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上前线,采写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图)

发布时间:2017-02-22 11:16 | 来源:重庆晨报 2016-1-19 05版 | 查看:1789次

做新闻就要舍得吃苦  

李启科

  重庆晨报:你有什么和年轻人分享的?

  李启科:我从小就羡慕会写作的人,但多年尝试写作后,深知自己没有这个潜在的文学素养。但是作为军报记者,我认为自己有新闻敏锐度,抓得住点子。既然如此,我就将毕生精力献给军队新闻事业。

  重庆晨报:你有什么建议给新一代的年轻媒体人?

  李启科:你选择了新闻业,就要舍得吃苦,才能抓到好新闻。不能凭空在家想象,要沉下去。

  他冒死上前线,采写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李启科从《前卫报》社长一职退休后,还为家乡忠县写了一首县歌

  人物

  李启科,1945年出生于重庆忠县。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原社长。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曾采写过《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等有较大影响的作品。撰写出版了《新闻采写漫谈》等多部新闻业务专著,曾荣获全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提名奖”。

  如果不是新闻佳作《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李启科。人们也不会知道为了追逐新闻梦想,他入伍近40年,深入前线,完成了一系列精彩报道。

  70岁的李启科,声如洪钟、精神矍铄。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但依然为梦想笔耕不辍。

  不久前,这位70岁的军报资深新闻人在济南军区大院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先留校工作22岁当兵

  “曾经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现在是书法爱好者。”当有人问及李启科的职业,他总是这样诙谐地回答。

  1945年,李启科出生在忠县三汇镇忠河村。家境贫寒的他自幼丧父,但大字不识的母亲却把他读书当成头等大事。母亲的艰辛也赋予了李启科毅力和韧性。

  李启科说,那时候我知道只有读书能改变命运,1967年他从忠县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工作。

  凭着在《万县日报》发表过文章,办过油印小报,李启科22岁入伍。在1年里,他以“红心东”为笔名发表了30多篇稿件。入伍两年后,师领导要求李启科写篇消息报道在《解放军报》上。不懂新闻写作的李启科加班撰写一篇长达4000字“消息”。为了保证稿件能上报,专程去了北京报社见到了时任编辑的陈济。

  “陈济是我新闻生涯的启蒙老师。他让我把稿子放下,两天后再去报社打听消息。”李启科回忆道,当他在小样上看到自己写的稿件时,陈济几乎把稿子重写了一遍,浓缩成800多字的消息。小样上还注明:“建议发一版重要位置。”

  这成为李启科入伍后在中央级报纸上发的第一个头版头条。3年后,他当上了解放军报记者。

  学当记者要笨鸟先飞

  在人才济济的报社里,李启科体会到了落差。连新闻干事都没干过的他,一篇稿件写了3遍都没通过。

  “45岁以前,勤能补拙是我的座右铭。”李启科抽了两口烟,回忆着过往。

  1972年,他进入报社记者学习班,制定了3年笨鸟先飞计划。第一年研究消息,第二年研究人物、事件通讯,第三年研究言论杂文。为了年终算总账不落后,别人写10篇见报10篇,他就多下部队多写稿。写二、三十篇见报10篇。

  每年统计下部队的天数,李启科从未掉出前三名,平均每年超200天。最多时,他一年有270天以上在前线工作。军报一位老领导对李启科的评价是:“在军报记者中,论能力他算不上一流。但论刻苦实干,他却是最拔尖的。”

  为报道冒死上前线

  很多人熟悉李启科,是因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这篇代表作。这个标题作为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口号在全国叫响。当年,中央慰问前线官兵的慰问品上,都印有这八个鲜红大字。

  1979年,自卫边境战在南疆打响。李启科作为随军记者被派往前线。“炮弹就在头顶上飞。当兵前3年还是有点怕,后来就不怕了。活着就干,死了就算。人一旦不怕死,心就在报道上了。”李启科说,几天后他采访到时任副军长的张万年。

  张万年对记者很热情。两人找到了一个大一点的猫耳洞,各自抓了一把草垫着坐下。“他当时掏出一盒大中华递给我一支,也给自己燃了一支。我们就这样边抽烟边谈战况边聊下一步部署。不到一个小时候,大半盒烟就抽光了。”李启科此时也点上一根烟回忆道。

  在快要结束采访时,他们共同聊到了抗美援朝时魏巍写过的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李启科想到的问题是,今天的新一代,能否用行动证明自己仍然是最可爱的人,夺取战斗胜利。

  当时张万年回复:“通过昨天的战斗,证明我们今天的战士仍旧是最可爱的人。应该去营连采访他们的真切感受。”

  李启科深入前线采写军人战斗的故事,完成了《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战地通讯。这篇报道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载,从此奠定了他的军报新闻梦。

  把记忆都写进歌词里

  2005年,已经从《前卫报》社长一职退休的李启科接到忠县政府邀请,希望他能写一首代表忠县的歌曲。

  “我没写过歌词,但我想这一定是能让人想起家乡的文字。”李启科说道,他想到儿时和妹妹常去的翠屏山,在忠县师范读书玩耍的石宝寨。他将自己的“忠县记忆”都写进歌词里。

  3天后,他将歌词创作取名《长江从我家乡流过》,找到曾任前卫文工团副团长的臧东升作曲。一周后,这首歌曲发回忠县,成为了忠县县歌。

  李启科从柜子里翻出了带有音谱的歌单,现场为大家清唱了起来。“长江从我家乡流过,江水滋润了古忠州……”

  离家40多年,李启科仍然与妻子保留着重庆人的生活方式。家中必备忠县豆腐乳,每周要吃一到两次重庆小面、豆花,每晚准点在家里调到37频道看重庆新闻,每期《忠县日报》必看。

  本报记者 王秋思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