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当代道德高地的路径图 解构“浙江价值观”的人文底蕴

发布时间:2017-03-05 12:55 | 来源:钱江晚报 2012-06-09 A0004版 | 查看:940次

学者解构,“浙江价值观”四个词的人文底蕴

  这些词,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穿行而来,承载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先人的锤炼和践行中,它们在当下,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在此,我们请来了董楚平、赵福莲、郑显理三位人文学者,解读这四个词在历史的演进中,所承载的意义和故事。

  “孝子出忠臣” 就是中国人务实观的衍化

  中国人最务实了,大家讲究实实在在的努力,极少想入非非。

  在历史的演进中,我们看到,中国人信奉天地,供奉祖先,很实在,不像其他文化将感情放得那么远。这种务实的文化熏陶,让中国人重视家庭、孝义。

  “孝子出忠臣”,就是务实衍化出来的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积极意义。

  信,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子就很重视。信,是忠信、诚信,是真诚的态度。

  崇学就更不用说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最为突出,特别是春秋战国以后。

  古代的科举制度,常被批判为落后。其实,客观看待的话,它是当时最先进且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才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俗语。读书改变社会地位,对当时的社会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传统戏曲故事中,我们常看到才子佳人的故事。从另一角度而言,这恰恰体现了中国人对读书的推崇。

  当然,古代社会对读书的崇尚,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过于重视人文知识,忽视自然科学。这方面,西方国家做得比较好。

  对于人性的善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讨论很多,如《孟子·告子上》、《荀子·性恶》、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各有不同的看法。

  我的观点是:人性是不一样的,有善有恶,有天性,也有后天的改变。但对向善的追求是不变的,这置于整个世界,都是一样的。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 关于守信的成语见证中国人的品质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务实,它是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推崇。

  汉代著名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世人重名轻实,遂形成“名不副实”的情况,一旦名实不相符,便会出现许多弊端。

  历代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不仅在理论上有建树,在实践中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明代的李时珍走遍名山大川,收集民间药方,并一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

  至于守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之语,可见其重要性。

  诚信是一个人必备的优良品质,人无信,不足于立世。

  有一则古代守信的故事很有意思:吴国宗室季札出使北方诸国,途中访问徐国国君时,得知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宝剑,但这柄宝剑是使者必备之物,代表一个国家,不能随便赠人。

  于是,季札心里向徐君许下诺言:“等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贵国,定将宝剑赠送于您。”

  当他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他的墓前,将宝剑挂在墓前的树上。随从者说,人已死,赠剑何用?他说:“我在心中早已答应将此剑赠送于他,如今他虽已离世,但我不可因此而改变我的承诺。”

  守信,有时候比生命更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习,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可见,学习之重要。

  我国自古崇文好学,耕读传家。古人好学,故有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囊萤夜读等故事。

  《论语》里有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而且,还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中有思,思中有学,如此才能学有所成。

  学以立身,习以养德。人不学,不知义。所以荀子一生“劝学”,说:“学不可以已。”

  古人重善,《论语·述而》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句。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一生下来,自然是善良的,但随着岁月的增加,世俗的东西渐渐地污染了人的心性。

  什么是善?通俗讲,利他之行即善,自私自利即恶。

  古代有个桂惟贤,曾对人说:“儒者之用心,必欲有以济人。不能为良相,必为良医。”

  意思是说,一个读书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帮助别人。不能成为好的宰相,就一定要成为好的医生。他说到做到,一心研究医术,成为一代良医,救人无数。

  “耕读传家”,是崇学在民间的具体化 “上善若水”,这种文化一直滋养着我们

  务实来源于中国的农耕文化。

  农民脚踏实地,守天时而动,春耕秋收。说到底,这是对于客观规律的遵循,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

  守信,是立足当下的诚信。在我看来,它在家庭生活和经济交往中都非常重要。

  家庭生活中的诚信,就不用说了,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中,对“信”的遵循,更为重要。

  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出的今天,我们该从前人那里学学守信的精神,胡雪岩曾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

  这就是“信”,放在当下,它依然不过时。

  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中,崇学的思想一直占据重要位置。

  殷商时期是政府推行,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将读书求学这一行为从贵族引渡到平民阶层。

  我们一直说“耕读传家”,说的就是崇学在民间的具体化。

  善,是一种价值评判。道家说上善若水,就是告诉人们,最极致的善,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当下社会,浙江亦不缺少善的事迹。浙江的人文底蕴深厚,自吴越起,这深厚的气韵一直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打造当代道德高地的路径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