告的宫颈糜烂。

  这种听上去很吓人的“病”在2008年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中就已经被取消。不过在部分医院的体检报告上,人们偶尔还是会看到这个名词。目前已经明确,这是一种生理现象,而不是病,更多时被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

  以前为什么会被称作“糜烂”呢?华山医院北院妇产科主治医师曹瑞勤介绍,在宫颈口的地方有一“鳞柱交界区”,上方是柱状上皮,下方是鳞状上皮,当受到激素或外界因素的影响时,柱状上皮就会向下生长,即“柱状上皮异位”,当柱状上皮显露较多的时候就会露出皮下的血管,显得那里颜色发红。

  “‘宫颈糜烂’(宫颈上皮异位)不需要任何治疗。”曹瑞勤说。“如果合并有炎症,才需要相关处理,和宫颈癌也没有直接关系,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长期持续感染才是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宫颈糜烂’不一定得宫颈癌,‘不糜烂’也不能排除宫颈癌。定期的进行宫颈TCT+HPV筛查是每一个育龄妇女应该重视的。”

  ► 别被“肿瘤标志物”吓着

  除此之外,人们容易被吓到的还有肿瘤标志物。华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医师冷海燕解释,统计学上使用了“敏感性”和“特异性”这样的术语。当化验结果表明病人患有恶性肿瘤而该病人确实患有肿瘤的情况很多, 但事实上,目前没有一个指标可以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达到100%。所以人们不必因为肿瘤指标比正常值稍高就以为自己得了肿瘤。这需要医生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说到底,体检报告还是要交给专业的医生解读,不必自己先吓着自己。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