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22 10:36 | 来源:人民论坛 2010年第17期 | 查看:2784次
刘永鹏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而不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 职业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时,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命题,并先后多次强调了这一问题。
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①显然,恩格斯在这里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并且,这里说的“才能”是指劳动才能。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确切含义时,着重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如果说劳动的变换现在只是作为不可克服的自然规律,并且带着自然规律在任何地方遇到障碍时都有的那种盲目破坏作用而为自己开辟道路,那么,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②这就是说,劳动者的劳动经常变换是现代生产的自然规律,从而承认劳动者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能力是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可见,不能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绝对化的理解,“全面发展”既不是指所谓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也不是指所有能力都得到发展。
不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误解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如上所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是劳动者的劳动经常变换这一现代生产的自然规律所要求的,它在已经建立起现代工业技术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就出现了。它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虽然存在历史上的联系,但并不等同。“人的全面发展”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亦即“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同一概念。
马克思在《1857-19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力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③这里,马克思首先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是“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社会条件下,亦即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中的个人。而后指出它“是历史的产物”,即“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而这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充分发展的结果,但资本主义生产则“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可见,“全面发展的个人”“这种个性”,同“能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不是一回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大工业的本性”论证“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历史必然性,“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④不难看到,所谓“全面发展的个人”,从生产劳动方面上看,就是“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亦即劳动能力多方面发展从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而从“这种个性”方面上看,就是“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人。因此,“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个人”“这种个性”,是指如上述已经“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因此,“全面发展的个人”“这种个性”同已经消灭了旧分工社会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直接关联,“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一种个性,是指每个人都摆脱了旧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给人们造成的片面性,从而成为“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社会条件下的“完全的个人”,即每个人都把体力劳动和各种脑力劳动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必须注意到,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也不存在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仍然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依然存在,劳动还“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正是由于如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及其现实意义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只有多方面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才能适应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流动和劳动者的全面流动性这一由大工业本性决定的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需要。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为自己的子孙创办了工科学校、农科学校等等,但这仅仅是为了顺应现代生产的内在趋势,它给予无产者的只是一点点职业教育。……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必将在人民的学校中实行实践的和理论的工艺教育”,即“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将使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个人”亦即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未来教育”中实现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定范围内和一定限度下的人的全面发展,是资产阶级“给予无产者的只是一点点职业教育”情况下实现的。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当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不仅在国民教育中坚持“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基本方针,还要“在人民的学校中实行实践的和理论的工艺教育”;同时,对劳动者大力进行职业教育,而不是“只是一点点职业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而且是解决当前就业难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上述可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统一,因为只有“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才能适应现代生产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需要,才能真正作为“主体”存在,才能发挥出“首创精神”。同时,“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就能够从根本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作者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
②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34-535、5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500、496页。
延伸阅读
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综观二战以后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大体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脉络:一开始都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到了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矛盾的突出,人类发展增添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继而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又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八十年代后,随着人权的兴起,人类发展又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幸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应运而生并受到普遍关注。60余年来,由“物”到“人”,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
在这方面,阿马蒂亚·森提出的“人类发展能力理论”值得重视。按照这一理论,发展的本质在于扩展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即人们过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以及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状态的能力。这里的“过”、“做”、“实现”是人自身自由发展的三大重要支点。以人的能力扩展和生活质量提高为核心的人类发展理论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结晶。中国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它作为现代发展体系的核心,是与人类现代发展理念内在相通的。(节选自常修泽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论当代中国“人”的自身发展问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