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诚信晚不得”说开去

发布时间:2017-07-01 19:54 | 来源:中国军网 2014-09-25 第06版 | 查看:1078次

李 鹏

河南七旬老人花书增因轻信他人被骗而使经营的面粉厂倒闭,欠下200多户村民50多万元贷款。17年来,花书增把退休金、打工挣的钱和儿女们给的生活费攒在一起,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点还债,他的诚信之举被媒体报道后,反响强烈。面对镜头他说:“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

《礼记》有言:“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意思就是,金银玉帛不能算作宝贝,真正的宝贝应该是忠信。七旬老人打工还债17年,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更让“诚信”两字熠熠闪光。在当今社会,像“还债老人”花书增这样的诚信者不乏其人,如被称为“诚信哥”的河北青年刘金印,父亲突发疾病身亡后,他在清理遗物时发现还未还清的信用社贷款单,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没有听从他人“人死账黄”的劝告,靠勤劳的双手打工替父亲偿还了债务。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承诺,让人们看到了对诚信精神的坚守,感受到了扑面而来温暖备至的真诚。正是这一个个感人的事例让我们坚信:诚信,其实并未走远,就在我们身边。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开始趋向功利,趋向现实,认为诚信是迂腐的表现,是“傻”和无用的代名词。于是,当社会上假冒伪劣频频被曝光,当学术造假屡禁不绝,当老人跌倒不敢扶起……人们不禁追问:诚信究竟去哪儿了?正是有这样发自内心的呼唤,才有人们对诚信品质的推崇和支持。有人说,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的确,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有些人虽然经济拮据,但很多人都乐意与之相处;而有些人尽管非常富有,却时常抱怨没有真正可以信赖的朋友,这往往就是因为诚信上的差距。“还债老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诚信者的丑陋、卑劣和渺小。而“还债”背后沉甸甸的诚信精神,是最有生命力的道德标杆。诚信的重要性,不单单是个人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更是一种能够把理想、信念、价值观与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兼容到一起的调和剂。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古往今来,诚信都是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讲诚信,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光辉,也是时代发展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期盼他人诚信,不如首先诚信待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肌体的组成因子,都是感知和传播诚信的载体,只有人人诚信,社会才会诚信。所以,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以“众人拾柴”的努力,积极营造不能、不愿、不敢失信的氛围,让守信者受益,让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而无立足之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