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3-06 22:51 | 来源:沧州新闻网 2008-5-5 14:19:50 | 查看:1072次
在潘秀芬眼中,雪白的棉花不单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重要经济作物,更是棉农的希望与未来生活的保障。
1992年潘秀芬大学毕业,来到沧州市农业局棉技站工作,从此与棉花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对农村特别熟悉、亲切。”潘秀芬告诉记者,她深知农民种田的艰辛和对科技的渴求,深知自己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上班第一天,潘秀芬就到东光县找王镇了解棉花的生长情况。在工作中,她努力克服了女同志的诸多不便,坚持到生产一线,白天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晚上加班加点,查阅资料、整理材料,每年下乡天数都在100天左右。
2002年,潘秀芬根据沧州棉花生产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制定全市棉花生产技术规程,推动棉花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设想。但是,制定规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沧州没有先例,也没有数据资料可以借鉴。为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适合沧州棉花生产情况的栽培技术规范,她查阅了我市几十年的气象资料、土壤普查资料,调查了沧州的水资源情况,并深入乡村与广大棉农进行座谈,拜访省农业厅、省棉花研究所专家,之后又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间实验工作,最终形成了《公顷皮棉产量1500公斤以上春播优质棉花栽培技术规程》等三项技术规程,填补了我市没有抗虫棉栽培技术规程的空白。
十多年来,潘秀芬致力于棉花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普及,把自己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棉花事业,为沧州棉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获得了国家、省、市的多项荣誉奖励,是河北省“百名专家兴农村”服务团专家。2008年,潘秀芬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