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7 14:01 | 来源:广州日报 2016年12月03日 02版 | 查看:1713次
@视觉中国
连日来,深圳白血病患儿罗一笑事件在朋友圈刷爆了屏。罗一笑父亲“卖文救女”的动人故事,转眼就来了一个大反转,最终以其父退还所有网友捐款而暂告一段落。先抛开事件中谁对谁错不论,自己或家人可能患上重疾,天有不测风云是生活中不能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当我们遭遇重疾,到底该如何应对?各种保险究竟能保障多少,向社会求助有什么渠道?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面对重疾,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未来医学篇
今天的绝症,明天也许是小感冒
也许你和我一样,对白血病的认知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电视剧《血疑》的水平。剧中,幸子父亲大岛教授鼓励患病女儿说:“绝不能泄气,和疾病斗争,不靠我们医生还能靠谁呢?”病魔不信眼泪,也不相信誓言,与疾病对垒,仅有信心还不够,还要靠医生、靠医疗技术。上世纪80年代初,白血病的治疗刚刚获得进展,即便在经济发达的日本,白血病治疗方法还是非常有限。
白血病治疗每得到一点进步,就给患者多一线希望,给人类多一分幸福。到了今天,白血病有这么高的治愈率,见证了全世界各地医生、科学家合作攻坚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也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中国科学家从传统药物中研发出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最终成为国际标准,让世界范围的患者受益。可见,靠科技“续命”是最理性、最可靠的手段。
意识到这一点,国外一些企业家、慈善家纷纷捐助医疗科技研究,助力技术进步,攻克更多时下的不治之症。如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及妻子普莉希拉·陈不久前表示,未来十年他们将通过成立的实体公司向社会资助30亿美元,用于帮助人类治疗和管控所有疾病。更早前,比尔·盖茨打算将未来20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对抗结核病、疟疾和小儿麻痹症,并且已开始行动。盖茨基金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用于结核病的防治。“管控所有疾病”或许太乐观,不过,投入总有回报是事实。
医疗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现实的改写,对观念的更新。医疗科技进化史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以前的疑难杂症,今天成为常见病;今天的不治之症,明天就成小感冒。去年5月,重庆市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杜虹去世后,其遗体被冷冻在美国。她静静等待着,50年后的科学技术也许让她解冻头部、再造身体,也就是“复活”。新闻报道之后,引发社会热议,谁知道50年后,医疗科技进化到什么程度呢?随着3D打印技术进步,未来人类器官完全可以实现打印,用打印出来的器官可以替代受损或坏死器官,复活也不是没有可能。
现代医疗技术代入疾病治疗方程式,未来有无限可能,人类完全可以抱乐观的态度。(练洪洋)
医疗保障篇
医保+重疾险不能少
大病当前,第一道防线是什么?对很多家庭而言,医保可能是有效的防线。据深圳儿童医院的通报,截至11月29日,罗一笑三次住院总费用合计为204244.31元,其中医保支付168050.98元,自付36193.33元,三次平均自付费用占总治疗费用比例为17.72%。换句话说,医保已为8成多治疗费用“买了单”。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医保,罗一笑一家将会走入何种困难的境地。
实际上,近年来医保保障力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大病医保逐步成为“标配”之后,更为公众对抗重大疾病提供了强大的经费支持。但是,眼下社保全覆盖还要避免留下“死角”。一方面,有个别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给员工购买社保。这既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也需要员工自身提升权利意识,认识到社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主动购买社保,例如自由职业者、家庭主妇,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等等。提醒这部分人主动购买社保,才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任。当然,未来社保在进一步提升保障力度的同时,还要在便利报销程序、跨地域报销等方面,做到进一步惠民便民。
除了社保医保,风险意识较强、经济情况允许的家庭,还应该补充购买商业重疾险。正如在“卖文救女”一事中,就有网友评论:“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应该把买房的钱拿一点出来,给全家人买份保险。”诚哉斯言。我身边不少朋友,早已购买了商业保险,保额都在数十万元以上。还有个患病的朋友,更认为当初买了保险是不幸中的万幸。他常常向一些还没买保险的朋友“安利”,再省不能省保险。相比医保的报销,商业重疾险的一个好处在于只要确诊就能启动赔付。要知道,治疗大病除了治病本身花钱,因患病而损失工作收入,更成为压垮很多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了商业保险的提前赔付,无疑大大拓宽了对抗大病的回旋余地。当然,眼下商业保险让人眼花缭乱,其中也不乏很多“坑”,挤出保险水分、提升诚信度,让公众都能清清楚楚买到自己需要的保险,还需监管部门拿出更多举措。
