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6 22:22 | 来源:今报网 2016年12月14日 第02版 | 查看:1035次
□河南广电全媒体评论员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下一人”,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省十次党代会的誓言。
评论员查看了数据,我国目前还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仅河南就有430万。深感2020年实现既定目标,难度太大。
而后,通读了我省颁布的《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脱贫成效考核》、《扶贫资金管理》等五个实施办法,以及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社会保障、特殊救助等五个脱贫实施方案,信心顿时大增。
历朝历代,有谁为边远农村、深山老林里的穷人,制定过这么多好政策?因病因灾致贫怎么办,人多资源太少怎么办,不适宜居住的村落怎么办,鳏寡孤独怎么办,凡遇到过的问题、能想得到的困难,党和政府都给出了解决办法。
不过,再好的方案、办法,也要靠具体的人去执行,要一家一户跟进,一板一眼落实。
今年4月27日新华社一则报道,却很出人意料。报道说,我省某地“每个月在村里住20天以上的驻村工作队员只占26.85%”。怎样把干部的扶贫志向先扶起来,是个要正视的问题。
还要正视的是,穷有百样,困有千种。有的是穷则思变,却找不到门路,有人帮扶,他们就能脱贫。有的是因病因灾致贫,只需落实政策,他们就能正常生活。
有的则是人穷志短、好逸恶劳。不久前,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撰文,怒批贫困户“我是穷人我怕谁”的行为。这不是极个别现象。评论员也见过搬迁到富裕地区的贫困山民,嫌水田劳作辛苦,放弃新房,跑回深山,理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还多次目睹坐等救济,越扶越懒的怪事。
要理直气壮地开展扶志教育。脱贫攻坚的目的,是尽快消灭绝对贫困,确保吃穿两不愁,做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但是,致富仍必须靠自己。尤其是在贫困地区,要清除“越穷越有理”等荒唐观念,抵制由此衍生的错误行为。
扶志的治本之策是教育,只有教育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评论员建议,把重金用到贫困地区青少年的教育上,用到贫困家庭第二代的培养上。下一代有了文化,必然萌发追求富裕的理想;有了技能,才会努力在现代社会寻找自己的位置。
扶志,于当前脱贫,于子孙幸福,无疑十分紧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