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5-09 10:03 | 来源:新浪网 2008年12月09日00:41 | 查看:2275次
■推荐理由
一个依靠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用自己的大爱将无依无靠的人聚到自己身边,五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拼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他始终在重复一句话“小猫小狗我都爱惜,何况是人呢?这些都是生命,我再穷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在街头流浪。”
■事迹回放:都是可怜的生命
2008年9月19日,一个患有脑炎的男孩住进了邢台市人民医院,迫于贫困,他们向社会求助,一个特殊的家庭走进了人们的视线。魏金球,南和县左李召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今年73岁,是这个特殊家庭的一家之主,老实本分的农民本性让他不善言辞,从邻居和知情人的言语中透露出这个家庭的来历。
魏金球(后右一)与家人合影。记者卢玉辉/摄
老魏年轻时由于成分比较高,年龄已经很大了,可一直娶不上媳妇,哪个姑娘也不愿意嫁给成分高的人,老魏一直靠打零工过日子。“那时候,经常在邢台、任县、南和来回跑,哪儿有活就去哪儿,后来遇见了当保姆的刘明珍。”魏金球告诉记者,当时刘明珍在邢台当保姆,干了四五年,但是没挣到一分钱,后来身上生了疥疮被撵了出来,老魏看她可怜给她治好了病,刘明珍就跟了老魏。
刘明珍是最先走进这个家庭的,她靠捡垃圾增加一点家里的收入。1996年的一天,刘明珍像往常一样出去捡垃圾,当她走到一家医院的垃圾堆时,看见垃圾堆上有几只狗正围着一个破箱子在闻,刘明珍过去一看,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女婴,身上还带着脐带,没有犹豫,她就把小家伙抱回了家,这个女婴就是二女儿魏信芳。
2000年的一天,刚刚四个月的魏顺江(小名川江)被遗弃在邢台,刚好让从这里下车的魏金球看到,魏顺江也成了这个家里的一员。梅英是家里最大的孩子,也是过来最晚的。梅英的老家在陕西,她只记得6岁的时候跟着舅舅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舅舅对她说带她找妈妈。据梅英讲,妈妈找到了可并没有找到她的幸福,妈妈对她用过烧红的铁钳子、皮鞭,还光脚站过钉板,能用的方法都用过。“什么样的罪我也受过,前面这几颗牙都是假的,是妈妈用钳子掰下来的。”梅英指着自己的门牙说。
2008年,五个可怜人组成的家庭又有了新的变化。9月初魏顺江突然发烧不退,几天后他的病情加重,不能吃饭、不能说话、身体也不能动弹,后来经医院确诊为病毒性脑炎。为了给孩子治病,魏金球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花光了村民的捐款,花光了好心人的资助,但是魏顺江的病情依然没有大的变化,救子心切的魏金球又把孩子送到了北京军区总医院。
■人物回访:一门心思给孩子治病
10月28日,魏顺江从邢台市人民医院出院,魏金球借了一些救命钱之后直接带着他去了北京,希望能用好的医疗条件挽救孩子的生命。记者联系了和魏金球在一起的梅英,在电话里梅英告诉记者,现在魏顺江的病情出现了好转。“他现在能哭也能笑了,胳膊腿还不能动,说什么话他都明白,就是不好好吃饭,在北京一个多月,妈妈有时候过来看看他,前几天把家里的羊都卖了,又凑了一部分钱,钱都给了医院,我和爸爸每天凑合着吃一些东西。”
由于病情不见大的好转,很多人都劝魏金球放弃对小顺江的治疗。“好多人给我说过,有的医生护士也说过,不要让我再给他治病了,像这种病很难治好,不如把他送进福利院,生死由命吧,可是我放不下他,从小一点点把他喂大,现在有病了就把他再扔了,我做不出来,不管花多少钱,能治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魏金球在电话里说。
虽然小顺江的病情没有明显的好转,但一直有好心人在对他进行资助,据梅英说,在北京的这段时间不断有人给他们捐款,已经捐了近万元,全都用于治病,医院每天对小顺江进行康复治疗。除了魏顺江外,让魏金球放不下心的还有梅英,“这么大了还没有户口,出门、工作都不方便,回去还得给她上个户口。”魏金球说。
魏金球告诉记者,对于孩子的未来他没敢想太多,自己的年纪已经大了,在有生之年会尽力地照顾他们。
■报道影响
在本报的报道下,这个特殊的家庭为世人所知,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让一个幼小的生命得到延续。河北电视台、北京晚报都曾经予以关注,更多的好心人对这个困难的家庭,对魏顺江予以帮助,邢台市人民医院为其免去大部分治疗费用。
■报道回顾
2008年10月6日《五个苦命人拼起一个温暖的家》
2008年10月10日《小川江已过危险期好心人送来救命钱》
2008年11月11日《小川江进京治病》
■读者感言
魏金球的行为让我感动,我愿意尽我现在的力量帮助这个家庭。——爱心人士赵忠义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