有数据显示,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均保单超过10张。而在中国,人均拥有保单只有0.6份。归根结底,很多人往往认为保险是“浪费钱”,或者觉得买保险“不吉利”,恰恰相反,保险正是为了降低风险而存在。“卖文救女”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若能因此而提升公众的保险意识,倒也算是一件好事。 (章门仁)
慈善求助篇
要学会向慈善基金求助
一旦家人患了重大疾病,对许多家庭来说,最重要的除了找最好的医院让病人接受尽可能好的治疗之外,治病的钱从哪里来,恐怕是最现实的问题。
近两年来,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入,医保基本上实现了覆盖,但还有个别疑难病症,许多临床药品并没有列入报销范围。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寻求社会救助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目前,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不仅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的数量大幅增长,慈善捐款总额也大大增加。2015年,社会捐赠总量近千亿元。有不少基金会为贫困的重疾患者提供帮助。比如,中国癌症基金会下面就设有赫赛汀患者援助项目、索坦患者援助项目等,为贫困的癌症患者提供免费药物;嫣然天使基金则为家庭贫困身患唇腭裂的患者提供帮助;在广州,广州日报广爱慈善基金通过报道需要受助的重疾个案,为其和社会爱心人士之间搭建起援助的桥梁;广州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则为贫困的重疾儿童提供援助金。
不过,目前仍有不少患者对如何获得这些社会捐助的渠道并不了解,有的人甚至因为没钱而放弃治疗。要阻击重疾,让这些慈善基金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爱心与温暖,最重要的还在于救助机构与贫困患者之间的对接。目前,不少基金会虽然也有自己的网站与宣传,但信息的到达率却并不高,没病的人不关心此类信息,而一旦患病了,要把所有信息搜集齐全并非易事。
要让慈善救助更高效,最佳的关口还是应该设在医院。如果医生在告知患者及家属确诊重大疾病的同时,就能告知他们,有哪些公益慈善机构可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申请社会救助,相信可以大大减轻贫困家庭的焦虑,让病人能够看到一线希望。
正是因为不少医疗救助基金并不为人知,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当下,一些“互联网+公益”的创新也应运而生,这些借助社交媒体的创新,传播力极强,大大简化了募捐程序,提高了社会救助的效率。比如,轻松筹极短时间就成为朋友圈最热门的大病互助平台。而一些微信公号的筹款能力也超出人们的想象。伴随创新而至的还有各种问题。比如,如何在陌生人化的网络空间防止爱心变伤心?如何区分求助与骗捐?
而回应这些问题,并建立更可信更透明的监管机制,也是让“互联网+公益”能够走得更稳更远,能够帮到更多人的关键。
(谭敏)
生活方式篇
听我的,对自己“狠”一点
前段时间,单位组织体检。在体检前的一个晚上,我躺在床上死活睡不着,脑袋里回放着过去20多年来对身体做过的坏事。是的,年轻的时候“放纵不羁”,曾经连续煲剧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差点把自己活活饿死;曾经以熬夜为能事,凌晨2点前绝不睡觉,中午之前绝不下床;曾经躺着看书,歪着看书,打着手电筒看书,好像跟眼睛有血海深仇;曾经喝啤酒、吃夜宵、暴饮暴食,醉心垃圾食品,狂喝碳酸饮料……
我天,越想越多,越想越忐忑,这些斑斑劣迹简直用“罪孽深重”都无法形容。最终,我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要作息规律,要健康饮食,要跑步要踢球,要锻炼身体。然后呢?你懂的,如果不是要写这条稿,我几乎连下决心这事都不记得了!
人就是这样,非要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非要到生病的时候才感慨健康的可贵。往周边看看,像我这样意志不坚定的人真的太多了,很多人都是一路下决心,一路跟体内“懒惰的小人”作战,胜少负多,还常常不战而退——明知道要运动、要健身,却还把时间都耗在电脑前和手机上;明知道应该早睡早起,但躺床上玩手机似乎有神奇的魔力;明知道应该戒烟戒酒,但还是“控制不住我自己”……就像减肥,总嚷着要减肥的人,常常是那些有着“A4腰”“iPhone6腿”、能够锁骨放硬币和反手摸肚脐的瘦子。真正需要减肥的人呢?往往一边默默谴责自己,一边迫不及待地把糖水、把小蛋糕、把巧克力塞进嘴巴里。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其实,身体也是一样,你怎么对它,它也会怎么对你,或早或晚,总会“清算”。就像熬夜、醉酒、抽烟、胡吃海喝,这些“恶习”平时不显山露水,但日积月累早晚会变成不定时炸弹,让你发现“出来混迟早要还”。
有人说,道理我都懂,但总要对自己好一点。是啊,工作已经那么累了,干嘛还要难为自己;生命只有一次,多吃点怎么了;老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我不锻炼但我开心就好……但是,这算是对自己“好”吗?身体好,才是真的好,根据我的教训,千万别对自己太好了,对自己狠一点吧:多去混混运动的圈子,看看“别人家”的生活;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让热爱运动的人带一带;先定个小目标,坚持一个月,再慢慢形成习惯……反正我准备开始了,你呢?
(夏振彬)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