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6 21:19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2017-03-05 08:45:01 | 查看:7815次
(中国好人网左浩仁配图)
气场
是岁月给努力者的馈赠
今日(3月4日)上午,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傅莹作为大会发言人,
第五次亮相“接招”。
70 分钟回应 15 个问题,
在众多中外记者面前,
穿过长枪短炮和无数眼神,
她一如既往地优雅微笑,从容应对。
“道理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
“美国社会对中国普遍不那么了解,
希望你们多注意中国的新故事”
……
有章法、有个性的傅式回答,
再次圈粉无数。
先来回顾下今天的“傅式”金句↓↓↓
直面雾霾问题,
回应公众期待:
解析军费开支,
展现大国自信:
回应领土争端,
论证实事求是:
立足长远未来,
解释邦交友好:
务实外交态度,
表达中国立场:
回应税费改革,
正视现状矛盾:
讨论女性权益,
表态落到实处:
应答中美关系,
展现大国自信:
一路走来,
傅莹的金句还有这些:
视频来自微信公众号:南方都市报(nddaily)
视频制作:南都记者 李克川 莫津津 实习生许燕玲
谈笑间怼翻西方政客,
这是公众给傅莹的概括;
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
这是傅莹对自己的要求。
之前,在“东亚安全与朝鲜半岛”分论坛上,
面对西方学者和官员的“百般刁难”,
傅莹的回应,柔中带刚,不卑不亢。
回顾↓↓↓
首先发难的,
是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奇普曼。
他称:
亚洲国家军事发展快,军费庞大,2012年超过欧洲,2016年达到后者的1.3倍。其中,中国军费最高,是日韩总和的1.8倍,是其他南海沿岸国总和的3.7倍,位居亚洲首位。
傅莹机智而不失风度地“怼”了回去:
的确,
当北约要求成员国将军费提高到GDP的2%的时候,
却对中国1.5%指手画脚,
大写的双标,
让人笑而不语。
而傅莹的回答,
柔软中蕴含着力量,
让对方哑口无言。
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分论坛上,
针对各种质疑和发难,
傅莹也都是从容回应、落落大方。
当谈到朝核问题时,
傅莹被问道
“中国是否已对前盟友朝鲜失去了控制?”
呵呵,
傅莹微微一笑,
娓娓道来:
这笑容!这措辞!
典型的“杀人于无形,四两拨千斤”
温柔的语调背后,
是严密的逻辑,
是坚定的立场,
“绵里藏针”而掷地有声。
作为傅莹的“头号迷弟”,
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不避嫌地以“好友”相称,
还多次分享他和傅莹学术会议上的探讨。
能和各国政要谈笑风生的傅莹,
语言自然是她的长项。
她熟练掌握了英语、法语和罗马尼亚语,
同时!
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
中国第一位驻大国女大使,
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
而这一切,
来得并不容易。
傅莹16岁的时候,
父亲阿民因“文革”蒙冤入狱,
她不得不在最美好的年龄辍学下乡,
在内蒙古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广播站劳动,
一待就是3年。
乡下的艰苦环境并没有使她放弃学习,
反而越挫越勇,
并最终自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上山下乡的艰难岁月
磨练了她吃苦、坚毅的品性。
毕业后,傅莹就去了外交部担任翻译,
一干就是十年。
期间她还陪同邓小平接见过撒切尔夫人。
在这张常年出现在高中历史课本的照片中,
坐在撒切尔夫人身后的,
就是傅莹。
1985年是傅莹的人生转折点,
她被公派到了英国肯特大学,
修读国际关系学硕士。
就在这一年,
傅莹跟英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英国的了解,
使她在2006年重返故地,
担任中国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到了伦敦。
因为所谓的“西藏问题”,
受到了干扰和阻挠。
事件发生后,
身处伦敦的傅莹,
以大使身份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
名为《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饱含深情的文字里,
是傅莹对事实抽丝剥茧的论述,
更是她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在返回机场的大巴上,北京奥组委年轻的女士们,包括前奥运冠军乔,都坚定地认为是全英国的人在跟她们作对。一个女孩说,"这哪里是养育了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国家啊!"另一个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说服他们,但从她们潮湿的眼睛中我明白,我没有做到。
那些大声抗议和示威的人里,很多可能从来没有去过西藏。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关于西藏的信息也很充足。每年有四百万游客到西藏观光旅游,过去五年,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长了83.3%。2006年,西藏全区有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50多万人。西藏有宗教活动场所1780余处,平均每1600人一处,比英格兰地区每3125人一座教堂的比例还要高。
我在英国的这一年里,深感外界对中国的报道比80年代中期我在英国留学时多多了。大多数的报道还是贴近中国的实际的。中国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因为这篇文章,
“FuYing”这个名字,开始被西方媒体、学界所熟知。
英国学者,Leslie Vinjamuri博士
在推特上不遗余力地帮傅莹“吸粉”
还有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直言,
傅莹就中美关系撰写的文章充满智慧。
作为外交官员,
傅莹在着装方面,
也格外凸显“东方气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外交场上的长枪短炮背后,
并不是简单的针锋相对,
而是对国内国际大政方针的精准把握、
对中外不同语境表达体系的融会贯通。
过硬的心理素质,
扎实的专业技能,
一样都少不了。
难怪傅莹会得到苛刻的海外政界媒体的认可,
并被称为“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
时光无言,
岁月让她的头发越来越白,
但她却活得越来越漂亮。
这才是真正的女神吧。
资料来源:新华网 环球网 观察者网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