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论:“诚信晚不得”应成官方共识

发布时间:2017-07-01 19:57 |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4-08-11 08:19:00 | 查看:915次

朱永华

“言不信者,行不果”,“失信就是失败”,古今中外,诚信都是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然而,当假冒伪劣频频曝光,当学术造假屡禁不绝,当老人跌倒不敢扶起,人们不禁追问:诚信去哪儿了?“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期盼他人诚信,不如首先诚信待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营造不能、不愿、不敢失信的氛围,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据8月10日《人民日报》)。

  这是《人民日报》8月10日“诚信中国”开栏的一段话,第一篇所报道的内容,是关于河南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年过古稀老人花书增打工17年还债的故事,退休老人花书增轻信熟人的忽悠,将乡亲们在自家面粉加工厂存放的价值数十万元的余粮,连同自己生产的面粉被骗光,一时间背负200多位乡亲共计50余万元的债务,在骗子重病去世挽回无望的情况下,花书增一家省吃俭用,通过各种打工方式17年,终于一笔笔归还了乡亲大部分债务,剩下七八万元的余债,花书增计划用两年时间彻底还清,用诚信再次赢回乡亲们对他的尊敬,“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也就成了老花还钱时说的最多的话。

  简短的一则报道,无法还原17年还债的艰辛,但老人对诚信的这份坚守,依然让人动容;更让人们看到了诚信的闪光与可贵,与老人这份诚信形成巨大反差的不仅是社会某些人的诚信缺失,一些政府部门的诚信尤其让人汗颜;曾有媒体报道,有记者在西安、长春和武汉等城市调查采访时发现,各城市无人售票公交车遇到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乘客投入的各类一元“奇葩币”,甚至有公交车司机现场抓住一位故意将一元纸币撕成两半用的乘客,以至于让人很多人质疑诚信已经“不值一元钱”。而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官员,更不拿政府的诚信当回事,不仅政策朝令夕改,拍胸脯承诺转脸不认账,还把“新官不理旧账”奉为准则。这些失信行为与老人17年打工还债相比,着实有天壤之别。

  在社会生活交往中,诚信是立身之本,有些人虽然经济拮据,但很多人都乐意与之相处,而有些人尽管非常富有,却时常抱怨没有真正可以信赖的朋友,这就是诚信之差;河南这位花书增老人,17年前依靠个人的诚信,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愿意把家中的余粮放在老花的面粉厂存放,最多时达到200多户。在遭遇骗子骗光,却又发现骗子重病死亡之后,老人完全可以向骗子家属追索,即使追款不成也可以将自己的责任全部推倒骗子家庭身上,不偿还这些债务,乡亲们也是“有苦说不出”,但老人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打工挣钱一笔一笔偿还,甚至将拆迁补偿的10多万元顶着家属儿女的非议也全部用来还账,老人这种以诚相待的风格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理解,诚信也让他更受到人们的尊敬。

  做人要有最基本的诚信,而作为履行职权的政府部门更应当视诚信为立政之本,尤其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政府部门,更应当“吐口唾沫是个钉”,只有政府讲诚信,才能赢得百姓群众的信赖,政府所说的每一句话,才能够成为百姓群众的“定心丸”。一些政府部门所说的话总是让群众“老不信”,主要原因就在于诚信不足,曾有媒体报道,浙江台州人屠仁华在江苏淮安徐溜镇经商办企业,在镇政府困难的时候借给其100万元,此后两三年时间里多次索要未果,甚至为讨回欠款还差点挨了镇政府官员的拳头。据《经济参考报》日前报道,在广西、广东、山东等一些地方政府采取施工方垫资、BT项目、合资建设等方式,进行市政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因财力困难等原因拖欠施工方债务,造成部分施工方陷入困境,这些“政府债主”多次讨债未果,不得不借高利贷支付农民工工资和债务利息,有的不堪重负濒临破产,有的甚至轻生自杀。可想而知,这些地方政府如此不讲诚信,老百姓又如何对他们的话“买账”?

  其实,政府部门的诚信度如何,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诚信度的“标尺”,甚至体现出大部分人的个人诚信,用老百姓的话说,政府都说话不算数,还指望老百姓说话算话?这就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基层政府不仅要处处讲诚信,更应当把花书增这句“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视为共识,各基层政府的诚信加起来就是国家和全社会的诚信,“诚信中国”其实就是全国基层政府和全国公民诚信的“和值”,因此,“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更应当成为官方共识,百姓的账可以欠,还账可以晚,但诚信无论如何也“晚不得”。(朱永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